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學通論范文

時間:2023-09-13 17:06:41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文學通論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古代文學通論

第1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 文化傳承 漢字 文史知識

古代漢語是高校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涵蓋的知識相當廣泛,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語言學,還涉及天文、律歷、姓氏名號、禮儀風俗、車馬宮室、職官地理等相關知識,這些內容本身就是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在。當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指出:“體現(xiàn)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焙迫鐭熀5闹袊幕浼N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寫成,古代漢語課程的主要講授對象就是文言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出來,以實現(xiàn)古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承功能?,F(xiàn)結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對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出一些看法。

一、從漢字入手,注重解析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沒有斷流的文化,漢語漢字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利用漢字表意性強的特點,結合字形分析,不僅能讓識記古詞匯的過程更容易,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了解中國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為對學生來說,從漢字入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以下略舉幾例。

1.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宮室建筑。

《周易系辭下》(包犧氏之王天下)載:“上古穴居而野,後世}人易之以宮室。”《說文》:“穴,土室也?!弊中螐摹板病保穹宽?,下應為“凵”,組合起來,其實“穴”是一個半穴居的土屋,下“凵”是向下挖掘成口袋狀的洞穴,“宀”是在地面上用草扎制的屋頂。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孔竅皆為穴。”《說文》:“宮,室也?!毙鞆汀墩f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據(jù)半坡圓形房屋遺址復原,其房屋乃在圓形基礎上建立圍墻,墻之上部覆以圓錐形屋頂,又于墻中部開門,門與屋頂斜面之氣窗孔呈‘呂’形,此種形制房屋,屋頂似穹廬,墻壁又似環(huán)形圍繞,故名為宮?!?/p>

通過字形分析可見,最初人們是選擇天然的洞穴居住的,后來發(fā)展到半穴居的土屋,后來才有地面式建筑。

《晉靈公不君》載:“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边@里有兩個動作“登”“下”“趨登”,教材注釋:“快步走上堂去?!蹦菫槭裁匆小暗翘谩焙汀跋绿谩敝f呢?“堂”,《說文》:“堂,殿也。從土,尚聲。”字形從“土”,意思是堂下有用土夯成的地基,所以“堂”是有屋基的正室,因為地勢較庭為高,所以有階,進入堂就有一個登階的過程,堂后有室,故而成語有“登堂入室”,文選中也就有“登堂”和“下堂”之說。

2.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車戰(zhàn)。

《燭之武退秦師》載:“晉軍函陵,秦軍錟??!苯灘淖⑹停骸熬,用如動詞,屯兵?!薄墩f文》:“軍,圜圍也。四千人為一軍。從車,從包省?!倍斡癫米ⅲ骸鞍‘斪髻瑁?,裹也。,勹車,會意也?!薄败姟笔莻€會意字,從“勹”從“車”。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從》:“字從車,從勹,會意。古者,車戰(zhàn),止則以車自圍。”

古代以車戰(zhàn)為主,以戰(zhàn)車為中心,一輛戰(zhàn)車上有甲士三人,有步卒七十二人,合稱一乘。軍隊駐扎時,用兵車作為掩體,圍繞在軍隊駐扎地的周邊。所以,“軍”可作動詞表示“屯兵”,后引申作名詞。

3.從漢字入手,了解古代的禮儀。

《晉靈公不君》有“稽首”這種禮節(jié),如何行禮?《說文》:“稽,留止也。從,從尤,旨聲?!薄盎笔恰巴A簟钡囊馑肌?讖V居《疑疑》:“,木之曲頭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滯人。此三體會意也?!笨梢?,“稽首”這種禮節(jié)在行禮時,頭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時間以示尊敬,應當是一種比較鄭重的禮節(jié)。

二、合理補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識的講解,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古代漢語文字繁難,學生很容易有畏難情緒,常常是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若能將生澀的文言文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理解,讓課程妙趣橫生,更能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下略舉幾例。

1.適當補充相關歷史背景的介紹。

《宮之奇諫假道》載:“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復”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有學生追問:“第一次借道是什么時候?”教師就需要補充《左傳?僖公二年》所載:“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瘜υ唬骸舻玫烙谟荩q外府也?!唬骸畬m之奇存焉?!唬骸畬m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君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睆闹校瑢W生既了解了第一次借道的經(jīng)過,也對虞侯的貪婪以及宮之奇勸諫不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齊桓公伐楚》載:“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饼R桓公伐楚,為什么要侵蔡呢?補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有關記述:“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腹笈瑢⒎ゲ?。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yè)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腹宦?。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為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因遂滅之。此義于名而利于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之實?!蓖ㄟ^《韓非子》的記述,我們既了解了文選所記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同時對管仲的深謀遠慮也有了初步的認知。

