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0:54:11
序論:在您撰寫非遺文化的起源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都產生于古代社會,其形成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已經與現代城市社會大相徑庭,但是它們對于現代城市社會與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從歷史淵源方面來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源頭與根脈。建立在現代城市基礎上的現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類日趨走向科學文明的創(chuàng)造精神,體現了與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化進程同步發(fā)展的方向。但是,現代城市文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必須建立在具有豐厚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如果失去了長期積累的傳統文化根基,現代城市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睆倪@段話中可以看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體自己具有認同感和歷史感,這是產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會心理根據。因此,當一個城市邁出現代化步伐的時候,必須極為尊重自己的文化傳承,精心地呵護、保養(yǎng)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才能使城市現代化發(fā)展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實,真正體現出一個“人性城市”的鮮明特點。
從開拓創(chuàng)新方面來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一個城市藉以增強經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資源與“原材料”。城市的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這種經濟實力的形成不僅需要依靠一些像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等等的傳統產業(yè),而且還需要依靠各種具有新型時代特點的文化產業(yè)的重要支撐。在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都是傳統社會的產物,但是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價值卻并沒有完全局限在“傳統”的范圍內。它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具有現代文化產業(yè)理念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以后,完全可以轉換成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來增強現代城市的經濟實力,促進現代城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上海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蘊藏量極為豐富,它們主要表現在各種以民間口頭文學藝術形態(tài)呈現的故事、傳說、歌謠、曲藝、戲曲,各種以民間生產技藝與工藝美術形態(tài)呈現的雕刻、剪紙、繪畫、塑藝、扎藝,以及各種以民間社會禮俗形態(tài)呈現的節(jié)慶、廟會、婚喪儀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來,上海在我國政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號召下,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與搶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與深厚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有50多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0多項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量的資源蘊藏,為當今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當今上海文化產業(yè)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
綜觀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總體情況,主要呈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區(qū),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縣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種悠久的區(qū)域發(fā)展歷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十分深厚,它們大致可分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個階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龍華廟會、烏泥涇棉紡技藝、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龍華廟會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垂拱三年時龍華寺就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帶成為避亂的好去處之一,龍華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眾,廟會也逐漸興盛。從明代開始,龍華寺成為江南地區(qū)的名山道場,位列臺宗十剎之一,龍華廟會活動更是極為興盛起來。明清兩代,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最多的年代,此時期由于江南地區(qū)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文化的日益繁榮,上海的民間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江南絲竹、昆曲、鑼鼓書、顧繡、燈彩等都是在此段時期中形成產生的。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進入了一個快速城市化的時期,其文化形態(tài)也快速地由原來的城鎮(zhèn)型向都市型轉型。適應著這一時代特點,上海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碼頭號子、浦東說書、獨腳戲、石庫門生活習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藝等各種民間美術技藝和餐飲、首飾、制衣等各種手工技藝。
