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學校德育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6:20:51

序論:在您撰寫學校德育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學校德育管理論文

第1篇

一、挖掘新教材,聚焦于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

組織開展德育活動,總要以一定的材料為載體,材料本身為學生所關注,有較強的吸引力,無疑是調動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今天的學生接觸面廣,信息量大,視野開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國際國內敗治、經濟大事等。例如:申辦奧運、復關談判、波黑內戰(zhàn)、拉賓遇害、李登輝訪美、京九貫通籌。我們及時抓住同學們所關注的這些話題,組織開展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京九線接軌的慶典將在九江舉行的消息一傳開,立即成了九江人民熱切期盼的一個興奮點。我們及時舉辦了“愛我大京九宣傳廣播周”活動,組織全體同學收看了京九接軌慶典的電視實況轉播,以班為單位,舉辦了以“京九貫通的意義大”為題的主題班會。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強化了同學們熱愛祖國、熱愛九江的情感,增強了振興中華、振興九江的信心。

發(fā)生在同學們中間的典型人和事,也是我們進行教育的活教材。對師生中涌現(xiàn)出來的好人好事,及時宣傳,樹立榜樣,使同學生們受到了如何做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活生生的教育。對已發(fā)生而又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我們不回避、不遮蓋,公之于眾,開展討論,使同學們從中受到警示,吸取教訓,提高遵紀守法,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

二、探索新途徑,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為自主教育

圍繞如何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為自主教育,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我們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學生自主教育為中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活動形式為載體的德育方法。

利用班團隊活動這一陣地,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教育。整個活動由學生自已設計、組織、主持、完善,增強學生主體意識,開發(fā)了潛能,啟迪了心智,收到了學有所得、發(fā)展個性的實效。我校初二實驗班,學生素質相對較好,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也很高,以至于一半以上的家長規(guī)定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必須是班級的前三名,給孩子訂了種種清規(guī)戒律,導致孩子對家庭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老師引導學生設計了“我心目中的爸爸、媽媽”主題班隊會。會上同學們既道出了父母對自己的百般憐愛和所寄托的深切期望,也表達了對父母給自己規(guī)定的各項不切實際的指標無迭達到以及面對種種清規(guī)戒律實難從命的苦衷。班主任老師及時引導同學們冷靜、理智地用書面形式與父母交換意見,變相互發(fā)泄為善意規(guī)勸,恨快化解了矛盾。之后,又設計并舉辦了“爸爸媽媽心目中的我”的主題班會,會上學生們相互評論,相互督促,認真尋找自己的不足,紛紛表示要盡快改正缺點。

我們每年舉辦“校園文化節(jié)”,讓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感,增長才干,全校師生人人參與,整個活動融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文化節(jié)也開展對抗辯論賽,讓同學們在激烈思想對抗、相互詰難中,不斷深化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達到了明辨是非、提高抵制各種消極思想因素影響的能力,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的目的。

學生的自主教育是同學間道德觀念行為的相互參照評價,是同齡共勉,是同伴友好交往中傳遞的意見。這就使學生群眾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一種教育力量,自然地促使學生評判自我、深省目我,從而使自我認識得到升畢。增強了教育的實效,形成了學校德育的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三、抓住主渠道,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教學是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課堂教學是學生活動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各學科教材中都蘊藏著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豐富內容,是知識性與教育性的有機結合;育人的特點又在于“滲透”,在于潛移默化。因此,我們認為:只有把德育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德育的首要地位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第2篇

1.家庭環(huán)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環(huán)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許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學校環(huán)境相比較,且羅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環(huán)境不僅不同于學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學校德育的外部環(huán)境(即不同于宏觀環(huán)境社會經濟政治及社會心理、社會文化,不同于中觀環(huán)境社區(qū)和中間環(huán)境社會傳媒)。作為學校德育的微觀外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環(huán)境是學校德育的基礎環(huán)境(具基礎性)。這主要是學校德育對象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情感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而無論經濟和情感上的紐帶關系都對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我們感(We-feeling)”等。失去這些正是許多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構成對青少年道德成長不利影響的重要原因。在時間上,家庭自覺和不自覺的德育也成為學校德育先入為主的基礎。兒童在入學以前就在家庭環(huán)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這將成為兒童在學校系統(tǒng)接受德育的基礎和最初的認知結構。雖然現(xiàn)代學校教育在幼教年齡上不斷前趨,但是終究無法在時間上取代家庭環(huán)境的座標。而且由于兒童在道德認知等方面的發(fā)展限制,學校德育的階段性實施決定了學校不能不顧年齡特征進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兒童的德育影響在年齡上是從0歲開始、內容上是無所不包的。在兒童各種道德學習的關鍵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這種全面性往往不自覺地正好滿足了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需求。這種先入為主性事實上也可以發(fā)生在兒童入學后的每一學習階段。無論是作為先主性的基礎作用還是家庭在物質、情感上的基礎性都是既非社區(qū)、社會,也非學校環(huán)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環(huán)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決于家庭作為首屬群體(primarygroup)的許多特征。首先是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的接觸頻度高,具聚合性。社區(qū)、社會、學校中的人群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往往是非直接關系的次屬群體(Secondarygroup),甚至被視為異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學校中關系較為直接、密切的師生關系,也因師生關系的發(fā)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頻度和聚合度上與家長相比。這樣,由于這種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家長和子女間對彼此的了解都是較為細致和深刻的,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響的“因材施教”原則的實現(xiàn),又有益于子女對家庭德育影響的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其次是家庭環(huán)境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高。家庭影響中的德育自覺成份隨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意識的提高而增加,但與專門的學校德育相比較,家庭影響仍具有較顯著的隱蔽特征、間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tǒng)一的,因而家庭環(huán)境影響的重要方面是家長的榜樣作用。由于子女與家長的接觸頻度高、具情感上的親密性質,所以這種榜樣作用的能量、深度遠勝于一般社區(qū)及宏觀社會環(huán)境作用。首屬群體的特征決定了家庭環(huán)境的高頻、隱蔽、親切諸特征,從而奠定了其對兒童和青少年德育影響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具有互補性?;パa性主要是就德育內容而言的。同社區(qū)一樣,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由于家庭人際關系最具人倫的基礎特征,所以家庭環(huán)境同時又是人倫文化的傳遞和創(chuàng)造基地。學校德育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而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是處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細部的境地,具有具體、生動、現(xiàn)實性強的特征。因此學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論,而家庭環(huán)境重具體應用的分工。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此外學校德育內容有限,課程之外的許多倫理問題也主要在家庭環(huán)境中得以自覺補充。中國古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其“教”的內容主要屬德育性質。除內容外,家庭環(huán)境亦是學校環(huán)境之外的互補時空之一。同社區(qū)一樣,學校德育影響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xù)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huán)境的配合、補充。與社區(qū)及社會宏觀環(huán)境不同的是,家庭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更具主動性和自覺性。

