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辯論的基本要求范文

時間:2023-06-30 15:46:52

序論:在您撰寫辯論的基本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辯論的基本要求

第1篇

關鍵詞:高等學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內化;外化;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價值辨析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或者片面強調實踐教學忽視理論教學的傾向都是不可取的。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規(guī)范性和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規(guī)范向行為實踐的轉化。其教學目標不僅要解決學生對社會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規(guī)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問題,還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完全依靠理論教學是難以奏效的。要想取得這類課程的實效性,必須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研究與實驗。

一、實踐教學的功能和教學目標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有關知識點,通過開展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的實踐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它包括課堂的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和有關德育活動等。

1.實踐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fā)展施加影響,使其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內在心理要素發(fā)生變化,通過內化和外化的動態(tài)過程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該課程的實效性。

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經過道德法律意識與行為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反復內化和外化的運行、發(fā)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體的體現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會輿論,加上學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體知、情、信、意等內在心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心理機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體所接受和認同,并通過實踐體驗和感悟內化為其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即精神力量。外化過程是指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將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轉化為行為實踐,相對穩(wěn)定地調節(jié)主體外顯的行為。這一過程是道德法律意識和行為等要素不斷運動、發(fā)展、變化,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量變到質變,從而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動態(tài)過程。

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法律行為作用于外部環(huán)境,往往會產生某種社會評價,即人們在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過程中依據社會道德法律的準則和基本要求,對其行為實踐所作的價值判斷。其功能是以善惡和法律規(guī)定為標準,形成道德和法律行為選擇的正確價值觀。它實質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動機、效果和價值的判斷,是人們道德和法律行為選擇和堅持正確行為習慣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善于運用正確社會評價的輿論引導受教育者主體,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對于順利完成內化和外化的動態(tài)運行過程,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具有重要的強化、激勵和促進功能。

2.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兩大飛躍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激勵、促進受教育者主體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外化兩大飛躍。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fā)展的內在心理要素,包括認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屬于意識或精神的范疇,在它沒有客觀化、外在化時,還不能構成完整意義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fā)展是內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勵要素的統一,是觀念、意識和行為實踐的統一。它需要經過兩個飛躍:一是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原則、規(guī)范、基本要求等內化為道德和法律意識,從而實現從社會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體的內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飛躍;二是實現從受教育者主體的內在力量到客觀化、外在化的行為實踐的飛躍。實現這兩大飛躍離不開人們的行為實踐。受教育者主體只有通過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實現上述兩大飛躍,從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和傾向。

上述兩大飛躍并不是一次實踐教學或理論教學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反復多次,分層次、分階段的實施才能夠實現。其中,認同、信奉層次和階段是重要階段。認同,即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后天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法律意識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為主體在認知、情感上,對外在于主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的實施價值、意義的認識趨同,并指導自身自覺行為的一種心理傾向。認同階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體將外在于自身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社會需要內化為自身意識、自身需要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并轉化為其自身內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該階段是確定更深層次內化的基礎,是完成內化和外化運行過程,實現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fā)展兩大飛躍的動力源泉和心理基礎。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自覺性即受教育者主體實施道德或法律行為的主觀動機發(fā)自其個體的自我需要,并使這種自我需要與社會需要、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趨同,它區(qū)別于特定情勢下的盲從。主動性即受教育者主體實施的道德法律行為,是在內化和外化機制的作用下主動實施的,它區(qū)別于在特定外部壓力下被動的服從。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認同層次和階段,“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應重視受教育者主體對道德和法律理論的接受、認知和情感體驗,并在動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動人心,將學生引向正確的道德和法律行為實踐。信奉,即個體人在認同外在于自身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行為實踐的情感體驗,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價值信念基礎上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道德和法律價值信念是人們在內化和外化運行機制的作用下,對轉化為內心信念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價值及其真理性堅信不移,它是系統化的道德法律認知和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體驗的結晶,是外在于個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法律意識的較高層次和階段。信奉階段除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高度自覺性、主動性外,還具有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堅定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等特征。信奉的關鍵是“信”,其特點是對道德和法律有關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通過道德和法律的實踐感悟、情感體驗,堅信其認識的正確性、科學性和真理性,并在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烈的情感,它是激勵人們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堅定,則認識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強烈,意志也就愈堅定,行為則愈自覺。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后天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社會需要轉化為其自身意識和自身需要后,不會因為外部條件的影響而動搖,相對穩(wěn)定并持續(xù)地實施某種符合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為。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進入信奉階段,標志著兩大飛躍的階段性實現和完成。在信奉階段,受教育者主體不僅能夠依據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對穩(wěn)定的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而且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 二、實踐教學的課型探討