2.適當補充相關風俗的講解。

《段于鄢》載:“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鄭武公在申地娶女子為妻,為什么要到申地娶妻呢?原因是“同姓不通婚”的風俗。鄭國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個諸侯國,鄭國最早的諸侯是鄭桓公,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鄭國以“姬”為姓,這就意味著,鄭國的諸侯不能從周王室以及其它的姬姓諸侯國娶妻。而申國為姜姓國,符合異姓通婚的風俗習慣。

《觸龍說趙太后》載:“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庇袑W生奇怪,為什么要握著腳后跟哭泣呢?據(jù)劉向《說苑?修文》的記載,古人親迎時,男方要帶上“屨二兩”即鞋兩雙到女家,出嫁女的母親要在夫家送來的兩雙鞋子中取一雙給女兒穿上,然后整理女兒的發(fā)笄和衣裙。在穿鞋、正笄、整衣的同時,母親就要作最后的叮囑,讓女兒善待公婆,對丈夫不要生出二心,千萬“無敢回也”。然后,出嫁女拜辭母親,母親在房門口親自把女兒交給女婿。接著,女兒在堂上拜辭父母,在大門口拜辭諸母,最后隨夫上車。“持其踵為之泣”正是母親“取一兩屨以履女”時一個很自然的動作。因為要親手給女兒穿鞋,自然要“持其踵”,而“為之泣”就是一邊給女兒穿鞋一邊叮囑說:“無敢回也”。

3.適當補充相關禮儀的講解。

古人的見面禮分為揖、拜、稽首等。這些見面禮在文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不加區(qū)別,對理解文選會有較大的影響。揖,又稱揖讓,是最普通的見面禮,行禮的時候,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左掌與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向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于胸前,拱手為禮。這種禮節(jié)多用于文官。拜,也稱拜禮,古人一般拜兩次,稱為“再拜”,如《齊晉之戰(zhàn)》:“韓厥執(zhí)縶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边@種禮節(jié)較揖禮更為恭敬,行禮時,下跪后兩手拱合,低頭至手與心平。稽首則是最為恭敬的見面禮,多用于下級拜見上級,晚輩拜見長輩,臣子拜見君王。行禮時,先拜,然后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上,頭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以示尊敬,整個動作比較緩慢?!洱R晉之戰(zhàn)》所載“執(zhí)縶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勝國的將領俘虜戰(zhàn)敗國的國君時所施的禮儀,手持絆馬索進前,行再拜稽首之禮,恭敬地進獻美酒??山Y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載:“子展執(zhí){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弊诱乖诜旉惡顣r以同樣的禮儀對待陳侯。

4.適當補充車馬制度的相關知識。

《齊晉之戰(zhàn)》提及齊軍和晉軍主帥所在的戰(zhàn)車以及車上三人的位置,若不明白他們各自的職責,對下文的理解就會有障礙。所以要補充古代戰(zhàn)車中位置的相關規(guī)定:古人坐車,以左為尊,所以戰(zhàn)車也是一樣,一般尊者居左,主射;御者居中,主馭;車右自然在右側,手持長矛或長戟,除了保護尊者,防止敵人靠近戰(zhàn)車以外,還必須在車受到阻礙時,讓車子順利前行,故而車右一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因為主帥的戰(zhàn)車之上有指揮作戰(zhàn)的戰(zhàn)鼓,所以尊者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仍然在車子的右側。

《齊晉之戰(zhàn)》還有“驂\于木而止”一句,所以要補充說明駢、驂、駟。兩匹馬拉一輛車稱為駢,三匹馬拉一輛車稱為驂,四匹馬拉一輛車為駟。駕車的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驂馬和服馬之分,中間負責駕轅的,為服馬,兩邊的馬叫驂馬。

三、轉變觀念,采用多種先進手段和教學方法,完成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教師應當改變教學觀念,古漢語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更應當精心選取教學內容,塑造學生的品格,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如在講授《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時,要能結合當前的大環(huán)境,引導學生理解古代為人處世的準則:《論語?學而》中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養(yǎng);《論語?微子》中“我行我義”的精神風范;《禮記?教學相長》中通過不斷學習來發(fā)現(xiàn)不足,發(fā)現(xiàn)困惑,然后不斷進步;《孟子》:中“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這些內容都反映著我國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教學能夠讓學生體悟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應運用多樣化的先進教學手段,如運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圖片、視頻再現(xiàn)古代歷史、詩詞畫面,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準確、生動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通過QQ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意識,通過提供自學參考書和網(wǎng)站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自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真正通過古漢語的教學完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2.