2.家庭環(huán)境的類型及其作用

家庭環(huán)境的特殊性只是說明了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學校德育的獨立價值,而家庭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的具體作用尚需進一步分類說明。家庭環(huán)境依據主觀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為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環(huán)境。

客觀環(huán)境指難以人為調節(jié)的環(huán)境因素。如家庭的經濟、結構、家長職業(yè)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對國外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作出總結,認為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特點首先是經濟上的貧窮。由于經濟處境不利導致了居住擁擠、住房緊張、無適當?shù)尼t(yī)療照顧、發(fā)病率高、營養(yǎng)不良、家庭生活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不衛(wèi)生、較多地接觸有毒物質、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過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筆者認為,家庭經濟上的不利處境大致可以導致的后果有:(1)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態(tài)質量;(2)影響學生在校學習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層面上影響兒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識及抱負水平等。羅杰斯曾分析過美國青少年在抱負水平上的階級差別:“下層階級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見到直接好處的情況下才肯努力學習,中等階級的青年為以后才能實現(xiàn)的目標而奮斗,認為報酬在將來才能得到。對于下層階級的青年來說,遙遠的將來的報償顯得太渺茫,不能給他們提供動力”。[②]在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絕大多數(shù)家庭的經濟狀況都可以滿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從事學習的一般需求。同時由于我國家庭在經濟收入上的相對平均,家庭經濟狀況這一因素對教育所發(fā)生的實際差異影響并不顯著”。[③]筆者認為這一結論總體上反映了我國家庭經濟環(huán)境的特征。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經濟對家長、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態(tài)、學業(yè)及心理的影響會有增強的趨勢。因此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同時根據我國實際及發(fā)展進行家庭經濟環(huán)境及其對德育影響的進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經濟只是家庭環(huán)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環(huán)境又只是制約學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巨系統(tǒng)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學校德育對象的許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經濟條件的制約,故家庭經濟與青少年品德發(fā)展間并無一對一的線型關系。同時貧困家庭出身的兒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認為影響較大的抱負水平一項上也不乏“少年孤貧而志存高遠”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統(tǒng)計學上的大體結論,也不可將家庭經濟對學校德育的某些影響作絕對化的理解。關于家庭結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獨生子女和離異、單親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上。對于獨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無一致性結論。有人認為由于獨生子女社會網絡缺少天然關系,會有自我認定等方面的困難。由于過多的呵護,獨生子女任性、依賴性強、合群性差等,這種人格特征勢必影響學校德育,產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難。也有學者認為,雖然獨生子女的社會網絡天然關系缺損,但其“社會”性人際關系就比非獨生子女多,因而網絡規(guī)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獨生子女差。獨生子女作為個人早年社會化的經歷的特殊性亦會隨年齡增長而遞減,尤其在中國,獨生子女在社會上將變?yōu)槌B(tài),其特殊性更顯日趨消失。故“出生順序以及獨生與非獨生經歷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是無足輕重的因素,沒有什么理論研究的價值,也沒有個人行為的影響……”[④]但筆者認為,在我國現(xiàn)行政策之下,獨生子女作為普遍現(xiàn)象和特定個體都具獨立和重要的研究價值。獨特的家庭結構必將從兩個途徑影響學校德育:一是不管積極還是消極評價,獨生子女作為學校德育對象肯定具有自身獨特的身心特點,學校德育須研究和注意相關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獨生子女的家長隊伍增大,家長對學校德育的關注增強。學校德育應引為變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機,求得家庭對學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關于離異家庭對獨生子女道德社會化的負面影響,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對一致的結論。[⑤]美國的休格和麥克德莫特等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離異家庭兒童在個性上往往表現(xiàn)為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易激怒,孤獨,悲傷,易闖禍甚至自殺等。調查發(fā)現(xiàn),美國違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來自離異家庭。陳會昌等人(1990年)調查了教師對兒童同伴關系的評定及原因,結果顯示,根據教師的評定,離異家庭兒童的同伴關系遠比完全家庭兒童差。被同學接納程度高和較高的完全家庭兒童占64.6%,離異家庭兒童只有26.4%;而被接納程度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達22.6%!對兒童同伴關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兒童更多的是由于學習好、善交際、待人熱情,離異家庭兒童則只有“被同學們同情”一項的比例明顯高于前者。對同伴關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為(如偷東西、罵人打人等)”兩項后者顯著高于前者。單親家庭有的是因為離異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對于非離異的單親家庭兒童,有關研究證明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家庭缺損缺乏關懷而導致心理損傷,出現(xiàn)與前述離異家庭兒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強化了兒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識,一些單親家庭的兒童品德發(fā)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兒童更為成熟和優(yōu)秀??偟恼f來,對于離異家庭兒童,學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須增加有針對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國城鄉(xiāng)尤其是大城市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學校德育對離異家庭兒童的對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長的職業(yè)類別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關性。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往往從事勞動復雜程度較高的職業(yè),而文化程度較低者較多為“藍領”。研究證明,前者在提供學習的物質條件、學業(yè)及品德指導上優(yōu)于后者,對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質及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響上較多地傾向于民主型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而后者則取放任型、溺愛型或專制型的教養(yǎng)態(tài)度的比例較高。家長文化及職業(yè)上的優(yōu)勢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個性之間只存在可能性聯(lián)系,但這種可能性又是客觀的,因此家庭對學校德育的作用顯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長因素。