二、形式多樣,多元并存。上海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上也體現了鮮明的形式多樣,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業(yè)文明與鄉(xiāng)村文化的產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間故事、豫園元宵燈會、徐匯龍華廟會、南匯鑼鼓書、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松江顧繡,以及各區(qū)都較為普及的絲竹清音、打蓮湘等等。它們大都與古代農業(yè)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具有鮮明的農業(yè)文明色彩以及吳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商文明與都市文化的產物,如碼頭號子、石庫門弄堂習俗、叫賣喊攤習俗、文明結婚、集團婚禮、游園娛樂習俗、灘簧戲、滬劇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點,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會中民眾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心態(tài)。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各種行業(y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老鳳祥金銀細金制作技藝、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錢萬隆醬油釀造工藝、海派旗袍制作技藝、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等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工商業(yè)大都市發(fā)達的手工業(yè)經濟,與上海都市行業(yè)門類眾多,行業(yè)分工細密有極大關系,因此這類遺產也應該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質文化資源中一個頗具特色的門類。
三、海派風格,中西兼容。所謂海派風格,就是指在一種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種風格個性,它是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在文化個性上那種兼容并蓄、中西結合特點的典型體現。在上海各區(qū)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中,有相當一大批資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點,如土山灣手工技藝、海派剪紙、海派黃楊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燈彩等等。土山灣手工技藝是體現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點的一個典型項目。它的內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畫、鑲嵌畫、彩繪玻璃、珂珞版、活鉛字、石印工藝、銅鋅玻璃版照相” 等多種具有西方文化特點的藝術作品。它們最早雖然是來自西方,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卻已經逐漸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已經成為上海民間手工工藝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紙、海派黃楊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屬于此類情況。剪紙藝術最早源于北方,這門工藝傳到上海后,當地的一些剪紙藝人逐漸改變了原來北方剪紙那種豪放、粗獷的風格,在剪紙藝術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細婉約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紙藝術?!包S楊木雕”最先產生于樂清,明清時期被世人所重視。這項技藝傳入上海后,當地民眾結合自身之文化氛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的木雕技藝并流傳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概述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特點: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
二、形式多樣,多元并存
三、海派風格,中西兼容
從當前世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自身需要來看,筆者認為上海地區(qū)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今后將會在如下一些領域中對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較為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1、民間工藝品業(yè)。民間工藝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民間剪紙、民間雕刻、民間彩繪、民間編織等等。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較強的“人性化”與“個性化”特點,這與那些雖然在生產效率以及產品的規(guī)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卻較為缺乏個性藝術特點的機器生產類藝術產品有著很大的差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于個性化藝術需求的逐漸增強,具有民間手工特點的各種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并且逐漸發(fā)展成為一些獨特的文化產業(yè)門類。
在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對于我們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雖然日本已經是一個經濟強國,現代化的生活水準很高,但是日本使用傳統漆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習慣上卻至今并無多大變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種齊全、檔次各異。每種器皿的用途分工細致明確,不僅有專門用來喝湯、盛蔬菜、裝飯、放生魚片的用具,在各種節(jié)日中還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習俗和食物。據有關資料介紹,現在日本平均每個家庭使用的僅僅是漆器托盤就不少于10個,再加上各種漆碗、漆杯、漆盤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非常可觀的。特別是漆碗,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廣,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館、飯店也很普及。據說一年銷售量達一千萬件以上。此外,諸如社會交際,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日本民眾都有選擇漆器作為禮品的習俗。
回觀上海,各種具有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特點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并不亞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繡、嘉定竹刻、金山農民畫、徐匯木雕、南匯石雕、黃浦面塑、閔行剪紙、松江絲網版畫、嘉定草編、楊浦微雕、浦東絨繡等等。它們在制作方式上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都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正是這些特點,使它們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藝術特色,深受國外市場的歡迎。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這些以手工制作為主的民間工藝品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與歡迎,并成為上海文化產業(yè)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業(yè)。旅游業(yè)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一種重要的門類,在當今蓬勃興起的各種旅游形式中,以傳統文化為主要游覽對象的各種民俗旅游、農家樂旅游、文化生態(tài)園旅游等旅游項目具有相當的比例。