[4]徐復,宋文民.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5]張淑琴.談高師古代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承作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第2篇

論文摘要: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yè)的主干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yǎng)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沙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姓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在當前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應該側重于觀照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方式,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視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fā)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fā)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yǎng)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jù)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并大有一發(fā)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編寫并出版適用于全國高校文科專業(yè)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采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并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yǎng)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并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tài)、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內容的復合體。現(xiàn)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采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蛑饕怀鑫倪x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杰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等經(jīng)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jīng)》、《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tǒng)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個人修養(yǎng)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yǎng),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系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边@一觀點到現(xiàn)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xiàn)實。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yōu)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奔畜w現(xiàn)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憂,后于人樂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熏陶,起到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xiàn)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歷史上對漢字較系統(tǒng)的研究,開始于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jù)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淀著豐富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信息?!墩f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y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范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jīng)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于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jù)此人生前品行業(yè)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jié)先生”,顯然是依據(jù)其高潔之行得來的。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jié)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我國曾一度出現(xiàn)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于不顧。就拿節(jié)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tǒng)文化備受冷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回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四大發(fā)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春節(jié)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zhàn),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yè)獻文化素養(yǎng),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yè)的文化素養(yǎng)”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yè)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yè)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昂玫慕虒W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tǒng).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xiàn)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滲透傳統(tǒng)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fā)展之重要指標?!睂嶋H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jù)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第3篇

一、舊文獻新利用,對前人在一些文獻材料上的不當看法進行大膽糾正

譬如在對詩言志觀念產生時代這一論題的探討上,對于《今文尚書虞書舜典》里的詩言志的記載: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有不少學者都認為《堯典》、《舜典》皆系后世偽托,產生的時代較晚,因而詩言志觀念的產生時代也應是較晚的。針對這一看法,筆者認為: 詩言志這一觀念出現(xiàn)的早晚,與《堯典》《舜典》的寫作時間乃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我們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即使《堯典》《舜典》真為西漢人所作,詩言志這一觀念也應早就存在,只不過直到《堯典》《舜典》成書時,才得以詩言志這一規(guī)范表述明確記載下來罷了。說詩言志這段文字定形于戰(zhàn)國或戰(zhàn)國以后則可,說詩言志這一詩學觀念產生于戰(zhàn)國或戰(zhàn)國以后就不恰當了。十分明顯,經(jīng)過這一辨析,那種根據(jù)《堯典》《舜典》的產生時間來確定詩言志觀念的產生時間的做法自然也就無從立足了。

再譬如在對興觀群怨究系何指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對于《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句話,有很多學者都喜把它讀為: 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這樣,就把興道諷誦言語看作了六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句話的真正句讀應該是: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 諷誦、言語。再具體說,也就是所謂樂語即配樂的歌詞,也即詩。興即興托,也即托詩言志。道即道說、談論。以樂語教國子興道,其意即以樂曲所配之詩教授國子,使他們學會以托詩言志的方式進行交際。諷誦即斷章賦詩。言語即論述引詩,也即托詩而言、托詩而語。二者在表現(xiàn)形式上雖有不同,但是不管是言語引詩還是斷章賦詩,兩者都是托詩而道,在這一點上二者則又是完全相通的。正因如此,所以《周禮》的作者才將興道一分為二,劃分為諷誦言語兩種形式。十分明顯,作這樣的解釋,不僅可以避免前人將興道諷誦言語一分為六的煩瑣和無據(jù),而且也與孔子的興觀群怨聯(lián)系了起來,使我們由此對孔子的興觀群怨理論的具體含蘊又獲得了一個更深切的認識。

再譬如在對孔子是否有刪詩之舉這一論題的探討中,面對《論語》中也出現(xiàn)有逸詩的現(xiàn)象,有不少學者都認為如果《詩經(jīng)》由孔子刪定,《論語》之中就不會出現(xiàn)逸詩。對此,筆者認為《論語》之中雖有逸詩,但是只有1 首,并且從這首逸詩所在的原文看: 棠棣之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孔子對這首詩完全持的是批判態(tài)度。這不僅不能說明孔子未曾刪詩,而且還恰恰證明由于孔子對這首詩所表述的觀點有異議,于是遂把它刪除了。十分明顯,以《論語》之中出現(xiàn)了1 首孔子所否定的逸詩為據(jù),就從而認定孔子未曾刪詩,這樣的論證邏輯也顯然太片面了。