主觀環(huán)境指可人為調控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氣氛和家長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環(huán)境的特點之一就是父母與子女間人際接觸的頻率高、聚合性強。但接觸頻度高、聚合性強并不等于“凝聚力”強。如果家庭環(huán)境中人際關系不融洽,這種高頻率、強聚合的人際交往反而會起負面的德育效果?!斑^度關心”導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離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氣氛實際上是家庭人際關系的獨特德育價值發(fā)揮的關鍵之一。家庭氣氛主要從兩方面影響德育對象:一是從心理層而上,二是從家長的影響力上。不良的家庭氣氛易產生心理損傷,出現(xiàn)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傾向等),也易導至離心力增強,從而使家長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氣氛還會傷及家長對子女及學校德育關注的積極性,家庭因此會成為對學校德育產生負效應的環(huán)境因素。家庭氣氛的不同取決于家庭人際關系運作的方式,即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或方式。研究證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產生良好的德育影響。我國學者丁瑜等人[⑥]證實了在“和睦”“平?!薄熬o張”三種不同的家庭氣氛條件下學生品德有明顯的差異(見附表):

(附圖{圖})

萬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則證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長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談,2.賞罰分明,公正合理,3.擇機而教,遇物而誨,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見。這一方式使學生在樂群性、聰慧性、穩(wěn)定性、輕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質上獲顯著優(yōu)勢(P<0.01)。

家長的期望也是家庭氣氛的構成要素之一。家長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構成均對學校德育產生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與子女的學業(yè)成就包括德育課程的學習成就呈正相關。這已為實驗所反復證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必須保持在一定區(qū)間以內。在我國,獨生子女日趨普遍,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已有過高傾向,且這一傾向還在強化。過高的期望值不僅從心理上給學生以重壓,而且也因其不能實現(xiàn)而帶來父母、子女雙方積極性的損傷,極易產生德育的負效應。此外由于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影響,家長的期望構成上目前國內外尤其我國現(xiàn)階段存在一個危險的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體育、美育成就,而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漠不關心,出現(xiàn)了“許多人花錢買智育、體育、美育,就是沒有人花錢買德育”的現(xiàn)象。由于學生社會化的構成不能僅限于智、體、美幾方面或一方面,且這幾方面的靈魂與動力建設都仰賴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長的期望結構未實現(xiàn)合理配置,不僅學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廈都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家長必須在期望值及其構成上都加以調控,才能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成長的家庭氣氛。

活動環(huán)境指家庭父代與子代間的道德活動方式所構成的對于兒童及青少年及其學校德育的影響。我國有學者研究過家庭德育的代間情境,認為家庭德育代間情境主要有三種:傳承性情境、建構性情境、調控性情境[⑧]。這一研究頗有見地,但將調控性情境與傳承性、建構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適的。無論傳承性情境還是建構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單純的認知而無行為的調控。

筆者認為,借鑒代間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據人類文化史及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階段性,可將家庭的道德活動環(huán)境分為三類:傳承性環(huán)境、建構性環(huán)境和超越性環(huán)境。所謂傳承性環(huán)境指父—子代間在家庭德育活動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將合乎其道德準則的觀念體系加以選擇,然后通過自覺的教導或榜樣、暗示作用等灌輸或傳遞給子代,并在子代行為上加以權威型調控。這種道德認知和行為上的父—子代間活動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對子代的絕對權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單向流通(見附圖)。這一活動模式以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相對穩(wěn)定為前提,故在簡單文化的社會(如中國古代)中較為常見。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東方國家仍有相當比例的家庭屬于這一類型。此外,有研究論證,在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中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構性的活動環(huán)境是指父代—子代間以互動方式共同建構子代的道德體系的活動模式。父代可以通過榜樣示范或自覺教育的形式引導、促成子代不斷從“小我”而“大我”從“大我”而“小我”地形成歸納、演繹的道德心理結構。也可設置一定實踐情境讓活動本身或通過“移情”讓子代獲得規(guī)范化社會化的道德行為心理結構。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協(xié)商型”。故認知和行為調控的模式為“父代子代”,代間平等和雙向勾通,已屬家庭德育的“現(xiàn)代”模式。所謂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過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會在道德體系上的矛盾性進而在父代影響下主動超越現(xiàn)有道德規(guī)范的模式。其活動類型有二,一是發(fā)現(xiàn)矛盾到自主解決矛盾,二是解決矛盾之后的道德結論與現(xiàn)存觀念的(父代為代表)進一步沖突?,F(xiàn)代社會所謂“代溝”現(xiàn)象以及在此前提下發(fā)生的以子代為中心的家庭代間運轉模式好屬于超越性活動環(huán)境。超越模式在認知和行為上是雙向的,但以子代為主體的活動控制方式(見附圖)。與建構性環(huán)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環(huán)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造與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稱謂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產物。不同類別的活動環(huán)境對道德學習個體即學校德育對象的影響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體系和道德文化與接受模式,同時在其學校德育影響年限內不斷提供環(huán)境上的對于學校德育內容(同質)的強化或(異質)弱化。最重要的是兒童在家庭中最初鑄成的道德認知、判斷的操作模式、行為方式將直接影響學校德育的內容、方式及效果。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在我國,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動的建構性和超越性環(huán)境。