在這些旅游項目中,人們所感興趣的主要是那些與現代生活具有鮮明差異性的傳統文化事像,以及產生這些傳統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旅游,人們企圖獲得一種“審美的距離感”,一種可以激發(fā)他們對于“古老”“原始”“神秘”“質樸”“純真”等諸多傳統文化現象產生追尋、好奇與幻想的獨特情趣。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瀕臨滅絕和消亡的東西,越吸引當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這種當代人所有的對于古老歷史與舊日生活的追尋與好奇,使許多這原本已經逐漸趨于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人的文化消費與現實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經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與改造,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可以轉化成為為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務的旅游文化資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中,有相當一部分具備了吸引現代人審美興趣的條件,例如充滿鄉(xiāng)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搖快船、棉花紡織、老式結婚;充滿海派風情的石庫門住俗、時裝衣飾、城市叫賣、老字號商業(yè)、都市廟會等等。這些資源經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與改編以后,都可以融入當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業(yè)之中,并為當代上海文化產業(yè)的繁榮創(chuàng)造諸多的機會。近年來上海在有關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項目,如石庫門風情游、農家樂風情游、古鎮(zhèn)鄉(xiāng)土風情游、賽龍舟風情游、茶俗茶禮風情游、農民畫村風情游等等,已經有了較為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與歡迎??梢韵嘈?,這些項目在“十二五”期間勢必會形成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并且成為推動與促進今后上海城市文化產業(yè)壯大發(fā)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會展業(yè)。會展業(yè)是當代文化產業(yè)上涌現出來的一種新興產業(yè)形式。通過會展,人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所展示的文化產品具有整體的、立體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認識,擴大了文化產品的受眾面與影響力。在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著大量可以轉化為當代會展業(yè)的資源,如松江顧繡、嘉定竹刻、徐行草編、金山農民畫、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朵云軒木板水印技藝、海派黃楊木雕、海派剪紙等等,它們在推動與促進上海城市會展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強盛的活力,可以為上海城市會展業(yè)的興盛與發(fā)展提供大量的營養(yǎng)。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會展業(yè)相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在為期五天的世博會上?;顒又芷陂g,上海非遺中心根據“上海一天”的理念,擷取上海傳統的石庫門建筑作為空間場景,讓游客通過逛街的形式,領略上海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而突顯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普通百姓在文化、生活上帶來的諸多改變和益處,使海內外觀眾親身感受到上海人的真實生活,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遺產。參加世博會期間展出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有紫檀木雕、海派玉雕、嘉定竹刻、象牙篾絲編織、江南絲竹、朵云軒木板水印、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龍鳳旗袍、顧繡、中式服裝盤扣、絨繡等等。一大批上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博會這樣盛大的會展中進行集中展示,充分體現了上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與強盛活力。更為值得重視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主要以“人”為傳承主體的文化形態(tài),其展示的方式并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也可以有動態(tài)的。通過各種栩栩如生而具有強烈現場感的動態(tài)性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展示的效果,更好地激發(fā)觀眾對于展示對象的興趣。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人們不但可以欣賞到大量技藝精湛的上海民間手工藝絕活,如周虎臣毛筆、曹素功墨錠、嘉定竹刻、海派微雕、顧繡等,還可以直接觀看藝人們制作這些工藝品的過程,甚至還能夠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體驗。這種通過“體驗”與“參與”性的方式來提高展示效果,加深人們對于展示對象的印象的做法,正是現代展示業(yè)所注重的一種重要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展示業(yè)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在今后的實踐中,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引入上海的會展產業(yè)之中,并配以圖片、音像與多媒體演示,勢必會有利地促進上海會展產業(yè)的發(fā)展,為上海的會展產業(yè)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火紅的八月,火熱的心情.又是一年”八一”節(jié).我們這些曾經穿過軍裝當過兵的人,都忘不了生命中的那一段軍旅生涯。在人的一生之中,能夠有幸參加偉大的中國,能夠成為光榮的軍人,為偉大祖國站崗放哨,這使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
二十年前,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帶著夢想來到了向往已久的部隊。我們唱著軍歌一起成長,共同渡過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火熱的軍旅生活,錘煉了我們的身體,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凝聚了我們的友誼。回首往昔,是部隊培養(yǎng)了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是部隊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是部隊鍛煉了我們協調工作的能力。是部隊給了我們許多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部隊,但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后悔!
如今我們都已脫下軍裝,過去的一段軍旅生涯們難以忘記。我們怎能忘記那迎風招展的八一軍旗?怎能忘記那催人奮進的嘹亮軍號?怎能忘記那威武閃亮的錚錚鋼槍?怎能忘記那堅如磐石的軍營?怎能忘記你我相比拼練的訓練場?怎能忘記退伍時車站送別的首長和戰(zhàn)友?又怎能忘記睡在上鋪的你?