再譬如在對兩漢文人的屈原情結及其心路歷程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對于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這一階段在揚雄、班固等士人身上所出現(xiàn)的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明哲保身心理,有不少學者都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這是知識分子受儒家忠君、中庸思想的影響而導致的怯于反抗、懦弱茍且的卑微人格的表現(xiàn)。而筆者認為這種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明哲保身心理,乃是在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這一階段儒學真正獲得獨尊的歷史條件下,知識分子的獨立意志因為受儒家尊重知識、尊重經(jīng)典的思想指向的鼓舞而導致的對于自我角色、自我地位重新反思的結果。更準確地說,也就是這乃是知識分子人格覺醒,重視自我,敢于與最高統(tǒng)治者分庭抗禮的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將其視為兩漢知識分子人格理想處于低谷的反映,這顯然也是很不明智的。

二、積極發(fā)掘新的材料,對一些前人所忽視或重視不夠的材料進行大膽采用

舉例來說,如在對詩言志的本義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對于《說文》有關志字從心之聲的字形分析,盡管有不少學者也已看出這乃是從心從之之亦聲的簡略說法,志的本義乃是心有所之,心有所往,可是卻皆未能循此思路深入下去。而筆者則認為我們應當抓住志字另外還有記憶記載之意的特點,進而分析: 所謂心有所之心有所往也就是心有牽掛、念念不忘的意思。因為心有牽掛、念念不忘,所以再加引申才有記憶記載的意思。這樣,通過對志的字形結構與其具有記憶記載之意兩者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分析,就把志的念念不忘,情感強烈的突出特征凸出來了。毫無疑義,如果不是情感強烈,念念不忘,從志的本義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引申出記憶記載的含義的。老子《道德經(jīng)》第55 章、33 章說: 心使氣曰強,強行者有志,與此也同樣是可以相互佐證的。

再譬如在對賦比興的本義這一論題的探討中,由于劉勰對比的理論闡說很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理應把注意力轉移到他所列舉的大量例子上??墒情L期以來學界對于劉勰比興觀的研究,卻很少有學者對他所舉文例一一核對過。筆者通過對劉勰所舉之例的原始出處的一一檢索,發(fā)現(xiàn)他所舉的例子幾乎全部都是帶有比喻詞的,或者為如,或者為似,或者為若。舉例來說,如《詩經(jīng)大雅蕩》咨爾殷商,如蜩如螗,《衛(wèi)風淇奧》有匪( 彼) 君子,如金如錫,《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鄭風大叔于田》大叔于田,兩驂如舞,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枚乘《菟園賦》焱焱紛紛,若塵埃之間白日等等。兩相比較,這與唐人孔穎達所說的諸言如者皆比辭也顯然是高度一致的。如此,通過對劉、孔二家在對比的理解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確認,我們對何為比興的認識自然也就更為深入了。

再譬如在對先秦兩漢的辭體特征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對于《周易系辭傳上》的這一說法: 書不盡言,圣人系辭焉以盡其言,兩千多年來對它有所接觸乃至有所研究的學者可謂不計其數(shù),可是卻從未有哪位學者注意到書辭言三者作為三種不同的表意形式,它們之間究竟有何區(qū)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根據(jù)這一表述自身的邏輯,大膽提出辭在上古乃指一種既不同于書,也不同于言,但又能把言的豐富蘊含充分表達出來的特殊語體。如果確定了這一認識,這無疑為我們有關辭在上古的特殊含義的探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將這一表述與《周易》卦爻辭、春秋行人辭令、戰(zhàn)國縱橫之辭和屈宋楚辭結合起來,我們對辭在上古的語體特征、文體特征的探索,是一定會產生一個嶄新的看法的。

再譬如在對孔子是否有刪詩之舉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學者們一般都會用到《左傳》襄二十九年有關季札觀樂的文獻記載: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為之歌《鄭》,曰: 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 美哉,泱泱乎! 大風也哉! 表東海者,其大公乎! 國未可量也。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 檜) 》以下無譏焉。對于這則材料中季札對于《鄭風》《陳風》的貶評: 其細已甚,民弗堪也,國無主,其能久乎,應當說無論是孔子刪詩的肯定論者還是否定論者都應看到了,可是千百年來也同樣未有哪位學者把它與孔子是否刪詩聯(lián)系起來。筆者認為從《論語》中孔子的相關言論看,如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子不語怪力亂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等,《詩》三百在孔子看來必定是無一不善的。可是眾所周知,季札觀樂時孔子已8歲。孔子8 歲時,當時的詩歌文本還良莠不齊,而在孔子成年后,《詩》三百卻已儼然變成篇篇合禮、語語無邪的經(jīng)典了,這其中的差別我們究竟應怎樣看呢? 毫無疑問,如果否定孔子刪詩,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也同樣是難以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的。