Ⅰ傳承性家庭活動模式Ⅱ建構性家庭活動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動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為學校德育外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及其對象的影響。雖然家庭環(huán)境的具體作用的正負評價眾說紛蕓,盡管這一環(huán)境作用的機制尚需精細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重要與特殊,德育理論工作者對于這一環(huán)境的深入研究則是責無傍貸的。

作者系南京師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釋:

①姜學清《國外對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頁。

②〔美〕羅杰斯《文化與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頁。

③魯潔主編《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頁。

④〔美〕黃剛《獨生子女的人際關系及社會意義》《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頁。

⑤有關資料均參考陳會昌等《離異家庭子女的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一文,見《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頁。

⑥同③,第507頁

第3篇

【關鍵詞】互聯(lián)網;特教學校;德育管理

據新華網北京5月17日報道,我國已成為全球信息通信業(yè)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國互聯(lián)網上網人數(shù)達到1.44億,其中寬帶上網用戶9700萬戶。由此可見,互聯(lián)網在我國各地、各領域的迅速發(fā)展,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發(fā)展,各門學科爭相占據這一互動交往平臺。網絡所涉及的內容除了科學技術外,人文科學領域的知識也逐步地豐富了起來,蘊涵于其中的價值思想也是多種多樣。網絡內容呈現(xiàn)出多樣復雜性特征,對于普通的網絡使用者來說,由于時間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內容的信息符號化,網絡交往的確是具有虛擬隱蔽性。而從網絡使用者的年齡分布來看,18歲以下的用戶2000年1月僅占2.4%,到2002年7月就達到了16.3%,到2006年學生用戶已經達到了40%,這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生力軍年輕化的國際性趨勢。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們脫離集體,自我封閉,這使得他們更加愿意通過網絡來傾訴自己的煩惱,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網絡成為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內容豐富,方式多樣的網絡使得特教學校對學生德育管理的難度與日俱增。特別是多樣復雜的內容,多元的價值,虛擬隱蔽的交往將使特教學校的德育在網絡時代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在網絡化時代,特教學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網絡時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須對網絡影響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簡單地拒絕、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網絡進行充分地開發(fā)利用。我們特教學校德育管理者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按照黨在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政策適時地調整學校德育方法手段,發(fā)揮學校德育管理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德育管理應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導、督、防、誨四項原則。

一、因勢利導原則

由于特教學校學生理性思維發(fā)展不成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較差,思想免疫力不強,學生主體行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師加強網絡資源的利用,發(fā)揮德育管理的主導功能,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利用網絡開展多樣的德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導的關鍵所在是,使學生進行目的性學習、娛樂活動,提供有益的網絡活動場所。為此,學校應給學生介紹一些有益學習的網站,并自覺建設形式靈活多樣、輕松活潑的校園網站,滿足學生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因勢利導”,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放縱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流向非法網頁或沉迷于游戲等,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導致學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時展的步伐。

為此,網絡時代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基礎。首先要有網絡德育意識。在網絡時代,增強教師網絡德育意識是搞好德育管理的關鍵。在網絡多元文化的價值沖突中,我們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網絡技術對學生思想品德影響的橋梁紐帶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按照黨和國家既定的教育方針政策進行德育管理,保證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其次,是網絡主體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互聯(lián)網得以完整體現(xiàn)。為此,教師必須改變工作作風,認識到學生自主性對德育管理的意義,以“人本”關懷學生方能適應網絡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師應有一定的網絡資源意識。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只要能主動獲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選擇信息提供指導。

二、勤查嚴督原則

目前,學生的網絡技術水平普遍比較高,教師除了過硬的思想素質外,同時,還必須具有嫻熟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因此,提高廣大教師計算機技術和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已是當務之急。熟練地操縱網絡、駕御網絡能及時地處理網絡中所產生的問題,比如說,制作網頁,設置防火墻,服務器等等。不僅保證了德育的方向性,還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動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也只有在教師熟練地掌握了網絡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師才能真正在網絡時代起到德育管理過程中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隨意性,互聯(lián)網有使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發(fā)揮,個性得到了張揚的一面,但是,殘疾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會形成與健全孩子不同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們把握道德認知能力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強,因此,在積極引導,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勤查嚴督。經常性地檢查瀏覽歷史記錄,對于合理的予以鼓勵;對于非法地行為應及時地教育、制止。學校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使用網絡的主動性也較強,易于操控。較難的是,社會中的“網吧”和家庭網絡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學校外,家庭和社會都應該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負起責任來,加強德育網絡的有機聯(lián)系。這樣才能對學生網絡使用真正的“勤查嚴督”。

三、防微杜漸原則

“防微杜漸”原則,不是禁止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而是針對學生個體多樣性、差異性的客觀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適當?shù)姆磻?。在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情形下,構建相關的監(jiān)控機制,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控制,或運用行政、法律、技術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這要更多地依賴于社會網絡技術。特教學校德育工作者的網絡技術是比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學校學生的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教師有時也是有心無力,對學生的說教如“過耳之風”難見成效。有人說,新時代的文盲是不識電腦網絡者。因此,不僅學校教師要普及網絡應用知識,家長們也要對此問題加于重視。如今,不少家長還是“電腦盲”,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況而言,有關技術部門應承擔起在思想價值等方面保護特教學校生的義務和責任。通過編寫一定的程序限制學生登錄不良網站瀏覽不良的信息,并為他們引入科學、健康的信息軟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網絡信息平臺。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強對社會上網吧的監(jiān)控和管理,取締非法網吧。盡可能從源頭上減少黑、黃、賭、毒等信息垃圾的傳播。貫徹“防微杜漸”原則,真正做到德育內容上純潔性,增強學校德育效果。