二十年光陰彈指瞬間。環(huán)境,機遇和命運造就了我們不同的結局。也許有的戰(zhàn)友春風得意,也許有的戰(zhàn)友舉步艱難,但這些都沒有改變我們戰(zhàn)友之間的濃厚情誼。我們相聚時依然能夠表現出天真爽快,依然可以率真的相互交流。這種不加防范,不加掩飾,不帶功利的交際,只有在戰(zhàn)友的稱謂下才能夠無所顧忌。這充分說明我們在人生的黃金時期,生活的浪漫時期,社會的特殊需要時期結下的戰(zhàn)友之情,象酒一樣,時間越長,越是離開了部隊,愈醇厚、愈珍貴。在久違的日子,我們曾多少次打聽彼此下落,只為送上一句問候,一聲祝福:親愛的戰(zhàn)友,你還好嗎?
組織戰(zhàn)友聚會的初衷,就是為了共同回味軍旅歷程,重溫友情,再話當年;就是為了搭建互通互動平臺,溝通戰(zhàn)友信息;就是為了整合戰(zhàn)友感情資源,共創(chuàng)共享未來。不分高低貴賤,不論葉綠花紅,團結起來,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如有困難,應多找找戰(zhàn)友,那怕是互相閑聊,互相傾訴,也是一種需要,一種安慰,一種精神寄托。雖然我們都已經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平淡的生活似乎讓我們淡忘了什么,但唯一沒有淡忘的是:軍旅情戰(zhàn)友誼。還有我們軍人的節(jié)日————八一。
工作。
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概述
麒麟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神獸,為“四靈”之首,寓意著太平、吉祥的好兆頭,而麒麟舞就是麒麟文化一種升華,是民眾生活需要和其文化意蘊相結合的精神產物。由于分布的地區(qū)在全國不同的縣市,因此在麒麟舞的起源與傳說上也是各具特色,如河南蘭考的洗冤瑞獸[1]和商丘大劉寨麒麟舞[2]等。在廣東惠州的小金口,民間盛傳“仙子麒麟”的故事:峨眉山上一“沙仙和尚”馴服了山中的麒麟并讓其下山為百姓傳祥瑞,當地人們感激他們的功德而編排沙仙和尚戲麒麟、騎麒麟、逗麒麟等詼諧有趣的表演套路,憑借藝術表現形式把傳奇色彩引入舞蹈,也讓此神話傳說得以流傳。[3]
數百年來,麒麟舞的表演經久不衰,在于其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麒麟舞是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和其祈祥納瑞的文化意蘊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淀,是繪畫、武術等各種文化藝術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產物。
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的現狀分析
(一)麒麟舞的發(fā)展歷程
麒麟形象在中國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它由最初一種圖騰、一種信仰發(fā)展到哲學世界觀進而到文學領域,最終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競技,麒麟已由“神話傳說”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麒麟舞,作為麒麟文化載體是不為多見的一個舞種,但現仍然活躍于民間。歷史上中原移民多次南遷把中原文明帶入廣東,廣東麒麟舞就是中原吳越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結合的產物。上世紀小金口麒麟舞在“”和“”期間兩次中斷,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帶動下,部分麒麟舞走進了商業(yè)化行列,甚至有登上大雅殿
堂的。[4]
(二)麒麟舞的分布及特征
目前麒麟舞分布地區(qū)廣泛,呈南北分布之勢,廣東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黃閣、樟木頭、小金口、道?、黃圃、屯白、海豐等地;河南地區(qū)主要分布在睢縣、蘭考縣、中牟縣等地;在河北主要是在滄州、黃驊等。[3]
廣東做得最好的當數小金口麒麟舞。從解放初到21世紀初,麒麟舞還只停留在最初的祈福活動階段,僅限于節(jié)目和喜慶時才有表演。如今小金口麒麟舞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把麒麟舞、龍形拳等東江文化通過包裝、改造得以創(chuàng)新、提升,經過音樂、套路、服飾等方面的全面改造,小金口麒麟舞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隊伍,讓這古老的民間舞蹈在當地廣泛流傳、發(fā)揚,藝術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會,小金口麒麟舞也亮相在世界舞臺上,麒麟舞也借此走出“深閨”,開始作為東江乃至南粵的文化符號出現在各種場合。
(三)麒麟舞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
1.資金匱乏
在廣東麒麟舞之鄉(xiāng),政府都有定期撥款用于麒麟舞的傳承和發(fā)展,但由于各鄉(xiāng)鎮(zhèn)財政財力不同導致有些地區(qū)資金不足限制了麒麟舞的發(fā)展。近幾年小金口麒麟舞隊雖然得到政府和民眾的鼎力支持得以揚名海外,但相比省內其他麒麟舞之鄉(xiāng)還是相形見絀,每年用于訓練和演出、服裝器材添置等大筆開支,往往還是捉襟見肘,可見投入不足仍是最核心的問題。
2.后繼乏人
改革開放后,商品經濟不斷向當地文化滲透,麒麟舞的傳承和發(fā)展也因此受到威脅。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大部分青壯年都到外地打工或者改行做貿易,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玩麒麟舞,技藝下降,功夫不到家,導致麒麟舞研習出現斷層。很多地區(qū)健在能耍麒麟舞的老藝人也逐漸減少,麒麟舞的傳承令人堪憂。
3.創(chuàng)新性低
在旅游業(yè)愈發(fā)要“求異、守舊”的當下,麒麟舞這項傳統民俗表演也吸引了相當的注意力。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還是趨于保守,麒麟舞隨著社會、時代幾乎沒有任何調整和改善,麒麟舞形象大致不變,道具種類太少,即使遇上比賽和表演也大多主題單調,套路陳舊、缺乏新意,大大降低了其在當代人中的觀賞吸引力。[6]