近年來,我國高等學校的廣大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努力探索實踐教學的課型。這些課型內容廣泛,大致可以概括為研討型、辯論型、體驗型等課堂實踐的課型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課型。

1.研討型實踐教學模式

研討型實踐教學模式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亮點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專題為載體,以研究和探討為方式,以交流研討為主要途徑,指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教學目標。例如,“職業(yè)與道德”理論闡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學生就業(yè)后被辭退”、“失信的代價”、“用人單位在試用期間增設思想品德和職業(yè)道德測試”等典型案例和專題,引導學生圍繞該案例或專題發(fā)表看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研討。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每小組指定1名同學參與全班交流,圍繞專題發(fā)表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性講解。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明確提高以“敬業(yè)”和“誠信”為核心的職業(yè)道德素質是成功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一張必不可少的入場券。用人單位在試用期間增設思想品德和職業(yè)道德測試的現象告訴我們,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用人單位非常重視選用人才的職業(yè)道德素質,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識和智慧,然而,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極大的熱情和艱苦奮斗的敬業(yè)精神,沒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從而加深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修養(yǎng)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確立研討題目,制定研討方案。研討題目的確立應該立足于對該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和教材內容的認真分析,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學生思想實際,做好課前準備。選題要準,質量要高,既要有理論深度,又要有實踐基礎。最好是選擇那些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討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專題。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受教育者主體之間可以相互啟發(fā)、活躍思想,把教學過程的“一言堂”變?yōu)椤叭貉蕴谩?,營造一個暢想爭鳴的求學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其學習熱情,鍛煉其研究問題的能力。

2.講演辯論型實踐教學模式

講演辯論型實踐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講演或辯論等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有關知識點圍繞某一專題安排學生開展講演或辯論活動。通過講演或辯論活動促進學生加深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例如,“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理論闡述之后,安排“胸懷民族復興,立志奮發(fā)成才”的講演活動。其具體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講演題目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報名,擬定參與講演人員的名單,做好講演活動的準備。在講演活動中,教師結合該專題涉及的有關理論和知識點做好總結和點評。通過講演活動提高學生收集資料、語言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再如,“大學生職業(yè)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理論闡述之后,安排“愛崗敬業(yè)辯論活動”。正方圍繞要“干一行,愛一行”的論點進行辯論;反方圍繞要“愛一行,干一行”的論點進行辯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部分學生分為2個組(正方與反方)展開辯論,用點評方式進行總結。組織“干一行,愛一行”和“愛一行,干一行”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活動,涉及到職業(yè)態(tài)度和職業(yè)道德。如果所從事的職業(yè)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職業(yè)的標準,一般情況下往往能夠做到“愛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現實與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yè)往往會發(fā)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職業(yè)標準選到滿意的職業(yè),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崗位,但可以改變其對所從事職業(yè)崗位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崗位工作中逐步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形成優(yōu)良的職業(yè)道德品質,從而擁有一份驕傲的人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yè)理想與理想職業(yè)、國家需要與個人興趣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所要求的職業(yè)理想,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原則的職業(yè)理想。即使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還不夠理想,也應該熱愛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本職工作。當國家需要與個人愛好發(fā)生矛盾時,應服從國家需要。