四、諄諄教誨原則

一些學生“道聽途說”,或使用搜索引擎時獲得的某些網站極具蠱惑性和誘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誤入歧途。為了特教學校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貫徹“諄諄教誨”原則。正如孔子所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1]在這里,貫徹“諄諄教誨”原則,應以鼓勵先進為主,批評教育為輔,樹立榜樣模范積極引導,逐步規(guī)范網絡德育。

首先,引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積極抵制網絡不良文化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吸收網絡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斷能力,這也確實是網絡德育的任務之一。并且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杜絕不文明的網上行為,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自覺規(guī)范網上行為,杜絕網上破壞的發(fā)生。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通過網絡取得的成績予與鼓勵和表彰,以模范榜樣典型促進學生健康使用網絡。其次,學校也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咨詢,及時地對非正常心理行為進行疏導、糾偏,以解決學校德育中存在的隱患。長時間的上網,對學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很容易患上網絡成癮綜合癥。建立網絡心理咨詢站,借助網絡的匿名性,隱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師的幫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求得心理平衡,達到醫(yī)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還應提及的是,對學生的監(jiān)督教育也絕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長和社會共同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要給特教學校德育營建一個良好的小環(huán)境,而且還要給特教學校德育營建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huán)境。

網絡時代德育管理已經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論工作者和特教學校德育管理者的關注,網絡德育管理是與網絡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網絡德育建設的滯后,將影響著特教學校德育效果的增強。由此,亟需特教學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會各界在認清時展的形勢,加強思想建設的同時,也積極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與時俱進,全面認識“網絡”特征,充分貫徹“導、督、防、誨”四項原則,加強德育網絡聯(lián)系,保障網絡時代特教學校學生沿著正確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長發(fā)展。

第4篇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yǎng),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fā)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雹僦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yǎng)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chuàng)造的新型人才。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德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xiàn)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道德主體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xiàn)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yǎng)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xiàn)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guī)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在道德發(fā)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chuàng)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fā)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yǎng)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fā)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yǎng)“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yǎng)“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從本質上看,三者是統(tǒng)一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個體既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歷史的生成物。沒有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體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fā)展。培養(yǎng)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chuàng)造輝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學習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以學生為重心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走向

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不可阻擋的潮流。社會的現(xiàn)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現(xiàn)代化?,F(xiàn)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學習社會和終身教育。傳統(tǒng)教育觀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準備,今天受教育為的是明天謀生。教育成為界定未來身份的階梯,壘砌這些階梯的材料就是知識。學生通過學知識、記知識、考知識逐級獲得高學歷,保證今后擁有優(yōu)越地位。知識學習是貫穿傳統(tǒng)教育始終的主題。現(xiàn)代教育觀摒棄了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識,主張終身學習,即生活本身就是學習。教育不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中清楚地表明“終身學習始于生,止于死”?!皩W習為人們所必需,但并非總要受教于他人,學習將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這是未來學習社會的起碼要求。”②在學習社會中,學習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積累知識,以備今后使用。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度過閑暇、開發(fā)潛能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很顯然,傳統(tǒng)教育觀以知識為核心,現(xiàn)代教育觀以人為核心。以知識為核心必然強調“教”,教育的重點通常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知識的內容本身。以人為核心,必然強調“學”,教育的重點是學習者本身,因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行為。由強調“教”轉為強調“學”,“這種轉變看起來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卻具有極深刻的意義?!浞挚紤]到學習者自身的作用,其著重點在于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雹邸敖處煹穆氊煬F(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雹?/p>

這說明,教育核心的轉變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另外,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核心,實質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以開發(fā)人的潛能為核心。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過道德的生活。這樣的教育目的必然帶來學校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知識課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會明顯增加。目的在于使學生提高能力和修養(yǎng),善于實踐。教育內容方面的變化是:僵死的、陳舊的知識會大幅度削減,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增長見識,身體力行的教育內容會大大增加。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應調整。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必須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在與人交往中,在解決困難中,促使學生學會分辨、積極思考、增加體驗、積累經驗。

總之,現(xiàn)代學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須轉向學生,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半S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財富的增長,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時間,使人們可以從事生產以外的其它社會活動?!藗兛梢栽谏a以外較全面地發(fā)展。因此,教育不僅是勞動力的教育,而且還應是社會主體人的教育;教育不僅是生產者的教育,還應是消費者、享受者的教育?!雹?/p>

三、落實學生重心地位,學校德育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落實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

落實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師與學生教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fā)展步代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娶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學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傮w特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雙方積極性,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xiàn)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落實德育實踐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行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fā)、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總之,今后的學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閉的課堂,因為無論是德育理論還是社會生活都要求學生以具體的道德行為體現(xiàn)道德品質,參與道德生活。落實德育實踐化,學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具體方法可以是:讓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參與學校管理、負責學校事務、參與社會服務、承擔社會義務、討論社會事件、學軍、學農、野營拉練、城鄉(xiāng)“留學”(城市學生到鄉(xiāng)村學習,鄉(xiāng)村學生到城市學習)等??傮w特征是: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從設計到聯(lián)系,從實施到組織都要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最好是學生自己組織,自覺走向社會,教師主要起指導、建議、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實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傳遞知識向塑造人格轉變

我國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說:“傳授點文化科學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的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雹薜赖陆逃淖罡咦非笫且谷司哂型昝赖娜烁瘛1M管這一目標對具體人來說,有些理想主義色彩。但正是這種理想,激勵著人們發(fā)奮苦讀,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德育談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納入了“應試教育”的軌道,單純傳遞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高分低能者隨處可見,知識高深卻缺乏道德者隨處可見。一個人僅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來說,僅僅傳授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