4.知名度低
強勢的外來文化沖擊下,觀看麒麟舞表演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即使偶有感興趣的,也對麒麟舞的認識甚少。在小金口每年都舉辦麒麟文化節(jié),雖說這項傳統民俗獲得政府扶持,但僅僅靠著文化節(jié)短短一兩天的表演與宣傳,普通民眾依舊很難看到麒麟舞的蹤影,難以提高麒麟舞的知名度。
三 麒麟舞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原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成為真正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把麒麟舞亮出來、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和參與保護、傳承麒麟舞。舉世公認旅游業(yè)是一個朝陽產業(yè),無污染、成本低、見效快,是帶給人們歡樂和愉悅的行業(yè),借助旅游開發(fā)來傳承麒麟舞,猶如為麒麟舞搭建了一個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平臺。[7]麒麟舞的審美價值可成為獨特的旅游吸引物。麒麟舞是綜合了文學、繪畫、音樂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有規(guī)范的表演程式,麒麟“龍頭、麋身、馬蹄、龍鱗、牛尾”的造型也格外吸引眼球,通過表演者高超的舞藝、變換的場景、節(jié)奏鮮明的鼓點給觀眾帶來審美和享受。麒麟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千百年的人文底蘊,麒麟舞再現了麒麟的各種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如“麒麟送子”、“麒麟吐玉書”、“仙子麒麟”等,這些強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以強化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從而鞏固麒麟舞及麒麟文化在群眾中的影
響力。
此外,旅游開發(fā)為麒麟舞保護提供資金保證,受地區(qū)經濟水平差異的限制,當地人們很可能處于謀生而丟棄麒麟舞,通過保護性的旅游開發(fā),發(fā)揮自生“造血”功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旅游業(yè)必能推動當地民眾積極投入到麒麟舞的發(fā)揚傳承中去,麒麟舞亟需順應社會發(fā)展讓觀眾喜歡和接受,合理的旅游開發(fā)能夠成為一種良性的經濟推動力,吸引更多人走到傳承人隊伍當中,同時不斷推動麒麟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四 麒麟舞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措施和方法
(一)挖掘麒麟舞的深層潛力,提高其品位
首先加強政府主導地位。在麒麟舞旅游資源開發(fā)過程中,政府的立場和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作為政府部門,必須要在宏觀上進行規(guī)劃、監(jiān)督和協調,在人才、產品品質定位上進行把關,在投資、融資積極鼓勵和引導。其次避免旅游資源商品化。麒麟舞旅游資源開發(fā)要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游地資源的現象,不能只僅僅為了經濟目標而忽略麒麟舞的傳統和本質,出現拖累麒麟文化傳統,應該從市場角度對產品選擇,有計劃、有步驟地統一規(guī)劃、開發(fā),符合當地民俗特色。
最后創(chuàng)新表現形式,增強感染力。地域文化的開發(fā)、轉化、創(chuàng)新必然賦予其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的品質,否則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8]麒麟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從多方面進行豐富、拓展,如對麒麟舞有關的建筑、器物、服飾、歌謠、音樂等資料進行搜集,整編、復原相關器物、表演,提高麒麟舞的立體表現力;然后結合時展背景編排新型的麒麟舞蹈,包括新的題材和新的表演方式;還可以挖掘相關民俗體驗活動,如麒麟的制作、染色、表演儀軌等,使游客由局外的觀看變成局內的參與。[9]
(二)利用現代傳媒加大宣傳力度,打好“民族
品牌”
加強傳媒宣傳力度。麒麟舞宣傳需要政府、麒麟舞表演團體相互合作,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公眾媒體進行宣傳,如通過拍攝麒麟舞的紀錄片進行電視媒體等廣告宣傳或者作為旅游產品向旅游者銷售。開展旅游文化節(jié)。小金口鎮(zhèn)已經連續(xù)舉辦五屆的麒麟文化節(jié),從2007年舉辦首屆麒麟文化節(jié),從文化節(jié)的主題“麒麟文化節(jié)暨春季招商會”來看,以文會商、以商促文,效果非常好,不僅打響了麒麟舞的招牌,還為資金籌集尋出一條出路。開發(fā)相關旅游旅游商品。對一個地區(qū)進行旅游開發(fā),那必要做到吃、住、行、游、購、娛各項要素的齊全,當然不能遺漏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購”要素。比如,設計制作麒麟文化相關的民族特色工藝品和麒麟飾件,如麒麟布偶、麒麟掛件等,還有表演中所用到的器具,如各種獨具特色的伴奏樂器等都可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可行性
開發(fā)。