3.體驗型實踐教學模式

體驗型實踐教學,即受教育者主體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安排學生走向企業(yè)、農村、部隊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體驗生活。通過社會實踐的感悟,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有關基本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論闡述之后,安排學生“結合所學專業(yè)調查企業(yè)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對企業(yè)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現狀進行分析,并寫出調查報告。通過對企業(y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內容,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現狀,企業(yè)管理者對企業(yè)職業(yè)道德狀況的評價等進行分析,明確職業(yè)道德的內涵與基本特征,了解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確認識遵守職業(yè)道德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從業(yè)者事業(yè)成功的保證。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積極主動走訪用人單位,調查了解該單位的用人標準和對人才職業(yè)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并寫出心得體會。通過調查,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對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素質非常關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聘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修養(yǎng)的自覺性。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加強大學生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實踐導引,通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促進其良好道德法律行為的養(yǎng)成。

實踐教學模式的關鍵是使大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和切身體驗,激勵、促進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受教育者主體道德法律意識的外化兩大飛躍。在實踐教學中,應該重視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和價值辨析等基本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反應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并強化其認知。情境可分為“人為模擬真實生活的情境”和“現實道德法律實踐活動的情境”,通過情境化的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加深情感體驗?;顒芋w悟,即通過設計或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并獲得感受體悟。價值辨析,即以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的具有道德意義的典型事例為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道德分析、評價、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是個老話題,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認真探討,有待于該課程的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摸索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學生道德學習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以下簡稱《職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它在職業(yè)中學的德育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文明禮儀的基本要求、職業(yè)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規(guī)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養(yǎng)成職業(yè)道德行為習慣;指導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yè)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現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不了解禮儀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學習積極性不高,社會實踐少,缺少必要的職業(yè)道德體驗。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改變了過去灌輸式的“我講你聽”、老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以及調查等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使學生樂學、好學,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和行為養(yǎng)成相統一。

一、教師指導、讓學生自學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學習教材,聯系實際歸納問題,討論交流,撰寫學習體會,弄清疑難,練習鞏固,達到掌握知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教學程序為:“學生課前預習—師生依據實例設疑—學生質疑再閱讀—研究討論—教師點撥答疑—練結—實踐養(yǎng)成?!?/p>

二、參與講課,讓學生提高

在一些內容較淺的章節(jié),可指導學生鉆研教材,獨立閱讀,找出結構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參考書目,開闊視野,編寫提綱,然后選出兩名有特色的學生講述學習心得,再由老師講評總結。如在學習第五課提升道德境界中的第二部分內容職業(yè)道德“在職業(yè)實踐中錘煉”時,學生向榜樣學習、從小處著手、身體力行做好每件事談了自己的體會:作為一名中職學生來講,應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校學習生活中,要嚴格按照《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要求自己;要重視專業(yè)學習中的技能訓練,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加強自我修養(yǎng),經常進行“內省”,努力做到“慎獨”,爭取學做結合,知行統一。努力將職業(yè)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

三、課堂演講,讓學生鍛煉

課堂“演講”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或觀點,教師適當輔導,學生自備演講材料,上課時學生演講,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評獎鼓勵,從而達到明確觀點,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職業(yè)道德課依據就業(yè)形勢,結合課本第二課展示職業(yè)風采,精心選定了演講主題:“中職生,路就在腳下”,學生聲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講使同學們懂得職業(yè)禮儀有講究,禮儀可為職業(yè)添彩,任何人只要遵從職場禮儀,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樣可以輝煌!