第5篇

【論文摘要】民辦教育在寧夏是新興教育產業(yè),學生構成具有復雜性、特殊性,管理研究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在分析了民辦學校學生的特點后,闡述了民辦學校必須以先進的辦學思想為理念,嚴格的制度貫穿于管理的始終;必須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發(fā)展;必須降低學生心理負擔,排除心理設防,讓學生自愿自覺接受管理;必須加強家校聯(lián)系,共同完成教育管理的任務五個方面的有效途徑,意在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同商榷。

民辦教育在寧夏屬新興教育產業(yè),目前已發(fā)展近20所,勢頭非常強勁。但其教育管理研究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可供借鑒的體系。民辦學校的學生構成復雜,相對公辦學校具有特殊性,因而管理較公辦學校相比有很大難度。因此,探索研究民辦學校學生管理的有效途徑是其發(fā)展時代的必然要求,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課題,它的探索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000年,我從公辦學校來到民辦英豪學校,便開始了對民辦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研究。2002年參加全區(qū)骨干教師培訓后,把探索民辦學校學生管理列為自己的科研課題,旨在探索總結、指導工作實踐,為民辦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通過分析學生的現(xiàn)狀(包括構成、成長環(huán)境、學習、品行、個性等)、跟蹤調查、個案分析、整體研究、積極實踐,效果明顯,啟發(fā)很大,為進一步探索實踐增強了信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民辦學校的學生構成具有復雜性、特殊性,充分認識其特點是我們進行教育管理的前提。民辦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大多數(shù)學生家庭條件優(yōu)越,從小倍受寵愛,家庭教育不夠,且方法不當,轉學多見得廣,在校紀律差,學習成績低,這就使得他們“成人意識”較強,依賴性也較強;自尊心的需要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自尊心開始變得強而敏感;平等意識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識較強;自卑心理有較大比重,自我評價能力不夠成熟;意志薄弱,生存能力差;“友誼”的需要占據主要地位,但在異性同伴交往上往往走入誤區(qū);思想前衛(wèi),時代感強,情緒激蕩,具有明顯的兩極性。這些特點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殊性,使得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索新的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途徑。

一、以先進的辦學思想為理念,嚴格的制度貫穿于管理的始終。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而確立什么樣的辦學思想,則直接影響并決定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因此,我認為民辦學校要確立先進的教育思想來指導學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合格+特長”為培養(yǎng)基點,以全程、全員、全面培養(yǎng)和發(fā)展個性為培養(yǎng)目標,以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做人、學會選擇、學會抗挫、學會合作、學會做事為基礎,才能塑造出“品行好、基礎牢、體魄健、能力強、有特長”的適應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

合格人才是在先進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培養(yǎng)出來的。而建立嚴格、全面、適合、高效的制度,并貫穿管理的始終,則是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保證。民辦學校大多采取寄宿制,且學生構成復雜,具有特殊性,因此我認為必須建立一系列嚴格的、全面的,適合民辦學校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從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日常行為、文明禮貌、學習生活、待人接物等諸多方面進行規(guī)范管理。以制度管人,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增強制度管理的嚴肅性、連續(xù)性,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自愿地向健康的方面發(fā)展。

二、以人為本為核心,關注學生發(fā)展。

學校育人的主體是全體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民辦學校中,由于學生構成的特殊性,不只是心智不健全者,他們身上充滿了矛盾,傲慢嬌氣,卻又心理脆弱;講究“自尊”,其表現(xiàn)又難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表現(xiàn)欲強,卻往往以不良的方式展示;想與同學友好相處,卻又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想改過自新,卻又難割故交;想把學習搞上去,卻自信心不足等等。這就要求民辦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治學方略,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的發(fā)展搞好服務。

1、以引代批民辦學校學生相對公辦學校學生叛逆、逆反心理比較強,另外他們往往是非觀念差、利害難辨,對他們的最有效辦法是多引導、少批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減少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們自己明辨是非,分清利害,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當學生舊病復發(fā)或犯了新錯誤時,先不忙給予批評或警告,而是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讓學生自醒、自悟。

2、以贊代貶當學生在不合適的場合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時,首先肯定其才藝,再做正確引導。這樣,既尊重了他們,又不使他們尷尬、難看、出丑,使學生在一種和緩的氣氛中自己認識錯誤,受到教育。例如:自習課上,有一學生唱流行歌曲,全班皆驚,沒想到教師鎮(zhèn)靜如常和顏悅色,“唱得很好,請你給大家唱一首”,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他唱了,但臉紅了,感覺到了場合的問題,以后不再做同樣的事。

3、以服務代要求服務對人類來說是需要的,是心理的和生存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服務,是一種人文理念的最好體現(xiàn),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達到某種要求或標準,使學生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教室里的書桌、抽屜空間有限,水杯、繪畫顏料等總是亂放,窗臺上、桌面上到處都是,很不整齊。在教室里放一個專用的柜子,并指定好位置,亂放東西的毛病沒有了。

4、小題大做注意尋找雙差生身上的閃光點,一要降低“標桿”,二要手持顯微鏡。降低“標桿”就是對雙差生降低要求,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手持顯微鏡就是看到雙差生中那怕最小的優(yōu)點和進步,適時給予鼓勵,使其感到別人對自己尊重與重視,肯定與贊賞,因為被人尊重、重視、肯定、贊賞是人的心理需求。比如:習慣自我封閉的學生開始與同學講話了,趕快鼓勵;恃強凌弱的學生在上下樓時避讓同學了,抓緊表揚;從不發(fā)言的學生舉手回答了問題,鼓掌加油,肯定學生的點滴努力,激勵其在此基礎上追求新的成功。

