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07:41:54
序論:在您撰寫跨文化語境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在國內的藍染調研考察過程中,最引人關注的現實問題是
近些年,我國從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著力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為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行業(yè)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機遇,傳統(tǒng)藍染工藝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初步得到一定的關注和恢復,但簡單的冠以非物質文化或傳人等做法,而無實質性的市場需求、設計介入以及生產組織及銷售路徑,就無法解決傳統(tǒng)工藝傳承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傳統(tǒng)工藝的延續(xù)問題向來不是簡單的文化藝術問題,只有納入鄉(xiāng)村經濟結構的再思考才能找到實質性的方向;另一方面,團隊對資料性的研究表明,國內的民族研究和藝術研究學者,發(fā)表了一些關于藍染工藝、圖案記錄等著作,同時也在著手進行藍染珍品及工具的保存和推介工作,但這些工作集中在資料、舊物品及工具的保存與記錄層面;就傳統(tǒng)藍染的設計及生產而言,對傳統(tǒng)藍染工藝的當展模式的嘗試還只是停留在圖案變形、仿舊、旅游紀念品設計等方向,而缺乏對需求、工藝組織、渠道等重要生產及銷售要素的研究,更缺乏對傳統(tǒng)工藝與勞動就業(yè)、農村區(qū)域經濟、社群環(huán)境等一體化的模式研究,這些明顯的缺失背后往往顯示出相關國家支持政策的含混或錯位。在印度調研期間,我們與本課題合作方之一印度國家設計學院(NID)對印度傳統(tǒng)印度藍染工藝進行考察,印度國家設計學院秉承烏爾姆的教學傳統(tǒng),將學術研究、教學活動與對產業(yè)界及公共機構提供咨詢的工作合而為一,在印度政府設計產業(y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國家設計學院致力于設計改善貧困生活的努力,引導印度設計師及設計機構開放設計理念,利用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致力改善平民社會,提升平民生活質量,參與國際貿易,并希望由此改變印度一直以來的全球低端技術勞動力輸出國的現狀。印度的設計介入傳統(tǒng)藍染工藝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以工作坊或設計培訓的形式在當地實行,以提升藍染工匠的工藝技術,為他們提供有當代市場價值、能增加實際收入的設計,用最少的基礎工具及當地設備,配合當地的材料,以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促進當地人就業(yè),設計產品不限于本地市場,甚至走入國際市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印度國家設計學院已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利用設計介入傳統(tǒng)工藝,解決傳統(tǒng)工藝保存與原住民就業(yè)、提升生存質量,提升設計競爭力的典范。本項目的另一合作方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近年來致力于澳洲原住民織物文化的保存與就業(yè)保障之間的設計研究課題,以設計介入的方式,應對澳洲原住民文化保存、澳洲文化多樣性的問題。總體而言,國內有關設計介入藍染工藝的研究與實踐尚處于初級階段,研究多停留在工藝、種類及歷史的梳理,對其背后文化價值的研究,基本也停留在民族學和美學意義上的研討。存在著視角單一、研究的輻射性不強、缺乏產業(yè)性的關注和國際視野等方面的不足。印度的經驗對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研究樣本和產業(yè)化實踐的寶貴經驗。
二、結論
不同于一般性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術、美學及文化涵義的研究,新的視點在于:通過設計及設計管理介入,探討設計組織與傳統(tǒng)工藝的聯合機制,利用簡單工具與當地物產,解決傳統(tǒng)手工藝保存與經濟發(fā)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并使之成為新的設計生產力的組織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對照和研究中國鄉(xiāng)村經濟中手工藝的現實,嘗試在中國當代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概念下,尋找新的設計援助鄉(xiāng)村的具體模式,為中國億萬農民找尋新的工作出路。我們相信,既然這一手工藝傳統(tǒng)曾是他們祖祖輩輩安身立命之所在,那么在今天,手工的價值、手工藝傳統(tǒng)依然可以成為他們重返故鄉(xiāng)、提升生活質量、獲得尊嚴的生存工具。
作者:杭海 賀陽 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面對社會發(fā)展中對技能型人才的不斷需求,完善高職英語教學,結合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效果,使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將有助于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發(fā)展。當前,可以在跨文化語境教學中開設英美文化課,對英美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以及深厚的文化知識進行講解,進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跨文化英語交際能能力。
2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強化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用能力以及交際技巧進行鍛煉。通過不斷的傳授英語教學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達到能夠運用英語語言交際溝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摒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
2.2提高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使各個國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最終導致其在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等方面與我們出現了較大的差別。所以,在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之前,應該使其了解國外發(fā)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進而提高其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的實施,將是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為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審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態(tài)度
沒一個國家的興起時間不同、發(fā)展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為學生建立對英語國家正確的態(tài)度,使其能夠客觀合理的評價每個國家的優(yōu)缺點,接納每個國家的文化發(fā)展差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國發(fā)展文化,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詣。
2.4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
通過采取跨文化語境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有效了解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該教學方法還能夠不斷的激發(fā)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的通過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獲取資料,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進而提升對英語的掌握及應用能力。
3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的實現
3.1將具有針對性、突出性的國外語境詞匯及句式進行分析