再譬如在對《孔雀東南飛》的思想主題這一論題的探討中,對于《毛詩序》的下面這段話,應當說五四之后絕大多數(shù)研究《孔雀東南飛》的學者也都應看到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墒沁z憾的是在解釋《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時,學者們卻也同樣把這則材料忽略了。否則,所謂反封建反禮教反家長制反包辦婚姻戀兒情結抱孫情結,乃至更年期綜合征等等解釋也就不會出現(xiàn)了。筆者認為對于《孔雀東南飛》主題的重新確立,當然靠的并不是這一則材料,但是毋庸置疑,這則材料對于《孔雀東南飛》主題的重獲確立,無疑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價值的。

三、注重相關概念原始關聯(lián)的探索,力避潛心枝葉,不顧本源

在先秦兩漢文學研究中,有一個現(xiàn)象十分突出,那就是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對個別概念、個別稱謂具體含義的探索,而對相關概念、相關稱謂之間的本源聯(lián)系則缺乏重視。這也是導致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論題研究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舉例來說,如興字,它在先秦兩漢文學中就至少有兩種用法,一是賦比興之興,二是興觀群怨之興。對于這兩種用法的解釋,可以說長期以來學者們也都是分別進行的。講賦比興的時候只講賦比興,講興觀群怨的時候只講興觀群怨,很少有談到二者的統(tǒng)一性的。而筆者認為興字古文原作四手抬物之狀,它的本義就是托起、托舉的意思。無論是興觀群怨之興,還是賦比興之興,它們的含蘊都與此有密切的聯(lián)系。再具體說,也就是無論是興觀群怨之興,還是賦比興之興,二者都是指對他者的依托。興觀群怨之興是指依托于《詩》,托《詩》而論; 賦比興之興是指依托于物,托物興起。前者反映了上古先民對經(jīng)典的取法,后者反映了上古先民對自然的仿效。十分明顯,通過對二者統(tǒng)一性的挖掘,我們不僅可以使它們彼此互證,而且也使它們各自的含義變得更為明確了。

再譬如辭字,在先秦兩漢文學里也有多重用法。如《周易》卦爻辭之辭,行人辭令縱橫之辭之辭,楚辭辭賦之辭,以及辭達而已修辭立誠不以文害辭之辭等。對于辭的這些不同用法之間的聯(lián)系,前代學者雖也有所探索,但是他們的探索也同樣都是很不充分的。筆者認為辭的用法雖然很多,但是它們都建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辭在上古乃是一種特殊的語體,它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曲托假借、長于文飾。如果我們能緊緊把握這一點,那么無論對于辭的何種用法的認識,無疑都會由此變得更加通暢、更加透徹。比如孔子說辭達而已,前人一般都把它理解為: 言辭,就是為了要把人的思想明確表達出來啊! 這樣認識大而言之固然也不算錯,但是總讓人感到有失籠統(tǒng)?,F(xiàn)在弄明了辭在上古的特殊含義,再來看孔子這句話就顯豁多了。原來孔子雖然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但是對于辭的過分修飾、刻意雕琢,他也同樣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再譬如賦字,在先秦兩漢文學中它的用法也同樣有很多。如賦比興之賦,斷章賦詩之賦,古詩之賦,以及辭賦之賦等。對于賦的這些不同用法背后的聯(lián)系,前人的論釋也同樣很薄弱。筆者認為對于賦的各種用法的探索,也應緊緊扣住它的本義。賦的本義雖為賦斂,但是上古賦斂之制卻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只斂其本土所生,而不假外求。如果能把握賦的不假于外的特征,那么也就同樣可以把賦的各種不同用法間的內在關聯(lián)打通了。再明確說,也即是賦比興之賦指不假于物,也即不假比興,斷章賦詩之賦指不假音樂,古詩之賦指可以配樂,但沒有配樂的詩,辭賦之賦指篇幅太長,無法配樂的詩,或者介于散文與詩之間的一種無法詠唱的新的文體。如此,各種用法都與賦的本義相聯(lián)系,我們對賦的認識自然也就變得更為全面了。