演講需要精心準備,查閱詳實資料,客觀評分,講評扼要,要有激勵作用。

這種形式可以活躍氣氛,有助于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進步,鼓勵表彰先進,激勵后進,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選題、收集資料、組材到定稿,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寫作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口才和審美能力。

四、討論辯論,讓學生發(fā)展

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愛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識,但不善于運用,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討論辯論可以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作風,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認真、團結協作、機智等等。

如:在講授“違法無小事”時,教師給學生布置辯論題目:“大錯誤不犯,小錯誤不斷”,讓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并積極思考,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討論與辯論,從而使思想受到了凈化與洗禮,對如何做人、處世有了科學的看法。

五、采用電教,讓學生表現

采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使教學內容更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職法》的第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以職業(yè)道德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自我介紹”一分鐘活動;第一單元完后開展了“展禮儀風采,做文明學生”活動;第二單元完后開展了“學有標桿,行有示范”活動等。開展這些活動,要求學生結合本專業(yè)的知識,制作成幻燈片進行演示,提高了教學實效,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六、通過表演,讓學生展示

展現生活情境,發(fā)揮個體創(chuàng)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巧妙設置問題,并把知識點層層落實到情境發(fā)展中,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的展開,則是靠學生的表演來實現: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復習第一單元時,教師根據求職面試、職場禮儀,讓學生進行“招聘情景模擬”。教學時,圍繞面試簡單編寫了4組小品,把學生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推出2~3名同學參加一組小品表演,臺詞可根據主要內容臨場發(fā)揮。每組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學生質疑、糾錯。這樣,使德育課成為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在體驗中提高自我對問題的認識,提高應聘技巧。

七、收集資料,讓學生自悟

利用課余時間和課外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從報紙、雜志、書籍中搜集與本節(jié)課緊密聯系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在學習“見賢思齊,向職業(yè)道德榜樣學習”內容時,學生們收集了雷鋒、范玉茹、李四光、蔣筑英、李素麗、航天英雄和奧運冠軍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并在課上交流,學生們印象深刻,易理解和接受,向勞模、標兵學習成了自覺的行動,這樣,提高了學生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自覺性,也為將來自覺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八、觀摩現場,讓學生體驗

如學習了第三單元后,老師和學校有關領導到縣法院取得了聯系,讓學生參加了一次法院開庭審理“關于村民宅基地糾紛案”的審判,使學生了解了審判程序,強化了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3篇

教育部在2000年《高校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應當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文化知識,并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比欢鼛啄陙?,根據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的情況來看,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用人單位普遍反映,高校英語畢業(yè)生除了掌握一定的英語專業(yè)知識外,其他有關法律、外貿、旅游、金融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少,大多連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滿足。為此,在高校轉型發(fā)展背景下,英語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目標及定位應及時調整,使之與當前國家教育政策、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相匹配。

英語基本技能的系統化訓練,是轉型發(fā)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應用導向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者最基礎的四項技能,是英語學習者學習和運用英語的基礎,是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和正確的語言學習方法的需要,是英語學習者進一步運用語言和外界溝通交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英語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目前,聽、說、讀、寫各項技能課的設置在內容上大多是各自為政、互不關聯,詞匯和句型等內容復現率低,不利于聯想和記憶,更不利于語言的綜合運用。事實上,聽讀、說寫分屬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相互相關,密切相連,應注重遵循語言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把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訓練融為一體,進行整合,將輸入型課程(聽、讀)與輸出型課程(說、寫)進行有機整合,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運用所獲取的輸入進行有效的輸出,從而提高他們語言的應用能力及和外界的溝通交流能力。

英語文化內涵的系統化拓展,是轉型發(fā)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應用導向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習英語絕不能僅滿足于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學習,更要了解英語國家歷史、語言、文化。只有真正理解目的語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加準確、恰當地運用語言,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包容性及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必須加強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等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系統認知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語言、文化,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