國外英語語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通過對國外語境的詞匯以及重點句式進行分析、比較,將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教學。通過實際分析可以發(fā)現,國外英語語言在交際時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對于問路、答謝等都具有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類句式進行拆解分析,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掌控力度。
3.2對過國內外相同含義的語言進行英語教學
由于各國文化發(fā)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對相同事物的表達依舊存在通性。所以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時候,介意對英漢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進行重點的分析對比,將其中所蘊含的規(guī)律找到,并對他們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消化吸收,進而提升其理解運用能力。作為現代的語言交流工具,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實際上都是具有通性的。雖然漢語與英語具有語言通性,但是在表達中依舊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摸清兩者的差異以及通性,經過詳細分析后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獨特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現出跨文化語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許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通過賞析外國經典電影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英美國家經典電影,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知識教學時,多是采用觀摩國外經典影片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起到潛移默化學習英語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觀看《成長的煩惱》及《老友記》等經典英語電視劇,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平這種舒適的環(huán)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認知。
3.4邀請著名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跨文化語境英語教學作為當代高職英語教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來,來我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日益增多,高職院??梢酝ㄟ^聘請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師,利用外教資源,提倡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積極交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定期舉行高職院校之間外籍教師聯合舉辦的跨文化講座,具體的講座內容由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知識差異、英語學習方法、技巧以及風土人情、跨文化交際等等此外。另外,學生可以在外教幫助之下,運用英語展開一些專題研究。
4結語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和意識形態(tài)載體的中國電影,必須以積極的姿態(tài)應對競爭,廣泛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全球化語境對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中國電影要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必須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中找到一個“契合點”,實行“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編碼”,在電影傳播的文化策略、題材策略、藝術策略以及運作策略上廣泛借鑒,大膽創(chuàng)新,以“和而不同”的目標作為跨國傳播的文化訴求,開創(chuàng)中國電影新局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這一術語在世界上加速流行,到90年代出現了。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馬爾科姆沃特斯指出的,“就像后現代主義是80年代的概念一樣,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們賴以理解人類社會向第三個千年過渡的關鍵概念”。[1]。“全球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他在1962年最先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隨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理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兩代人之間的美國》一書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美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為“全球化”下了一個定義:“某個場所發(fā)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fā)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fā)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fā)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qū)相互連結,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盵2]這場始自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會和文化等諸多領域。隨著資本、信息、人員的自由流動,跨國、跨文化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建構已經成為全球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關鍵詞,成為中國電影置身其中的宏大現實語境?!半娪八囆g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物,它們的存在語境決定了其物質本質最終必然服務于它的社會本質。而其社會存在方式的多樣性又決定了影視藝術的多重本質屬性:電影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是一種影像語言,電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電影是一種文化產業(yè),所有這些關于電影的定義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盵3]置身于全球化語境下,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中國電影也好,藝術形式的電影也好,還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亦或作為文化產業(yè)的電影也好,如何充分發(fā)揮影像的跨文化傳播功能,實現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價值和資本價值的最大化,成為中國電影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電影參與跨文化傳播:走向世界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中國電影一直禁錮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之中,缺少開闊的國際視野,這種狀況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觀,但走向世界的步伐還是太過緩慢。今天,在全球化設定的語境下,中國電影有必要更有可能參與跨文化傳播。“顧名思義,跨文化傳播無疑應是文化、傳播并重:傳播不同文化,在不同文化之間傳播?!盵4]傳播的本質即在于文化的交流。