(三)建立表演團體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提高表演老藝人的地位。目前隨著麒麟舞表演藝術逐漸老齡化,老藝人們是麒麟舞傳承和發(fā)展的活寶,不僅要肯定他們的技能,還要想方設法保障其生活和表演的條件、環(huán)境,通過實地考察對老藝人和其藝術作品實施重點保護。普及教育,重視人才培養(yǎng)。麒麟舞是一種集體舞蹈的表演形式,一方面,讓麒麟舞走進中小學生課堂,編寫鄉(xiāng)土教材,開設課程,使麒麟舞強身健體的價值得到體現,也進行了麒麟舞民俗文化的傳統教育;另一方面,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表演者,排練出有質量、有水平、有創(chuàng)意的,既有傳統特色,又有強烈現代意識以及體現麒麟文化的麒麟舞表演節(jié)目。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現狀調查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基本概念
1.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也是跨文化交際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薩丕爾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語言對文化有著重要作用,沒有語言,也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王振亞指出,文化是學習語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1.2 跨文化交際能力
美國著名社會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海默斯最早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他認為“交際能力”就是“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內容”的能力。Canale 和Swain認為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研究者對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一次文化測試,目的是測試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了解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在統計分析上,研究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回收的測試卷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學生答題的錯誤率。
測試題參照的是我國著名學者王振亞的社會文化測試卷,分為三個部分,一共60道題目。前兩部分是關于普通文化測試,即日常社會習俗的內容,分為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兩個部分。后一部分是關于正式文化測試,即政治、地理、歷史、文學、宗教等內容。普通文化測試部分是得體和非得體的判斷題型,正式文化測試部分是選擇題型。
受試者為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2012級的286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涉及的專業(yè)有汽車電子,多媒體,物流管理,物業(yè)管理,設施園藝、園藝技術等。所有受試者均未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研究者一共發(fā)放了286份測試卷,回收率是100%。
3 結果與分析
研究者對所有測試卷進行了批閱和統計,286份試卷,一共17160個答案,其中6422個答案正確,10738個答案錯誤,錯誤率為63%。在所有的錯誤答案中,第一部分錯誤率為54%,第二部分為64%,第三部分為71%。這說明學生跨文化的意識比較薄弱,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比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輕視文化知識的滲透。文化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的英語教學以語法教學為主,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2)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也有待提高。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很強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等的局限性,很多教師沒有機會接受足夠的相關培訓,這也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
(3)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比較單一,課堂上和課堂外都沒有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了解掌握文化知識,學生也很難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要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很難了。
(4)我國對于英語教學的評價就是考試,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圍繞著考試轉。這也限制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4 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完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教學的體系。首先是完善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應該是同等重要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大綱中除了對語言教學的各項知識和技能,即詞匯、語法、聽、說、讀、寫、譯等有相應的要求以外,系統的文化教學的內容也應該列入教學大綱。