第4篇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教學;綜合能力

中職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是指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在畢業(yè)后適應社會需要而具備的綜合適應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專業(yè)崗位能力、自學轉崗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了中職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的應用性、工具性與人文性,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大力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一、圍繞語文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職業(yè)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本體現,也是中職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要從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詞句段訓練。很大一部分中職學生詞匯積累不多,許多人識字組詞有困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訓練。對字詞的積累,筆者常用錯別字改錯競賽、成語接龍比賽、填字組詞游戲等方法吸引學生興趣,讓枯燥的訓練成為輕松有益的體驗。句段訓練方面,筆者則加強開放式的句段仿寫練習,很受學生歡迎。這種句段練習比起單純地講解句子邏輯、修辭等更吸引人,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詞匯,而且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2)口語交際訓練。首先是與學生做朋友,創(chuàng)設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千方百計開啟所有學生的“金口”。其次筆者在選擇說話內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淺顯到深刻;在選擇說話場合上,由小到大,由輕松到嚴肅;在表現形式上,從自我介紹到情景對話,從美文朗讀到課本劇表演,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說話的信心。再次是積極創(chuàng)設課堂交際情境,切實關注學生個體語言的展示。如采用講故事、即興演講、朗誦、情境復述、討論、辯論、答記者問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經過不斷強化課堂教學雙向互動,收效良好,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較快提高。

(3)閱讀訓練。閱讀能力為職業(yè)人的素質打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沒有閱讀能力的人,他幾乎很難與他人溝通,他對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較弱。所以,中職語文課應分梯度,分層次地傳授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使他們理解文章的字詞句含義,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篩選、提取、整合、輸出各種相關的重要信息。 

(4)寫作訓練。在中職學生看來,寫作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筆者采用分層寫作的方法來緩解此困境。這種分層寫作方法主要從分層寫作要求入手,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梯度要求,比如對機電、電子、汽修、數控等專業(yè)班,注重作文的書寫工整,遣詞造句通順合理,表情達意有一定中心,字數要求略有降低,對于寫作特別有困難者,各方面指標均再降低,這樣隨著他們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作文要求逐漸提升。

二、在模擬職業(yè)情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綜合職業(yè)能力是社會和企業(yè)選用人才的第一標準。企業(yè)關注的是綜合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技巧、技術。中職學校作為中職生走向社會的橋梁,應保證學生從學校向職業(yè)人的順利轉變。中職語文教學由于其工具性特點,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復雜社會所需要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正確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教學,以活動進課堂,更能體現與實現以素養(yǎng)帶技能的目標。

(1)與專業(yè)相結合,創(chuàng)設模擬職業(yè)情景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在計算機專業(yè)講授學寫《求職信》一課時,筆者就直接把學生帶進了微機室,在巧妙地講解求職信的特點、格式和寫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和他們面前的電腦,下課鈴聲響了,每個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電子版求職信,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上《應聘》一課時,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講臺排放變成了四周圍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務驅動項目,學生自己準備好材料,四個大組分為用人單位和應聘者兩類角色,合作探究,集體討論,最后得出最佳應聘方案。教師的角色巧妙地轉移到了學生之中,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第5篇

一、邏輯思維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靈活使用。有邏輯思維能力不等于能解決較難的問題,僅就邏輯而言,有使用技巧問題,而使用技巧則來自于熟能生巧。

(二)參與辯論。思想在辯論中產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辯論。在迷霧中導致某種正確認識的原因是有該問題辯論,否則不會去想。

(三)堅守常識。堅守常識并邏輯地得到的結論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歸納得到的結論不能固守,因歸納永遠是歸納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違反部分怎樣不等于全部怎樣的常識。

(四)敢于質疑。包括權威結論和個人結論,如果邏輯上明顯解釋不通時。

二、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一般方法

(一)歸納法就是從一系列個別的、特殊的、具體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質或一般原理的思維方法。它遵循的是“個別――一般”的思維方式。一般要對現象進行概括,再透過現象看本質。高一《經濟常識》與現實經濟生活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較強這個特點,有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思維能力。

(二)演繹法是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一般原理或觀點分析具體的社會現象的一種思維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個別”的思維方式。一般是先閱讀材料,抓住主旨,接著歸納觀點,然后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即先擺觀點,再用材料來論證觀點。教學中,教師要反復帶領學生由一般原理推導個別結論,或從許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則,或將關聯事物進行類比。

三、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教法與學法結合。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按照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的。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根據新知識的特點,運用最佳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每一位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綜合和辯證思維能力。