首先,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要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跨文化傳播,改變自身的弱勢地位?!耙粋€民族或國度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傳播的健康進行?!畣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交流的文化系統(tǒng)是沒有生命力的靜態(tài)系統(tǒng);斷絕與外來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氣蓬勃的民族?!盵5]中國電影作為一種承載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任務的大眾傳播媒介,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傳播,在跨文化傳播中汲取思想和藝術營養(yǎng),在跨文化傳播中輸出中國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加入WTO后,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國民族電影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全球化信息不平等傳播的態(tài)勢下,一個巨大的“文化逆差”正在形成,中國電影只有迎難而上,借鑒世界先進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在堅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敢于跨出國門,才能實現中國電影在二十一世紀的騰飛??缥幕涣鲗W研究的鼻祖愛德華霍爾將文化區(qū)分為強語境文化和弱語境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的文化屬于強語境文化,如中國文化,其強語境的一個明顯體現就是在這樣文化里有大量的成語、諺語,有復雜而嚴密的禮儀。相對地,弱語境文化如美國文化,它本來就是多元文化混合而成,是一種不斷在沖突與妥協中熔煉出的文化,最后保留下來的必然是一些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文化因素。[6]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就是改變長期以來封閉的自言自語式的表述,通過更具普遍意義的影像語言使中國的強語境文化為世界所了解。
其次,全球化語境為中國電影參與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和契機。不可否認,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同質性的危險,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日益失去自身的個性。正如論者所指出的,“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特征是用消滅時間差距的傳播手段把世界壓縮為一個沒有地方性的平面,用一個時間來代替多個空間。由于傳播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著世界性傳播網絡資源的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時間成為傳播當中的世界時間,在某種意義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其它文化的存在?!薄7]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傳播全球化必然引起“文化反彈”,引起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抵抗和抗爭,使文化的異質性,本土性彰顯得更加強烈。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所指出的:“全球資本主義既促進文化同質性,又促進文化異質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質性制約,又受到文化異質性制約。”[8]所以,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一元化,相反,“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全球文化多元化,二者在“二律背反”中呈現出一種非和諧的歷史對稱性?!盵9]這是一個雙向運動的過程?!叭蚧蛭幕陌l(fā)展提供了‘普遍主義特殊化’與‘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雙向滲透過程,也即全球化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極致:它的影響從西方運動到東方,同時也從東方向西方作反向運動。”[10]這無疑為中國電影的外向傳播提供了理論依據。實際上,全球化一方面表現出差異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流動與交換?!霸谝欢ㄒ饬x上,傳播全球化的發(fā)展將推進全球文化的相互認同與融合,有利于消除人類文化間的疏離隔膜乃至誤解敵對,為人類所理想的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規(guī)范的一體化的‘全球文化’的形成,創(chuàng)造出豐富、開放的對話空間?!盵11]中國電影就置身于這樣一種空前頻繁的跨文化傳播語境中,完全有可能大有作為。事實上,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熬碗娪皩W界而言,在最近二十年里,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國電影先后獲得了各種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從而使中國電影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先于中國文學的‘全球化’?!盵12]這是值得大家欣慰的,但也應該看到,在這個方面,我們還缺乏應有的自覺。中國電影不容固步自封,跨文化傳播理論告訴我們,“切斷信息傳播的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本土文化的純潔性,甚至把本土文化禁錮在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中,不僅會喪失本土文化發(fā)展的經濟可能性,更會弱化本土文化對非本土文化的傳播力量,喪失文化競爭力?!?[13]中國電影走向跨國傳播、跨文化傳播已是勢在必行。
二、跨文化傳播中的“雙重編碼”策略: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契合
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學會如何對電影的藝術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進行“編碼”,以實現其傳播功效。實踐證明,過于本土化或過于國際化的信息編碼都不利于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固守民族主義是不行的,“電影創(chuàng)作狹窄的民族視野妨礙著民族電影不斷擴大自己的交流范圍,也局限了對所表現的題材作更為深廣的審美涵蓋?!盵14]其結果只能如我們所看到的:傳而不通;但另一方面,“如果一部影片只剩下可以容納國際受眾的那些電影文化因素,恰恰使影片失去文化的稀缺性,電影的文化資本也隨之失去它作為信息資本的條件?!盵15]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是電影跨文化傳播能否成功的關健所在。梅特希約特把電影的文化因素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晦澀的難以溝通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是可以轉換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本身就是國際化的電影文化因素。[16]中國電影要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最大功效,既要避開第一個層次,以免“對牛彈琴”,也要避開第三個層次,以免喪失自我的文化特色。而應該致力于追求第二個層次,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中找到一個“契合點”,采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編碼”策略,實現兩種電影文化的可轉換。