三、降低心理負擔,排除心理設防,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管理。

民辦學校的學生思維活躍,求新求異,叛逆心理和成人意識較強,希望擺脫成人的束縛,極度要求民主,反對簡單粗暴,反對壓抑個性,但同時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遵守紀律、維護自身和集體的形象。這些特點使得他們對待學校的管理一是害怕管;二是不愿讓管,從心理設防排斥管理。這就要求民辦學校有意識地避免以批評手段“管”,以校規(guī)校紀“卡”,以師道尊嚴“壓”學生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而側重于向“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現(xiàn)代化管理型轉變,從而降低心理負擔,排除心理設防,達到自愿自覺地在輕松、愉悅氛圍中接受管理或自主管理的目的。

四、多種形式,適時交流,了解學生,對癥下藥。

教育管理學生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倍私鈱W生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多形式地、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達到了解個性、摸清心理、掌握情況的目的。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原因,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則療效顯著。例如:從四川轉入英豪學校的一個聰明男孩,沉默少語,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不完成作業(yè),有意壞給大家看。老師發(fā)現(xiàn)時雖很氣憤,但還是和氣地問他,他不講原因;讓他寫,他看了桌面一個小時,未動筆。后找他談,說明老師愿意幫他,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內心的苦悶。這次他寫了長達二千字的文章。他說從四川來寧夏時已11歲,普通話里的四川味很重,同學們都笑他、學他,加上人生地不熟,有時還會受到欺負,他不斷地轉學,成績越轉越差,他不服氣,后來轉到英豪。經努力學習,有了進步。有一天學生給他起了“蘿卜”的綽號,并在鉛筆盒、書本、寢室等處用漫畫等字樣取笑他,他厭惡、氣憤,滿腦子全是一心想報復。一學期下來成績極差,受父母責備、打罵,還不讓解釋,他絕望了,認定自己是徹底完了。文章中寫道:“既然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就故意壞給所有人看,學抽煙、學欺負女生、搞惡作劇……凡能想到的都去做,反正不就是受人欺負、看不起、挨罵挨打嗎?”老師分析認為根子源于開始來寧夏時別人對他語言的歧視,使他自卑,加之個別人欺負,他變得無助;遠離熟悉的環(huán)境,到了陌生的地方,沒有朋友,使他孤獨,加之成績不好,自然使她抬不起頭來,這一切在他頭腦中不斷重復,使他變得敏感、多疑,卻又無奈。起綽號并非惡意,更加重了這種作用,老師、家長的誤解給他帶來了壓力等。老師把分析的看法講給他聽,他忍著眼淚哭了:“來寧夏3年,總算還有一個人愿意了解他、幫助他?!贝撕笏U依蠋熣勑?,老師也及時與他交談,他變了,情緒穩(wěn)定了很多,能自我約束,學習努力,成績又上來了。五、加強家校聯(lián)系,共同完成教育管理任務。

第6篇

一、成功管理的基本內涵

學校管理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教育的各種要素,以實現(xiàn)培育人的學校管理活動。現(xiàn)代學校管理是一種系統(tǒng)管理,管理者應該把對象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以整體優(yōu)化的觀點協(xié)調各基本要素(包括:人、財、物、信息和任務五項)間的關系,使之向共同的管理目標逼近。成功管理就是旨在幫助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獲得諸方面成功的現(xiàn)代學校管理模式。其基本含義是:成功管理是針對全體教師而實施的一種管理;成功管理是幫助全體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獲取成功為價值取向的管理過程和活動;成功管理是通過幫助教師的成功而促進全體學生獲取諸方面成功的管理模式和類型。

成功管理既要改革原有的管理目標,又要改革原有的管理方法。現(xiàn)代管理的真諦在于發(fā)揮人的價值,發(fā)掘人的潛能,發(fā)展人的個性,尤其在知識經濟呼喚創(chuàng)新精神的時代,學校管理更應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全體教師全心全意為社會培養(yǎng)成功者,真正提高教育的實效。成功管理把激發(fā)、形成教師的內部動力機制作為管理目標,強調通過讓每一位教師取得成功,促使全體學生取得成功,最終實現(xiàn)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標。改革管理方法即要改變傳統(tǒng)的外壓式的強制管理,通過為全體教師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讓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學校工作,使教師得到成功的體驗,轉變消極自卑的自我概念,改變被動接受的行為方式,能將學校管理的要求內化為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需要,自我開發(fā)內在潛能,保證自身主動、全面發(fā)展,并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

二、成功管理的理論依據

成功管理源于成功學的基本思想。成功學是研究將豐富的內在潛能轉化為有形成就的一門科學。其基本要意是: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能,都有成功的愿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多方面的成功。成功管理也就是要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有成功的潛能,都有成功的愿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多方面的成功。除此之外,成功管理還符合這樣一些基本原理。