再譬如前人在解釋《離騷》之中的女媭中正與求女時,對于它們三者的含義也往往是各自為釋的。由于未能將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這就使我們在讀《離騷》的后半部分時總是感到頗多疑惑。鑒于此,筆者認為對于《離騷》這三者的解釋,應該將它們全都放在《離騷》一詩以男女喻君臣的大背景下來認識。首先,根據(jù)楚人以姊為媭的舊俗,以及女媭對于屈原不無關愛的詈語,筆者認為我們應將女媭定位為一位年事較高、涉世較深、做事圓滑,而又良心未泯,對屈原不乏關切之意的楚國老臣。而中正則是指屈原在受到女媭不無善意的規(guī)諷責罵后,通過向重華陳辭,而從重華那里得到的求女自助的建議。由于屈原對大舜十分崇敬,因此對大舜的建議才以中正稱之。而所謂求女則應如王逸所說,乃是求賢臣,即通過尋求其他賢臣的理解、幫助而改變自己在政治上孤立無援的危局。很顯然,由于把三者都放在了《離騷》以男女喻君臣的背景下,使它們得以互為貫通,互為映襯,這就使我們不僅加深了對三者的理解,而且也使整個《離騷》的后半部分因為三者的彼此呼應而變得更加意暢詞順。

四、對人的社會實踐,特別是言語活動的復雜性給予高度重視,力避機械武斷,簡單從事

眾所周知,人類不僅是理性動物,也是一種感性動物,因此可以說人的所有社會活動都不可能是嚴格按照客觀的理性、科學的邏輯進行的,語言活動更是如此。因此在理解與先秦兩漢文學相關的文獻材料時,筆者認為對于這些歷史文獻所承載信息的復雜性也必須予以特別的關注,力避前人研究的不周延性。舉例來說,如對興的認識,有不少學者都喜把賦比興之興理解為觸景生情,這顯然是帶有望文生義之嫌的。因為觸景生情固然是先寫外物,然后再說人事,但師法自然、假托于物也同樣是先寫外物,然后再說人事。先物后人的表述形式與觸景生情顯然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僅憑直覺就武斷地認為這種先物后人的語言形式就是觸景生情的體現(xiàn),這樣的結論顯然太草率了。

再譬如對于賦的探討,有不少學者都認為漢大賦的曲終奏雅乃是志在諷諫,或者也可能是作家內心矛盾的反映。志在諷諫或作家內心有矛盾,固然都可呈現(xiàn)為曲終奏雅的形態(tài),但騁才宣情,炫示藻采,追求淋漓盡致、登峰造極的超越性宣泄也同樣可以以曲終奏雅為掩護,為自己的合法性披上一件有效的外衣。表象雖只一個,但形成這種表象的原因卻很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顯然也是不能輕下結論的。

第4篇

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本專業(yè)重視基礎教學,因材施教,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為文化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文人才。

本專業(yè)多年來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就業(yè)情況良好。學生除大量直升或考取研究生外,基本到中高等學校、新聞媒體或政府機關任職。

主要專業(yè)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讀、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精讀、外國文學作品精讀、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文學進程、文學概論、美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現(xiàn)代漢語通論、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化通論、經(jīng)典導讀系列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5篇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僅僅滿足于課堂的學習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課后大量的多方有效閱讀。這種大量的多種方式的閱讀不止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學習素材,在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里大幅度的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知能力,還可以不斷建構擴充學生古代文學的知識架構與儲備,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趣。而且,課外的大量多方閱讀,又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奠定了基礎,是課堂學習內容的擴充和有效延伸。這種課外閱讀大致分兩部分:一是沒有被納入課堂教學內容但卻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品或學習資料;二是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鞏固學習內容,進行發(fā)散思維和研究性學習的有關內容。這兩部分閱讀內容,前者是在課前學習掌握的,后者是在課后學習研究的,它們都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是以閱讀書目或參考書目的方式布置給學生,為了能夠有效監(jiān)控學生的閱讀情況,往往采取下列措施: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抽查提問與閱讀內容有關的部分知識;在課余,有針對性地同學生溝通交流有關閱讀的內容;要求學生適當?shù)膶懸恍┳x后感或做一些讀書筆記,并不定期的上繳檢查。概括來說,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目與資料數(shù)量和難度要能夠與學生的學習時間以及學習能力相匹配,否則,便會大而無當,反倒不能收獲到預期效果了。如“唐宋文學”這門課程,布置給學生的閱讀書目首先是一些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作品集:[清]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錢鐘書選注《宋詩選注》,唐圭璋等選注《唐宋詞選注》,沈德潛選宋晶如注《唐宋家古文》,張友鶴選注《唐宋傳奇選》,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李白詩選》,蕭滌非選注《杜甫詩選》,王汝弼選注《白居易選集》,吳鷺山、夏承燾等合編《蘇軾詩選注》,游國恩、李易選注《陸游詩選》,吳則虞選注《辛棄疾選集》等。其次,布置給學生的閱讀書目是若于部編寫精要簡明,并能及時吸納反映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幫助學生更好的分析文學現(xiàn)象,總結文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文學史著作。如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喬象鐘等著《唐代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著《兩宋文學史》,羅宗強、陳洪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羅宗強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王運熙,楊明著《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選編《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等。再次,布置給學生的閱讀書目是一些在學術上高瞻遠矚,頗有治學心得和研究價值并能給學生一定啟示且使之興味盎然的研究論著:夏承燾《唐宋詞欣賞》,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劉開揚著《唐詩通論》,喬惟德、尚永亮著《唐代詩學》,葛曉音著《詩國與盛唐文化》,李浩著《唐詩美學》,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羅宗強著《唐代古文運動的得與失》,張宏生著《宋詩融通與開拓》等。