首先,從文化策略層面來看,中國電影應該發(fā)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資本”,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兼顧與世界文化的融合溝通。電影的文化表述是一個系統(tǒng),既包括了膚色,服飾,飲食,語言,建筑等到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人際關系,生活習性,民俗儀式,價值觀念等內在的意義。對中國電影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新民俗片”如《黃土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后來出現的《二嫫》,《五魁》,《黃河謠》,《紅粉》,《炮打雙燈》、《風月》等是最早將這一文化策略付諸實施的電影作品,成功地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這些影片借助富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符號,如“黃土地”,“黃河”,“江南水鄉(xiāng)”,“紅高粱”,“紅燈籠”等,營造某種特定氛圍,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東方鏡像”。盡管有論者以后殖民主義理論批判這類電影刻意為西方營造一個“他者”形象,以迎合西方觀眾的口味。但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所謂“異國情調”、“民俗奇觀”,正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當作可資交換的文化資本加以利用,不僅在策略上是可行的,也一再被證明是民族電影國際化推廣的成功之道?!皬氖澜珉娪笆飞峡?,把影像的奇觀性作為可交換的文化資本,并非自中國的第五代導演始,好萊塢的西部片,歐洲大量的民族風情電影,日本黑澤明、大島渚、今村昌平的電影,都無不在發(fā)掘民族的文化資源,利用本民族的影像奇觀來作為可交換的文化資本?!盵17]如果說這一批走向國際的中國影片其民俗元素是本土的,那么這些電影中滲透的文化反思與人文關懷則是世界性,如其對人性張揚的贊美,對專制文化毀滅、扭曲人性的控訴,對追求自由的肯定等等,則是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理解的。正如電影《刮痧》的導演鄭曉龍所說:“各種文化在淺層次在表面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當涉及人本身,人本性,比如親情,家庭層面時,則是相通的。”[18]善于尋找開掘東西方都能理解的,既有共性,又有“距離感”的文化資源,找到民族化與國際化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是實現中國電影全球傳播的重要文化策略。實際上,WTO給中國電影工業(yè)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使國內的電影工業(yè)和國際的電影工業(yè)進一步融合,在此情境下,國際電影市場對中國電影變得更加重要。很多電影如“《愛情麻辣燙》的票房主要在國外,國內票房只占一小部分;《美麗新世界》票房的30%-40%來自國外;《洗澡》60%來自國外,該片先后簽下包括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要電影集散地的總共50多個國家的銷售合同,票房達200萬美元……”[19]又如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兩部影片均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僅《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就高達3億5千萬日元。影片能在日本觀眾中引起共鳴,得益于導演對影片文化內涵的發(fā)掘,當然,這種文化,是基于中日觀眾能夠共同理解的基礎上作出開掘的。如《暖》“通過自然,純美的畫面和音響的闡釋,探討人性,生活和生命意義的人文生態(tài)主義精神,把對當下中國社會存在的思考和人類環(huán)境,生存的問題意識并置于一段發(fā)生在80年代的故事中,開掘了除畫面與音響語言之外更廣闊的意義空間?!盵20]
對這種文化策略運用得最為成功的是獲得奧斯卡大獎的李安的《臥虎藏龍》以及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俠大片,這些影片能夠成功打入歐美主流電影市場,無一不是采取這種“雙重編碼”的文化策略,在“中西合璧”式影像書寫中征服了西方觀眾。李安的《臥虎藏龍》創(chuàng)造了華語影片在歐美影院上映時間最長的紀錄,而張藝謀的《英雄》則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的歷史性突破。據統(tǒng)計,其海外票房累計已超過11億人民幣;《十面埋伏》在海外的票房也居高不下,僅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就達28億。[21]有人把李安的《臥虎藏龍》的跨文化傳播在成功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化的演職人員;二是“遠離”華人的武打效果(承徐克超現實主義動作畫面的表述手法,大量使用電腦數碼技術產生特技效果);三是磨擦與再融合的文化主題。[22]應該說,這種分析是非常到位的,李安高明之處就在于抓住兩種文化、兩個市場的“結合點”。《臥虎藏龍》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也給了大陸導演以啟示,張藝謀、陳凱歌等敏銳地意識到富有中國特色的武俠片就是跨國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的“契合點”,陳凱歌正著手《無極》,張藝謀則拍出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和之前的“新民俗片”不同,這些影片走的是商業(yè)電影的路線,已經具備了更加自覺的,更加積極的參與跨文化傳播的意識。張藝謀自覺地以中國獨具特色的“武俠文化”為內核,又摻入了“天下”、“和平”等國際性的思想元素,不同地域的觀眾都可以看出自己所能理解的文化內涵,加上精美的視覺效果,影片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啊队⑿邸肥钱斚率澜绲囊粋€隱喻。《英雄》的喜劇性在于它是一部充滿了中國文化象征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的堅固內核確實全球性的……張藝謀和他的電影已經不再試圖展現全球化中的中國‘奇觀’,而是試圖用中國式的代碼闡釋一種新的全球邏輯?!盵23]這樣的解讀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英雄》的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妒媛穹芬嗍侨绱?,單就片名來說,借自中國傳統(tǒng)民樂琵琶曲的《十面埋伏》已經讓它打上了中國制造的符碼,但在《十面埋伏》中我們分明又可看出《諜中諜》式的“臥底與反間”,《臥虎藏龍》的竹林之戰(zhàn),《黑客帝國》中的氣勢與質感,這一切讓西方觀眾有著似曾相似之感。周星馳的《功夫》無疑也是采取了這一文化策略。周星馳坦言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去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能夠被更多不同市場的觀眾接受,包括西方觀眾”。為了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他請來西方觀眾認可的袁和平做武術指導,精心制作動作特效,同時還加入包括日本漫畫風格在內的目前最流行的形式因素,產生了卡通化的效果。[24]這一切,都是成就《功夫》高票房不可忽視的文化策略。由此看來,在富有東方文化韻味的中國電影中巧妙地編入國際性的符碼,無疑是中國電影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有效策略。
其次,從題材策略來看,為了引起“共鳴”,中國電影還應該在電影題材,或說電影傳播內容上精心選擇。中國電影不能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于狹窄的電影題材限制了其影響力的擴大。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累,有著無可替代的題材優(yōu)勢,當下轉型期的中國更有許多的電影題材資源可供挖掘,遺憾的是我們對這些題材資源缺少現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觀照。當好萊塢瞄準“二戰(zhàn)”題材拍出了《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珍珠港》等享譽全球的大片時,作為“二戰(zhàn)”受害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電影在這類題材的開掘上卻差強人意,至今沒有一部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二戰(zhàn)”影片,只能歸之于創(chuàng)作視野的狹窄所致。另一方面,中國的題材資源卻在悄悄流失?!皶r至今日,政府層面對文化資源的流失還缺少必要的警惕和有力的防范?!盵25]迪斯尼公司1999年制作的《花木蘭》就是一個從中國“竊取”題材資源的典型例子。中國電影要走向國際,不但要好好開掘自己的題材資源,也要注意關注一些國際性的題材或跨文化方面的題材資源,只有根據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來配置題材資源才能征服國際影視市場?!霸谖覀兊挠耙曨}材中,夠得上國際性題材的作品實在太少了,老人題材,殘疾人題材、婦女題材,我們都非常薄弱,即使是艾滋病題材和同性戀題材,也應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入我們的視野。(中國電影)要完成從‘族意識’到‘類意識’的超越。在我們的影視中,關注民族性是應當的,必要的,但是,在世界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是否更應當關注人類共同的東西呢?族意識與類意識相比,類意識是更高一個層次,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都是不足取的……?!?