第6篇

關鍵詞:分層;互助教學;高職數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270-02

一、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自1999年高等學校擴大招生以來,高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大,2012年招生達915萬人,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職招生人數幾乎占據了招生人數的半數(2011年招生高校675萬其中高職招生326萬人)。高職生來源復雜,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應屆高考學生;(2)中職對口升高職學生;(3)高職2+3或3+2模式學生;這其中,應屆高考學生是占據了絕大部分,但是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差生較多。由于生源的原因,在數學課堂上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較多新生數學基礎知識較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第二認為數學學習枯燥無味、厭學思想嚴重;第三存在較強的自卑心理,學習上不主動,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限制在比較小的生活圈子里,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因此,如何提高差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yǎng)的是手腦并用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由于《高等數學》教材面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學生,高職學生學習傳統的教材內容也存在較大困難,難以與實際需要形成對接,與高職培養(yǎng)目標尚有差距。故傳統的數學教材及教學方式已經不太適合現在的高職教育,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也強烈要求數學課堂教學與之相適應。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高職學生之現狀,數學課堂采取分層教學與互助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可有效提高高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及能力。

二、分層教學法融入高職數學課堂

所謂分層次教學法,即是指根據高職培養(yǎng)計劃與學生實際數學基礎情況,對課程內容模塊化處理,適當取舍,難易分層,對學生分成不同群體進行不同要求的針對性教學。這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而又不至于互相影響,較好體現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原則。分層教學具體可從分班教學與同班教學進行實施。

1.分班分層教學:根據整體生源情況把相關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班級,按照不同進度不同內容要求實施,一般按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分成了A、B、C、D等班級、按不同內容進行教學。這樣的分層的確為教學過程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既好教也好學,教師與學生都能感到相對輕松,這也是分層教學的經典模式。不過,這看上去很美的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果不同層次的學生數量差距太大,則這樣的分層也難以進行。比如優(yōu)生與中等層次的學生數量不多,而差生較多時,分班則不太可行。并且現實情況往往都是以不同專業(yè)學生合班共同上課的方式進行。

2.同班分層教學:在同一個班級中也可實施分層教學,即是按內容要求分層次,分不同時間段對不同對象進行教學,對優(yōu)生采用較高要求,要求掌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注意相關知識點的密切聯系以及內在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差生采用基本要求,會簡單應用。使得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例如,在不定積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設定基本要求為,了解不定積分,會求基本的不定積分(湊微分);較高要求為:了解不定積分及其幾何意義,熟練掌握第一、第二換元方法以及分部積分法求不定積分的方法。課堂教學開始的前部分著重按照基本要求來講解和練習,完成基本要求后,對優(yōu)生作特別要求,按照較高要求去加強練習,結束部分由教師再次重復強調基本要求與較高要求以及對應的作業(yè)要求。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差生來說,已經完成了教師所給出的要求,能勝任數學的學習,有成功的體驗,開心是不言而喻的;對優(yōu)生來說,既能掌握基本要求,也能對各個知識點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滿足了其內在的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樣有極大的提高,主動學習將成為一種習慣。

三、互助式教學法走進數學課堂

所謂互助式教學法,即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設定教學目標,對特定對象采取單對單、單對多、多對單或多對多對應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的幫教過程,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ブ浇虒W方法,更多的是要依靠同學之間的幫教,依靠的是學習較好同學的帶頭作用,依靠的是同學之間的信任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地弱化自己的影響,而要有意識地突出幫教團隊的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采取如下五種互助方式實施幫扶教學。