二、立體多維思考

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逆向求異思維等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將其貫穿在教學活動中呢?首先,要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各種問題,并大膽質疑,甚至對教科書上的專家權威提出挑戰(zhàn);同時還要能夠勇于當眾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見解,與老師和同學展開積極討論。要不斷告誡學生,對于啟己的觀點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只有認真仔細讀書思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問題產生,而這些問題必將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將他引領到更深更廣的知識世界中,使之獲得豐厚的學識與素養(yǎng)。一旦停止了思考,就會失去提問題的能力,知識的積累便會停留在膚淺的層面,無法深入下去。因而,“欲窮千里目”,則必須“更上一層樓”,始終保持提問的勇氣與熱情。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把啟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多提問題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學設計中,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學目標有意識的設計若干問題,在訓練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以及逆向求異思維的同時,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并且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建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如在“元明清文學”的教學中,一些問題的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圍繞《竇娥冤》戲曲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思考竇娥的悲劇與元代社會黑暗腐敗的關系、竇娥悲劇之所以會感天動地的原因、如何評價竇天章這個人物等等;針對《西廂記》的愛情主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其愛情主題的積極進步意義以及與當代人婚戀觀念的異同,而且還可以將它與同類題材的戲曲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找出它的藝術價值之所在;學習《牡丹亭》時,要竭力使學生思考和認識杜麗娘生生死死的愛情故事與人性尋求解放和自由之間的密切關系;對于《三國演義》則要思考其多重主題形成韻原因、藝術上實與虛的關系等;欣賞《水滸傳》則要思考其中滲透的江湖流民意識、正確看待其中的血腥暴力描寫、感受其濃郁的悲劇意識與傳奇色彩等等??傊?,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便是在教學中貫穿問題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立體多維的思考習慣。

三、多種模式訓練

第6篇

作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活力的產業(yè),廣告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高端的廣告專業(yè)人才更是求賢若渴。然而,由于快餐文化和經(jīng)濟市場的影響,眾多高校開設的廣告學專業(yè)偏重應用設計而忽略了廣告學人才創(chuàng)意和策劃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市場上廣告學人才雖然能迅速適應廣告行業(yè)的工作,但是后勁不足。因此,廣告人才市場的現(xiàn)狀倒逼高校專業(yè)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調整,必須從源頭夯實廣告學專業(yè)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必須開設《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美學》等文學文化課程。其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涵蓋內容豐富,尤其是古典詩詞既能熏陶學生的人文情懷,也能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廣告學專業(yè)文學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程。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廣告宣傳自然而然地嵌在作品當中。有學者稱:“它們的親密關系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古代文學對廣告不經(jīng)意地呈現(xiàn)上。雖然在古代,廣告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甚至人們對廣告還沒有明顯的意識,但古代文學中卻散見著讓人拍案叫絕的廣告案例,隱約記錄著中國廣告的發(fā)展、變遷、變調或變局?!保?]209-210古代文學作品中自然嵌入廣告宣傳,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廣告的發(fā)展及特定時期廣告業(yè)的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佐證。鑒于廣告市場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文化需求,文學文化類課程成為廣告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必不可少,同時古代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迫切需要對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因此,以意象教學和廣告語教學為中心的改革模式進入我們的廣告學古代文學實踐課堂當中。