[26]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影導演終于調整策略,開始關注一些“涉外題材”,拍出了一批所謂的“涉外電影”,從馮小寧的“顏色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夏剛的《紅櫻桃》、《紅色戀人》到稍后的《開心哆來咪》、《刮痧》、《我的1919》、《鬼子來了》、《浪漫櫻花》、《大腕》、《天地英雄》、《芳妮的微笑》、《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庭院里的女人》,再到最近改編自茨威格小說的徐靜蕾《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中國電影開始有意識把眼光投向“外域”,關注中國人與外國人的關系,關注中外文化、觀念的沖突與融合。這種題材策略上的轉變,顯示了民族電影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的跡象,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電影探索。在電影題材的開拓方面,“第六代”導演從“另一個角度”做出了不懈地探索。如果說“第五代”走向世界主要依靠的是“文化策略”的話,那么“第六代”作為一個整體走向世界主要是依靠其“題材策略”。第六代導演把眼光投射在當下,關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變化,關注邊緣人物的灰色生活,這種“邊緣題材”恰恰契合了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性關注。正如霍米巴巴在談到全球化力量時斷言,作為全球化的對應物或與之平行的運動,少數人化(minoritization)也在從邊緣向中心運動,其目的在于最終消解中心的權力……“第六代的電影文本正契合了西方學界對全球化所導致的‘后人文主義’研究課題?!盵27]作為“后人文主義”實踐的第六代導演的以其“邊緣化”的電影題材和獨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力征服了國際電影節(jié)的評委??v觀近年來迅速在國際影壇崛起的伊朗和韓國電影,無一不是依靠既具本土,又具世界性的題材資源取勝的?!白顐ゴ蟮乃囆g作品應該觸及現實生活的問題和任務,觸及人類的經驗,總是為當代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幫助人們理解產生那些問題的環(huán)境?!盵28]作為有著豐富題材資源的國家,中國電影應該具備一種世界性的眼光,一方面充分挖掘自身資源,一方面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積極開拓新的題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功能,使中國電影在全球形成影響力。
第三,從藝術策略層面看,中國電影要善于借鑒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在保持自身美學特色的同時大膽創(chuàng)新。電影的語言表述系統(tǒng)主要包括運動的圖像語言與概念語言(如對白、旁白、獨白)的結合,其本質特點在于影像符號的表現力上。學者梵諾伊(F. Vanoye)列舉了電影的“特殊符碼”:攝影機運動、畫面大小變化、影像蒙太奇、場外用法、電影特技和音畫字的綜合。他認為電影藝術魅力之所在在于:(一)電影有最大的攝錄能力,彌補了其它許多藝術的最大缺憾;(二)電影具有最大的再現能力,包括了寫實和特技、影像蒙太奇的“做假”(montage sequence)。再融入學者魏奈(M.Vernet)所謂的“電影非特殊符碼”:如涉及透視法的“知覺式符碼”、涉及文化背景的“認識性符碼”、有涉及個人偏好的“感性符碼”、涉及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符碼”以及涉及敘事的“敘述性符碼”等等,使得電影藝術突破視聽限制,營造出一個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夢境世界”。[29]從電影的藝術本質上看,中外電影并無二致,只有在電影的藝術表現力上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在吸引廣大受眾。臺灣電影、香港電影以及中國第五導演的作品能夠走向世界,除了其文化內涵方面的原因外,其對電影語言的推陳出新也是功不可沒。正如論者所總結的:“80年代前后,以徐克、許鞍華為代表的香港‘新浪潮’電影,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臺灣‘新電影運動’,還有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大陸‘第五代’導演群體,盡管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但是,他們的影片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意識的沖撞,在繼承性與超越性中,體現出中華民族電影藝術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或者換句話講就是:‘用最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最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盵30]沒有這種“最現代的藝術語言”,中國電影就無法進行跨文化傳播。學者尹鴻先生在總結中國電影國際化的藝術策略時概括了三點:一是“非縫合的反團圓的敘事結構”,即在敘事上放棄了經典好萊塢那種“沖突-解決”、善惡有報的封閉式結構。二是“自然樸實的蒙太奇形態(tài)”。即不采用好萊塢電影那種夸張、跳躍、緊促而戲劇化的蒙太奇形式,而是大多采用一種相對靜止的畫面,比較平緩的蒙太奇聯結,有時甚至有一種中國山水畫、水墨畫的韻味,畫面開闊、造型平緩。三是“紀實化風格”。即在敘事風格上采用了一種反好萊塢的紀實手法,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寧贏的《找樂》和《民警故事》,章明的《巫山云雨》、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等等。[31]如果說這種藝術策略在“第五代”身上還沒有形成自覺的話,那么在第六代導演那里,對于電影藝術個性的追求與張揚就顯得更為自覺?!暗诹鷮а輦冏叱鰢T,其共同的動作方略是----‘草船借箭’,也就是主打歐洲‘小眾型’的藝術市場(即先融資,再獲獎,隨后出擊市場),不是‘后殖民’式的屈已媚洋,而是以對中國當下社會變革某個‘亮點’的發(fā)現以及藝術個性的張揚,去征服外域并開拓生機。”[32]這種立足本土,借鑒歐洲藝術電影,自覺的,有針對性的反好萊塢的藝術策略既使中國電影與世界領先的電影藝術接軌,又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個性”,有利于中國電影以獨立的藝術身分走向世界,進行跨國傳播。
此外,從運作策略層面來看,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也要在立足自身的基礎上借鑒學習世界電影先進理念與商業(yè)操作規(guī)則,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中國電影發(fā)展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政策環(huán)境、資源環(huán)境、技術環(huán)境和競爭環(huán)境等)。正如邵牧君先生所說“中國入世后,電影業(yè)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全面實行產業(yè)化和徹底改變電影觀念?!盵33]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要抵抗好萊塢,別無它法,只有如馮小剛所說的“用好萊塢的方式打敗好萊塢”。把電影作為一項產業(yè),實施好市場化戰(zhàn)略,做好電影產業(yè)鏈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好萊塢電影的投資策略、品牌策略、市場策略、營銷策略等都值得中國電影借鑒。張藝謀說:“從投資,制作到發(fā)行,推廣,可以明顯看出系統(tǒng)地向好萊塢的商業(yè)操作規(guī)則學習,很有必要,從商業(yè)角度來說,中國電影越接近規(guī)范化操作,說明中國電影越成熟,對抗好萊塢的商業(yè)大片,這就是實際行動”。[34]《英雄》、《十面埋伏》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這兩部電影也是集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策略、思想策略、藝術策略與運作策略于一身的典范,張藝謀本人也不愧是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里程碑式的導演。
三、跨文化傳播中的“把關人”與“涵化分析”:讓西方觀眾進入東方情境