1.單對單的互助式教學:通過對班上學生的深入了解,如果差生不算太多,可有目的地選擇優(yōu)生與差生組合結成幫扶學習對子,設定一個學習目標,由優(yōu)生同學帶著共同去完成學習的過程。為了讓這樣的學習組合有壓力、有動力,可以采取對學習組合的平均成績作跟蹤觀察,如果階段平均成績有提高,則注意表揚和鼓勵,平均成績有下降,則注意與同學習組合認真交流,引導同學之間去找出原因,以便于今后改進。這樣就能使優(yōu)生同學有壓力,有責任感,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除了讓優(yōu)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吃透各知識點及其聯系,同時也需要經??紤]和合理組織自己的語言去幫助同學,有效地鍛煉了優(yōu)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差生來說,易于接受同學之間的交流,也易于理解同學的解釋,同樣也有一種責任感,鞭策自己努力學習,不至于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影響到幫助自己的同學成績,對于同學之間訂立的要求,也會主動去完成,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整體的、互動的學習氛圍,有效帶動班上同學的整體提高。

2.單對多的互動式教學:如果班上優(yōu)生人數較少,則可采取單對多的方式互動教學方式。即是把班上同學分成各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編入一名優(yōu)生,由優(yōu)生帶頭與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制訂近期學習計劃,對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以及相關習題,教師首先對優(yōu)生進行適當點撥和提醒,再由優(yōu)生組織小組成員之間共同研究,采取互相監(jiān)督、提問、回答、書寫的方式去理解,對未能完成(或回答不妥)的要有獎懲,促使組合內成員之間積極參與,形成一種團體的活動,也使得差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接受訓練,獲取幫助,不斷提高。

3.多對單的互助教學:如果班上優(yōu)生較多時,并且差生基礎知識缺項較為明顯時,可采取讓多名優(yōu)生與差生結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差生的基礎情況,制訂好相應的學習計劃,做好分工,作好交流,爭取在一段的時間內盡量幫助差生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根據教師近期給出的學習要求采取組內成員之間,互相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方式較快地提高差生學習成績,同時也讓差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多人的優(yōu)點,幫扶效果較為明顯。同樣,互相討論交流的方式也讓優(yōu)生之間獲取了較多的解題辦法和各種觀察問題的角度,結果是多贏的。

4.多對多的互助教學:班上人數較多時,如果優(yōu)生與差生人數也較多時,可采取多對多的互助學習方式。一般60人的班級,采取學生自主組隊與教師適當調配相結合的方式,分為10個小組,每組盡量按231的方式組合,即兩名優(yōu)生3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明確組長、副組長人選,明確責任,制定短期與中期學習任務及目標,如近期需要完成的的作業(yè)、預習、測驗、回答問題等。組內成員之間采取經常性的互相抽查,抽查結果與獎懲條件對接(同學之間互相能認可的小的獎懲方式),適當調節(jié)學習氣氛。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小組內的成員加強交流,讓中等生與差生都能積極參與,并能融入集體團隊中,感受到團隊的力量,能激發(fā)出自己內在的學習動能,從對數學學習毫無興趣,發(fā)展到主動去學習,敞開心扉與同學積極交流討論。同時,教師也適時就各學習小組學習結果進行評述,對排名靠前的加以肯定和表揚,對排名靠后的也予以鼓勵,有意識引導各小組之間形成橫向對比,從而促使學習小組內部成員之間更加團結,并積極思考對策,突出了集體的力量。這不僅能使差生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對差生的心理狀況也是很好的改變,對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主題辯論會互助交流:根據班上各組數學學習完成的情況,教師適時以班上各組為對象安排主題辯論會,辯論主題緊扣相關數學內容。如“學好數學靠的是什么”、“數學知識在專業(yè)上有何作用”、“函數的最值在經濟領域的應用”、“怎樣求數值的近似值”、“求不定積分的方法”、“定積分的微元法在實際中的應用(求面積、體積)”、“面積問題對應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等等,這樣的主題既能體現學好數學知識的相關要素,又能明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頭腦意識清楚,定能主動改變自己不好的學習習慣,讓大多數的學生從對數學學科的不了解,到明白其重要性與應用性,從“要我學”變化到“我要學”,從“枯燥無味”變化到“興趣濃濃”,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就會有較大改變,學習效果良好。