二、古典詩詞的教學改革:以意象(群)為中心

廣告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中內容太過豐富,鑒于廣告人才能力的文化需求,我們選取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為突破。古代詩詞意象教學主要包括意象(群)的選取與內涵解析。古典詩詞意象(群)的選取可以從題材上加入分類,以便充實學生的人文情懷。如先秦詩歌《詩經(jīng)》中的黍離到姜夔《揚州慢》詞作中的青青薺麥;從屈原《離騷》中的美人到曹植詩文中的《洛神賦》,再到晚唐五代溫庭筠詞作《菩薩蠻》中的慵懶等等;從陶淵明詩歌中的到孟浩然詩歌中的賞菊再到李清照詞作中的殘菊等等;從林逋詩歌的《山園小梅》到陸游詞作的《卜算子•詠梅》等等;從蘇軾的農材題村詞作到辛棄疾的山水田園詞,等等。如何準確地傳授意象所蘊含的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同為吟詠梅花,林逋的《山園小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現(xiàn)形式不一。前者云:“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币悦坊ㄅc眾芳的對比敘寫梅花的清高。后者云:“驛外斷橋邊,寂莫開無主。已為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蓖瑯邮菙懨坊ǖ那甯吲c氣節(jié),陸游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這兩首詩詞的意象教學過程要注意將梅花的品質與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結合在一起。如何將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與廣告學專業(yè)人才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需要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古典詩詞意象(群)的符號化。如上圖所示,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文化課程主要為廣告創(chuàng)意儲蓄知識,具體到古典詩詞的意象(群)的學習對應廣告創(chuàng)意之后的符號、圖形與圖像表達,最后的共性是意象(群)與符號、圖像等皆是為了傳達某種情緒而形成一定的意境(境界)。如果廣告學專業(yè)學生具備一定的速寫能力,那么每篇古典詩詞的意象學習之后,可以嘗試以速寫的方式運用符號將詩詞中的意象簡單勾勒出來,形成具有一定意境的畫面。如此一來,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的學習很好地廣告人才能力培養(yǎng)結合在一起,文化學習與廣告速寫巧妙融合,不會產生枯燥無味之感。

三、小說文體教學改革:以廣告語為中心

第7篇

依據(jù)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無需另建一套課程體系,而是使新增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原有的課程相互照應,融于同一個大的課程體系中,形成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使課程結構更合理、更科學。具體如下:一是在通識課程中增設最基本的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如人文素質教育通論、現(xiàn)代社交禮儀、美學與美育、中國通史、古典名著導讀與鑒賞、實用書法書寫與欣賞、世界名曲欣賞等,并給予相應的學分。二是結合學科課程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如古代文學教師可以結合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等在教學中對文學院以及全學院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三是根據(jù)專業(yè)特點開設與其相對應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可以在專業(yè)必修課中增設相應的專業(y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并給予相應的學分,如開設哲學史、戲劇史、教育史等。

二、調整教學內容

這是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培養(yǎng)的關鍵。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國古代文學披露的是華夏民族的精氣神、炎黃子孫的奮斗史、華夏江山的正氣歌,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財富。古代文學教學內容要彰顯人文素質的精華。既要固守文化傳承,使古代文學的精華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底蘊,還要強化古代文學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古代文人提出眾多創(chuàng)新思想:“守舊無功”“質疑問難”“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學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價值取向,古代文學把創(chuàng)新作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與時俱進。更要關注情商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發(fā)展健康個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為學生面對社會壓力、人生挫折的動力源泉。

三、建設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導,師者深厚的人文素質儲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師者應具有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審美、天文、地理等各領域為一爐,以敏銳深邃的時代感受,形成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獨特體悟。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便是教之內功、師之根本。師資隊伍建設,要注意師資來源,應盡量從本?,F(xiàn)有的授課教師中挑選,個別的可外聘;師資培訓,可采取校內、校外兩種方式。從事必修課和專業(yè)課講授的教師可參加校外舉辦的高級培訓班或培訓中心的學習。一般的授課教師要參加校內普通培訓班的學習,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基本方法等知識,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

四、營造文化氛圍

重視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拓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空間。校園環(huán)境的文化氛圍,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yǎng)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開展多元文化活動,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fā)展,精神得到升華。如請專家學者作系列人文講座或學術報告,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以校報、校園網(wǎng)和廣播站為載體,開設人文教育專欄,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空間;建立人文社團,如新聞、文學、楹聯(lián)、藝術等協(xié)會或社團;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開展古典名著讀書報告會、經(jīng)典誦讀和演講比賽等活動。老師還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空間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學生從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美化心靈、娛樂身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