在跨文化傳播中,一個有效的傳播至少包含三個關鍵要素:傳播主體、接收者和經過編碼的信息。[35]上文已經論述了跨文化傳播中“編碼信息”要注意兼顧兩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除此之外,傳播主體和接收者(傳播對象)也制約著跨文化傳播的效果。運用傳播學的“把關人”理論和“涵化分析”理論可以對跨文化傳播的過程與要素進行更為深入地分析?!鞍殃P人”又稱為“守門人”(gatekeeper),是由心理學家?guī)鞝柼乇R因1947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所講的“把關”含義是指傳播者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人就叫做把關人(或守門人)。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決定信息取舍,起著是否傳遞,如何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在電影媒介中,所有參與電影制作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把關人”,但最為最要的把關人當屬電影導演。“涵化分析”也稱“培養(yǎng)分析”或“教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是由美國傳播學家G格伯納等提出的。格伯納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傳播媒介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發(fā)生著很大的偏離。媒介對受眾的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格伯納等人將這一研究稱為“培養(yǎng)分析”。這一理論揭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人們的現實觀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如何發(fā)生的?!昂治觥崩碚搶τ谥袊娪白呦蚴澜邕M行跨文化傳播,培養(yǎng)“國際受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主體策略。在傳播主體方面,中國電影要培養(yǎng)合格的“把關人”-----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者。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人應該具備一種國際化視野,摒棄單一的視角和過重的本土情結,用現代化、全球化的視界來觀照中國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臺灣導演李安執(zhí)導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置于西方文化語境中進行比照,引起觀眾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興趣與思考,叫好又叫座;其《臥虎藏龍》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述上進一步接近西方人的習慣,也因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李安對中西文化和中西審美差異的熟稔把握?!昂骔TO時期的競爭,主要是比人才,比文化,比藝術創(chuàng)新,有了新的人才,就必然能拍攝出富有民族文化節(jié)含金量和具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才能切實推進本土電影產業(yè)化的歷史進程,真正開拓出一片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電影市場。”[36]可見人才對中國電影的重要性。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國際電影品牌,具有國際票房號召力的只有張藝謀、陳凱歌等少數幾位導演,即便如極具國內票房號召力的馮小剛,在國際影壇上也是默默無聞。盡管中國的第六代、新生代導演們已經浮出水面,但中國電影要打造真正的國際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受眾策略。在接收者(傳播對象)方面,中國電影要占領國際市場,必須培養(yǎng)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從傳播學的“涵化分析”理論來說,國外電影觀眾是通過中國電影所提供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或“象征現實”來認識中國人,中國文化,來建構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形象。由于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過程,這就要求中國電影要處理好電影媒介的“設置議程”功能,運用正確的文化傳播策略,讓國外觀眾了解、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電影產生濃厚興趣,用銀幕塑造真實、完整而富有個性的“中國形象”。中國電影要贏得國際受眾,還必須注意研究國際受眾的欣賞口味和觀影心理。中西受眾“在媒介的受眾觀念方面,以及在受眾的媒介取舍觀方面,雙方的差異性大于共同性。”[37]中國電影要善于引導和培養(yǎng)觀眾的“中國式審美”。“藝術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能使受傳者獲得美的精神享受。但對藝術傳播者來說,還不能滿足于此,更應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培養(yǎng)人們對美的感覺能力,陶冶人們的品性,養(yǎng)成高尚的藝術趣味和健康的審美觀念?!保?8]當然,這種引導“培養(yǎng)”的具體策略還是要落實到跨文化傳播的“雙重編碼”上,抓住不同文化“契合點”,既注意審美心理的“熟悉化”,又注意使其“陌生化”?!耙粋€人的藝術審美心理易于和表現他所屬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共鳴,同時由于求奇,求新和渴望了解陌生這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約,也愿意接受他種地域,異族文化形成的藝術作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越是民族的,越是容易走向世界?!保?9]的確,中國電影對國際受眾的審美心理與藝術趣味既要適應,又要引導與提高。實際上,在培養(yǎng)國際受眾方面,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由于幾代中國電影人努力,中國的“武俠類型片”已經在海外培養(yǎng)了大批忠實觀眾。今后中國電影還要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形成樣式更加豐富的“中國類型片”,吸引更多的國際受眾,打造好中國電影進軍國際市場的品牌。
四、跨文化傳播中的“雙贏”策略:“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
在和好萊塢電影的同臺競爭中,中國電影是繳械投降,還是積極抗爭?是消極抵抗還是勇敢地走出去?這是中國電影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既需要寬廣的文化視野,更需要過人的傳播智慧。
“如何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國家和地域能夠在差別中得到共同發(fā)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全球意識下文化的多元發(fā)展的新形勢呢?我認為中國的和而不同的原則或許可能為我們提供正面價值的資源?!保?0]“和而不同”,這既是中國電影跨國傳播的文化策略,也是其文化訴求,是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終極目標。我們不必擔心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化失去個性,相反,參與跨文化傳播,“外國文化會豐富本國文化。因為文化的發(fā)展是通過外來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借鑒而實現的。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多元競逐的過程……合成的文化無可否認依然是本土的,并成為繼續(xù)演化的新起點”[41]文化需要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發(fā)展?!爱愘|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是文化發(fā)展的動力?!保?2]縱觀亞洲新電影的崛起,可以發(fā)現他們并未采取與好萊塢“你死我活”的對立模式,而是以文化的“和而不同”為準則,從本土資源中發(fā)掘民族特色,在與好萊塢的對話與交流互動中實現“雙贏”。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大衛(wèi)鮑威爾(David Bordwell)在2000年香港“第二屆國際華語電影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跨文化空間:華語電影即世界電影》(《Transcultural Spaces:Chinses Cinema as World Film》)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斷:“直率地說,中國電影是屬于中國的,但它們也是電影。電影作一種強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僅需要依靠本國的文化,同時也需要吸收更加廣泛的人類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備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沖出國界并為全世界所接受?!保?3]對于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電影來說,面對好萊塢電影的進入和亞洲新電影的崛起,唯有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秉持“和而不同”文化傳播策略,廣泛汲取,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百年中國電影走向全球的美好夢想。