第7篇

學校構建了大德育工作框架,形成了德育部、政教處、保衛(wèi)處、團委學生會、少先隊部齊抓共管工作的機制,發(fā)揮了德育主陣地作用;注重學科德育滲透,體現(xiàn)全員參與堂堂課都有德育教育;構建科學、規(guī)范、得體的校園文化,讓優(yōu)美校園處處皆教育;健全了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讓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溝通協(xié)調一致,達到共同教育目的。1.發(fā)揮班主任在德育中的主力軍作用。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的主力軍,學校十分注重班主任隊伍建設,特別是學校領導兼任班主任工作。我校有8位領導兼帶班主任工作,他們在班主任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學校實行班主任每周一例會,每天“五到堂”,每周二進行德育工作業(yè)務培訓學習等。學校還通過不斷走出去,請進來對班主任進行培訓提高。2013年春,學校把海南中學一場高水平班主任論壇請到我校來召開,讓全體班主任學習到海南名校一流的班級管理經驗。我們還與白馬井中學、瓊中思源、陵水思源、定安思源等學校進行德育工作交流學習。4年堅持下來,已經成為一種班級管理的常態(tài)工作,現(xiàn)已經擁有了一支甘于奉獻的高素質班主任隊伍。2.重視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達到全員德育的效果。德育工作不是德育工作者的專利,必須讓全體教師齊抓共管。我們的做法是: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一言堂”教學模式,告別“書本”走進“生本”,告別“個體”走進“團隊”,告別“被動接受”走進“積極主動”,告別“講授”走進“合作”。我校把所有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作為學科教學要求的硬指標來落實,每學期學校要求各科任教師選送2~3篇德育滲透案例,學校組織評選,對優(yōu)秀案例進行鼓勵表彰,把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真正做到課課有德育,人人抓德育。3.校園文化熏陶?;趯W校90%的學生來自邊遠貧困農村的現(xiàn)實,學校突出文明禮儀文化教育。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處處可見名人畫像、名言警句,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蘊涵著隱性教育功能,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學校教室文化由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劃布局,但各班級突出班級亮點展示;宿舍文化主要以學生的創(chuàng)作為主,體現(xiàn)出宿舍的整潔、干凈、美觀,突出和諧禮儀;食堂文化突出節(jié)約主題,文明用餐的禮儀;校道墻壁文化主要內容有警示用語、一日常規(guī)、一日禮儀、中小學生守則、十不準、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移動展牌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班級優(yōu)秀表現(xiàn),如每個學期的七星評比(忠孝之星.文明之星等);優(yōu)秀合作小組,優(yōu)秀班干部都上墻展示。思源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學生行為、生活、學習習慣好了,學習成績自然好,學校教育第一位就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學校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教育風尚。4.充分發(fā)揮團委、學生會、少先隊作用。學校注重學生會、少先隊干部的培養(yǎng)工作,每個月進行一次業(yè)務培訓學習,讓他們率先垂范,做好其他學生的表率,然后做好日常德育管理檢查、監(jiān)督工作,履行“三隊”工作職責,每日把檢查情況反饋到公布欄上讓老師學生看到,做到及時整改,切實做到讓學生來管理學生。5.小組合作,同伴互助。學校從2012年春季開始實行小組合作學習課改實驗,基本形成了以小組集體學習,整體提高的良好氛圍。學校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小組為基本單元,把班級管理分解到小組管理,評價優(yōu)秀小組不僅僅是文化課學習,還包括紀律、衛(wèi)生、生活、社會勞動實踐活動等方面,把德育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管理之中,真正取得同伴互助,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6.家校聯(lián)合協(xié)同教育。學校十分注重家長學校的培訓功能,每學期分期分批舉行家長學校培訓班,有針對性對家長進行業(yè)務培訓,讓家庭、學校形成合力對孩子進行教育。

二、構建實效幸福德育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養(yǎng)成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變“說教德育”、“看管德育”為“活動德育”、“體驗德育”。1.狠抓常規(guī)德育教育不放松。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題。學校結合紀念日、重要節(jié)日、重大活動,點面結合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堅持每周一國旗下講話制度和每周日晚自習主題班隊會。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組織全體團員、少先隊員到烈士墓祭掃,介紹烈士的事跡。請縣關工委領導來校進行憶苦思甜教育,培養(yǎng)學生吃苦奉獻的精神;以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為重點,開展多種主題的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活動,組織學生觀看愛國影片,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樹立遠大理想;開展"法制教育",辦法制教育專欄,法制知識講座,觀看法制教育片;召開主題班(隊)會,開展知識競賽,進行簽名活動,舉行手抄報比賽等。2.重視“行規(guī)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學習。學校編印了《思源學生行為規(guī)范》讀本,人手一冊,新生到校后,班主任用一周時間組織學習“養(yǎng)成教育”校本課程。學校正在編印第二本校本課程《文明禮儀教育讀本》,該書結合我校實際,從屯昌實際出發(fā),面向社會,著重教育學生最基本的禮儀。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重視并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4名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幫助學生克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與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4.做好特殊群體學生教育。我校有孤兒學生有14名,致孤單親學生25名,特困戶學生名115名。我校對孤兒還有特殊照顧,孤兒進入學校后,學校還組織領導、教師與孤兒結對子幫扶,即學校領導、老師每人幫扶一個孤兒,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康,逢年過節(jié)到孤兒家里看望,讓孤兒學生在學校有一個溫暖的家,確保我校孤兒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在思源幸福成長,學校已成為特殊學生溫暖的家園。5.開設環(huán)保選修課程,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開設綠色生態(tài)環(huán)保課程,開展綠色環(huán)?;顒?,組織“綠色班級”、“綠色宿舍”創(chuàng)建競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4年時間我?;厥諒U電池48254節(jié)、回收可再生垃圾37906斤,價值達26534元,解決了班費問題;可燃垃圾37906斤,為學校食堂節(jié)省了燃料木柴費近3萬元;利用重大節(jié)日組織學生上街做環(huán)保宣傳,學校把每棵樹落實到班到環(huán)保志愿者,利用“植樹節(jié)”、“世界地球日”、“世界環(huán)境日”、“禁毒日”、“世界水日”、“無煙日”、“熄燈一小時”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環(huán)保課程的開設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機結合,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形成。6.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形成文明生態(tài)建設意識。我校利用社會實踐基地把書本知識與自然科學等課程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有社會實踐基地20畝,包括養(yǎng)豬基地、魚塘、蔬菜基地等。學校把社會實踐基地分給每個班,讓他們種植蔬菜、木瓜;也讓他們到養(yǎng)豬基地參觀、喂養(yǎng);安排貧困學生到食堂幫廚,學校免費供應伙食。學校真正把課堂搬到了基地,培養(yǎng)了他們勞動能力、勞動意識。我?,F(xiàn)在正編印校本社會實踐課程,從地方的環(huán)境出發(fā),讓學生認識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三、點滴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