同時由于辯論會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參加,也會促使各小組在賽前有大量的準備工作,既要弄清辯論的主題,也要知道與主題有聯系的知識點,知識網絡結構要清楚,對學習小組內部的不同分工以及主動收集和整理資料,也會促使隊員有一種參與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各小組之間則存在著默默的競爭,通過教師的適時表揚與肯定,可以使得這樣的競爭變得良性,你追我趕的學習環(huán)境就會形成,班上整體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改觀,差生數學學習的障礙也將慢慢消除。由于經常性地在一起學習討論,也使得同學之間能相互了解,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同學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和諧。既能快樂學習,又能享受學習的過程,這較好地克服了差生的自卑心理。筆者通過對所授班級的的多次類似教學處理,效果明顯。

四、結束語

在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以高職教育的“必需、夠用”為原則,通過對數學教材內容的模塊化適當處理,使得教材內容既符合高職教育的目標又能適合高職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入互助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抓兩頭(優(yōu)生與差生)帶中間(中等生),提高了差生學習興趣,有效改變了差生存在的惰性與自卑的心理問題,并積極參與到團隊活動中來,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使整個班集體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有效方法

小學生處于一個對一切學習剛開始接觸的懵懂時期,語文課又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識字,說話,造句,作文等都是日后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根基。小學語文老師就如同站在一條路的起點,與學生們一起進步和成長,在學生們慢慢求學路上,幫助他們一起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語文教學要實現創(chuàng)新,就要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廣留時空的余地,用教師的“主動”帶出學生的“五動”,即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和動手。使師生在互動中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培育學生的目的。

一、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和基本要求

1.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式仍舊停留在圍繞著考試轉的模式上,疏忽了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在教學中,教學的兩個主體在觀念上的迥異導致小學語文教育似乎很難具有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實踐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有效鍛煉;體驗性教學雖然一再被倡導,但是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缺乏課外的鍛煉與實踐,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

2.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基本要求

小學語文教育創(chuàng)新就是以他們的思考方式去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因此,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民主性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給每位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時間和空間,形成教學相長的環(huán)境,擴大學生思維的自由度。

(2)多元化原則。教得“活”, 才能教得生動, 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學生接受知識才能快。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思維個性,并且在思維發(fā)展中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根據這種思維的個性和差異的特征,教師應盡量挖掘多種方法,并分析各種方法的合理性。

(3)質疑的原則。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fā)表獨特見解、設想,完成富有個人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學生敢于亮出自己觀點的做法,教師要進行積極性評價,或給予表揚,或加以鼓勵,使之有一種成就感,弘揚這種探索精神。

(4)開放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并助于他們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

二、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有效方法

1.試教法

所謂的語文試教法就是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轉換角色,讓學生充當教師來給其他學生授課??梢允钦n文中的一個小場景或者是課后的一道練習題。小學語文試教法的優(yōu)勢如下。

(1)通過角色轉換,使得學生由“被教”轉變?yōu)椤敖倘恕?,這種改進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他們探索知識的熱情。

(2)試教法能夠增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無形中促進了師生間的聯系,而且在試教的過程中,教師同樣享有“學生”的身份,這樣平等的關系更貼近學生,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賴和認可。

(3)試教法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通過授課實踐使他們能夠克服膽怯的心理,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從而體會到教師的苦與樂。

2.多維教學法

多維教學法是將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使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從多角度、系統地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分析判斷的能力。開展多維教學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鼓勵性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鼓勵性教學的方式積極地、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適當的鼓勵性評價,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競爭意識, 還能夠增強學生對周圍世界探索的欲望。對學生創(chuàng)新見解的肯定有助于活躍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辯論性教學。在實施辯論性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課堂小型辯論賽,也就是要求教師在課下給學生分組,將辯論的正反觀點下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組織材料,然后在課堂辯論賽上,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當參賽選手辯論時遇到了困難,可以轉向親手團尋求幫助。通過以上的方式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 不但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更能夠增強學生間的團結意識和競爭意識。

3.朗讀性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法的應用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課文基本結構的認識,而且通過對課文意境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下面介紹在朗讀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