[注釋]
[1]Waters, Malcolm,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1995,P.4,轉引自劉建明:《全球化的終極與國際傳播架構》,《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3期。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2頁。
[3] 賈磊磊:《鐫刻電影的精神----關于電影學的范式及命題》,《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4] J.Z.愛門森(J.Z.Edmondson)N.P.愛門森 (N.P.Edmondson):《世界文化和文化紛呈中的傳播策略——一個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計劃》,《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第2期。
[5]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頁。
[6]熊澄宇、程綺瑾:《新媒體傳播與跨文化交流》中華傳媒網 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2005-05-06 20:30。
[7]陳衛(wèi)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8] (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頁。
[9]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頁。
[10]王寧:《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11] 楊瑞明:《傳播全球化——西方資本大規(guī)模的跨國運動》,《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第17頁。
[12]王寧:《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13] 陳衛(wèi)星:《信息傳播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創(chuàng)世紀舌戰(zhàn)-2001國際大專辯論賽記實和評析》,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
[14]顏純鈞:《與電影共舞》,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第23頁。
[15]顏純鈞:《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92頁。
[16]梅特希約特:《丹麥電影與國際化戰(zhàn)略》,《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0年,第714頁。
[17] 顏純鈞:《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0頁。
[18]鄭曉龍:《從〈刮痧〉尋找人類的家園》,《中國電影報》2001年3月1日。
[19] 李寶江,張江藝:《“藝瑪現象”初探》,《中國電影市場》2001年第1期。
[20]劉丹凌,屈獨芳:《生活在別處——電影〈暖〉的文化闡釋》,《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第12期。
[21]鐃曙光:《2004:中國電影備忘錄》,《文藝報》2005年1月22日。
[22] 林勇:《猛虎出山,蛟龍下?!摾畎驳奈幕ㄎ弧?,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7頁。
[23]張頤武:《英雄:新世界的隱喻》,《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24]符郁:《:港產口味與全球化元素》《經濟觀察報》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12125,2005-05-06 12:22。
[25]顏純鈞:《與電影共舞》,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第23頁。
[26]孟建:《“文化帝國主義”的傳播擴張與中國影視文化的反彈》,《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92頁。
[27]王寧:《全球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第5期。
[28] [匈]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居延安譯,學林出版社,1987年,第65頁。
[29] 閻嘯平、彭麗華:《傳播研究新視角》,臺灣世新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5頁。
[30]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現代傳播》2001年第2期。
[31]尹鴻:《國際話語境中的中國大陸電影》,銀海網filmsea.com.cn/zhuanjia/,2005-05-06 20:40。
[32] 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頁。
[33]邵牧君:《入世后中國電影的前景》,《戲劇電影報》2000年7月7日。
[34]中國電影家協會:《笑論〈英雄〉》,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第125-126頁。
[35]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8頁。
[36]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6頁。
[37]王國珍:《全球化態(tài)勢下的中西受眾觀比較》,《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2期。
[38]邵培仁:《藝術傳播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0頁。
[39]宋家玲:《影視藝術審美心理特性——兼論我國“轉型期”影視審美心理的變化》,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03頁。
[40]湯一介:《中國文化對21世紀人類社會可能之貢獻》,《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
[41]陳韜文:《不開放不足以成文化——關于全球化中媒體保護與媒體開放的分析》,尹鴻、李彬主編:《全球化與大眾傳媒:沖突融合互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7頁。
論文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廣告要面臨跨文化傳播的挑戰(zhàn),一方面應通過主動的文化適應,獲取品牌傳播的文化通行證;另一方面,還應借助于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轉換,引起異質文化受眾的情感共鳴,實現品牌的有效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文化適應與文化轉換的關系及文化轉換的尺度。
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來臨,以及世界人口跨國家、跨民族的重新分布,使跨文化傳播活動越來越普遍、頻繁,甚至成為現代人必須面對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培養(yǎng)跨文化的敏感性和競爭力尤為重要。因為,當兩種背景完全不同的文化交匯時碰撞出的不僅僅是“激情”、“火花”,還有令人擔憂的沖突和排斥。廣告是一種營銷手段,同時也是一種以文化為載體的傳播活動,因此,廣告?zhèn)鞑セ顒油瑯用媾R著跨文化的挑戰(zhàn)。在廣告實踐活動中如何應對才能使廣告跨文化傳播獲得良好的效果,成為擺在廣告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途徑消解跨文化傳播中的品牌溝通障礙。
一、在文化適應中尋求認同
文化適應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機制之一。當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種文化圈時,通過自我調整,主動適應該文化圈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色、民族個性和民族風格,就會順利融入該文化而被接受。相反,如果沒有這種適應,傳播便不能正常進行,甚至半途夭折。