其次是選編合適的教材,在選編教材時應該把文化知識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內容列入教材中,應該把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并有機的結合起來。最后是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為了促進英語教師和學生對文化教學的重視,應該在英語能力考試中增加測試文化知識的內容。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教師的跨文化知識。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給英語教師提供以提高教師文化素養(yǎng)為目的的培訓或進修的機會,比如說:可以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文化,這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增加教師的跨文化知識。
(3)實施適合文化教學的方法和技巧。這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材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把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注重分析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可以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比如說:角色扮演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經典的英文電影;可以開展多種課外活動等。
5 結語
總而言之,本次調查顯示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比較差,這也說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迫切需要改革。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采取一些有效的積極的措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王振亞.語言與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趙春漫,木艷,王麗芬.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教育與職業(yè),2011.
為深化企業(yè)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控制醫(yī)療費的不合理增長,堵塞管理上的漏洞,現就北京市外商投資企業(yè)中方退休人員醫(yī)療費報銷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按照市政府1995年第6號令《北京市地方所屬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和退休人員大病醫(yī)療費用社會統籌的規(guī)定》,外商投資企業(yè)中方退休人員個人按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按月繳納大病醫(yī)療統籌費。由其戶口所在地街道(鎮(zhèn))勞動部門按月在其基本養(yǎng)老金中代為扣繳,并為這些人員建立《醫(yī)療保險卡》及辦理醫(yī)療費報銷、結算等有關事宜。
二、外商投資企業(yè)中方退休人員,應就近選擇兩所定點醫(yī)院(指我市公布的大病統籌定點醫(yī)院)并憑卡就診。家住外地的人員應就近選擇一所縣級以上醫(yī)院就診。
三、為增強個人節(jié)約醫(yī)療費用的意識,體現國家、企業(yè)、個人三者合理負擔醫(yī)療費用的原則,外商投資企業(yè)中方退休人員的醫(yī)療費用,采取分檔計算、累加支付的辦法,個人需負擔部分費用:
年度內,醫(yī)療費累計在5000元以下的部分,報銷90%,個人負擔10%;醫(yī)療費累計在5001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部分,報銷92%,個人負擔8%;醫(yī)療費累計在10001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部分,報銷94%,個人負擔6%;醫(yī)療費累計在30001元以上的部分,報銷96%,個人負擔4%。
四、支援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退休后,實行社會化管理的,參照此辦法執(zhí)行。
一、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底成立了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2010年出臺了《茂名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申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茂名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了非遺科,開展非物質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成立了茂名市專家委員會和市際聯席會議制度,規(guī)范了項目和傳承人申報體系。此外,各縣(市區(qū))也相應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和相關制度。茂名市已經建立了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和傳承人保護體系,非遺保護工作逐步全面、規(guī)范、細致。木偶戲、信宜鎮(zhèn)隆飄色、八音鑼鼓、小良橫堂班等項目往往與年例“捆綁”在一起。在每年的年例期間,這些表演穿家走巷,是老幼耳熟能詳的助興節(jié)目。這些民風民俗已經深入人心,是群眾心中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莺辖啻鍙R會和合江龍舟也類似,成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習俗。當習俗成為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一種生活習慣,這些習俗也就容易相互依存地代代相傳。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有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等方式。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保護的方式也因具體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玉雕、傳統中醫(y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化州拖羅餅制作技藝、信宜竹編技藝、笪橋黃瓜干制作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依靠企業(yè),有的依靠個體戶經營,在經營利潤的支持下,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高州木刻畫和緬茄雕刻利潤微小,習學時間較長,市場需求較小,精通此技藝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于在省內享有一定名氣,經常應邀參加省級、市級的工藝大賽,在名譽和微薄利潤的支持下,也得到保護和傳承。但一些傳統舞蹈,在保護傳承方面需要更多的關注?;萏ㄅ锸菄壹壌硇皂椖?,也屢次在表演中獲得嘉獎,榮譽的光環(huán)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了這一民間藝術。而其他的傳統舞蹈很難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很多時候需要年輕力壯的青壯年去表演。在毫無經濟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表演純粹成為了一種興趣,難以持久激發(fā)年輕人表演傳承的積極性。山歌民歌也存在這種狀況,目前,愿意學習山歌民歌的年輕人較少,而保護傳承這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的方法是后繼有人。
二、茂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設想
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類目繁多,各具特色,保護措施應該“因類施護”,根據不同的類目,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就茂名市目前的非遺文化的保護現狀,我就非遺文化的保護提五點建議:
(一)文化部門應該多挖掘、多發(fā)現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非遺文化散落民間,在沒有被發(fā)現之前,非遺文化只是默默無聞地存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或者是一種民風習俗,或者是藝人賴以生存的手藝,或者是家喻戶曉的表演,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傳統小食的制作技藝,或者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民間故事……有發(fā)現,才有閃光,才有未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只有社區(qū),群體或個人才能決定什么是他們的遺產”,這句話實際上指出了人民群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作用。一種文化要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承認、認可、擁護。只有多下基層,多調研,多與群眾溝通,多思考,精心挑選,細致辨別,才能真正掌握茂名市非遺文化的發(fā)展實況和脈絡,擦亮茂名文化這張名片。
(二)完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各級文化部門應該完善非遺項目的檔案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在過去,活在當下的文化。非遺的根源和傳承狀況需要各級文化部門深入基層探索、整理、建立檔案資料。在分析非遺的實際狀況后,各級文化部門還應該建立科學的保護規(guī)劃,有效地指導當地非遺傳承和發(fā)展。
(三)社會各界應該多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一個地方的文化,是這個地方人民生活軌跡的間接體現,是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糧食。優(yōu)秀文化傳統是地方人民群眾的榮譽。歷史痕跡需要保護,非遺文化需要展示。政府部門、社團組織和社會大型活動等應該多關注非遺文化,為它們提供展示平臺。特別是表演類項目,有展示平臺,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沒有展示平臺,單純地靠文化部門的保護,猶如有條件的“救濟”,勉強填飽肚子就不錯,長高長大恐怕就是天方夜譚。
(四)非遺項目應該多參加比賽。每年相關權威部門總會舉辦一些國家級、省級的文化比賽。茂名市的非遺項目應該踴躍參與這些比賽,通過比賽走出茂名,讓外地人深入了解茂名文化。一種文化,享有了本地以外的聲譽,反過來也會激發(fā)了傳承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也就容易傳承。文化部門也應該支持非遺文化項目多參加有分量的比賽。例如表演類節(jié)目,電白的人龍舞、高腳獅舞和麒麟舞,信宜的春牛舞、跳禾舞等等,跳這些舞蹈的人并不是專業(yè)舞蹈演員,他們或是農民,或是打工仔,或是做小本生意的村民。這些人練習舞蹈,需要放下生計一段時間,集中時間全心盡力地排舞,然后去參加比賽。排舞、比賽純粹是一種喜愛,一種對地方榮譽的自豪感,一種對地方深厚的感情。在這個情況下,文化部門的鼓勵也就變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