近年來,由于跨國投資、跨國生產、跨國營銷活動與日俱增,廣告越來越多地在跨文化語境中傳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使得文化適應成為規(guī)劃品牌傳播策略的一種必然選擇。在廣告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廣告人自覺不自覺地實踐著“文化適應”原理。
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門開出中國第一家餐廳之后,目前為止,已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發(fā)展最快的快餐連鎖企業(yè)。在美國,肯德基并不是快餐業(yè)的第一品牌。同為國際頂尖級的優(yōu)秀快餐企業(yè)麥當勞,從全球范圍看比肯德基擁有更悠久的經營歷史、更雄厚的企業(yè)實力、更強勢的品牌資產。但在中國市場,肯德基全面反超,成為中國大陸洋快餐的一面旗幟。那么,肯德基何以修得“正果,’?這要歸功于其成功的跨文化營銷傳播策略??疾炜系禄钠放苽鞑ゲ呗裕浑y看出諸多本土化的文化適應痕跡。例如,2002年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圍繞著小波一家的故事展開了一系列的生活劇,將肯德基的產品與小波一家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濃濃的家庭氛圍和幽默情調??系禄摹傲⒆阒袊谌松睢睆V告講述了一個貧困女大學生,由于受到“中國肯德基曙光基金,’的資助,上完大學,自立自強,成為肯德基大家庭的一員,反過來又回報社會的故事,深深地博得了中國人的好感。2003年春節(jié),從1月上旬到2月9日,白胡子的“肯德基爺爺”一改平日‘西裝革履,的經典形象,在中國的170多個城市800家餐廳里同時換上華人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盛裝,為品牌增添了文化親和力。文化是理解溝通的橋梁,是凝聚人心的紐帶。肯德基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國際品牌通過文化適應融人中國文化、贏得中國市場的典范。
中國品牌在走向國際市場過程中,廣告?zhèn)鞑セ顒尤绾未蚝梦幕m應這張牌,獲得品牌進人的文化通行證呢?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尊重異質文化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世界觀、價值觀的源泉。宗教信仰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世界、人生、價值、意義、行為等迥然各異的看法。尤其在宗教信仰極為虔誠的國家,冒犯宗教禁忌的言行將遭到抵制乃至懲處。例如,日本索尼公司為了在泰國推銷收錄機,曾作過這樣一則電視廣告:閉目安臥的佛祖釋迎牟尼聽到索尼收錄機放出的美妙音樂后,情不自禁地全身擺動,并睜開了雙眼。廣告在作為佛教之幫的泰國播出后,引起了佛教徒們的憤怒,他們認為這是對佛祖的侮辱,也是對泰國的挑釁,為此,泰國當局還通過外交途徑向索尼公司提出了抗議。
二是尊重異質文化的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國家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和社會風尚。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既可以成為廣告創(chuàng)意的源泉也可以成為廣告創(chuàng)意的羈絆,這就要看如何通過文化適應巧妙地運用它。例如,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每年春節(jié)都要貼年畫,而年畫中“阿?!钡男蜗笠咽菙荡鄠?、深人人心了,他在廣大中國人的心中早己成為“福氣,的象征。寶潔公司恰當地利用了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tǒng)習俗,在它的一款名叫伊卡璐顏絲的染發(fā)劑中,把四個可愛的小阿福額頭上的一縷頭發(fā)染上了各種時尚的顏色,看到阿福的新形象,令中國的消費者感到新鮮的同時發(fā)出會心的一笑。創(chuàng)意人員用中國文化為載體,成功地闡釋、傳播了一個外國品牌。
三是順應異質文化的文化價值觀。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選擇、判斷及解決沖突的習得的文化規(guī)則。文化價值觀通常具有標準性和衡量性,它使其文化成員知道正誤和真假的標準。在跨文化傳播中,廣告創(chuàng)意主動適應異質文化的價值觀,有利于其文化成員形成好感并易于接受。例如耐克著名的廣告語‘飯just do it"在香港電視上播放時,譯成“想做就去做”,在標榜個性自由的美國,這一廣告語倍受推崇,但香港作為華人社會,自律是一種傳統(tǒng)的心理優(yōu)勢,因此,不少消費者認為該廣告有誘導青少年干壞事之閑,紛紛投訴,后來廣告語改成了“應做就去做”,才平息了風波。
四是深人了解異質文化符號的特定含義并恰當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每個民族的文化積淀中,都有一些符號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或特定的文化內涵,因此品牌傳播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誤用或錯用這些特殊符號。至今還令國人記憶猶新的案例就是“立邦漆”的“盤龍滑落’廣告。眾所周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它在所有的中國藝術作品中及人們的觀念中,總是騰云駕霧或處于至高無上的位置。而這樣一個與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密切相關的、具有特定蘊涵的文化符號,在廣告作品中竟然滑落了,怎能不遭到國人的質疑呢?
以上案例提示我們:在進行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能采用“自我參照準則”,即廣告創(chuàng)意人員有意無意地參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去推測異質文化目標市場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和消費行為,而應準確把握異質文化背景受眾的民族文化特點和文化心理,放低姿態(tài)、主動適應,以確保順暢的文化溝通,為品牌的傳播做好鋪墊。
二、在文化轉換中引起共鳴
文化適應原理著眼于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通過主動適應來縮小與目標市場消費者之間的文化距離,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完整與暢通,從而為品牌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證。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的另一個重要事實是,不同文化之間除了差異性之外,還存有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在倫理道德領域,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找到這樣一條道德黃金律,它在不同文化中分別被表述為:“如果你自己覺得會受到傷害,就不要那樣去傷害別人,’(佛教);“只有把自己的愿望當作兄弟的愿望的人才是一個信徒”(伊斯蘭教);“你不喜歡的不要對別人去做,這才是法則,其他的都是評注(猶太教);“己所不欲,勿施于大,(中國儒家)……雖然語言表述不同,但其中所蘊涵的道德觀念卻是相同的。在人類大家庭中還有許多相同或類似的文化觀念。因為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而人作為類的存在具有共同的人性。正是文化主體自身的相同或相似,決定了人類文化的某些相同或相似。
如果說文化適應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立足差異性解決問題的思路,那么,發(fā)掘人類文化的共性,則為我們探尋成功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另一條途徑。因目前尚沒有一個相應的概念指稱這一現象,我們姑_且借用“文化轉揮’一詞表述它。
文化轉換也是影響文化傳播的一種機制。它是指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吸收、改造成為新文化形式的過程。文化轉換與文化適應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著眼于文化的共性,通過對某一地域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更新而形成一種全球范圍內廣為接受的新的文化產品的過程,文化轉換得到的是一個文化雜交混合體—個多種文化符號融合的國際口味的新文本;后者則是著眼于文化的差異性,通過傳播主體的自我調整、不斷適應某一地域文化的過程,文化適應得到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新文本。
文化轉換原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可分為三個階段:去情境化、本質化與再情境化。第一步是去情境化,指針對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需要剔除原文化中的文化情境。第二步是確定新文本的核心要素,把原有文本本質化。本質化的過程往往是確立一個能夠被不同文化所接受的核心思想或核心概念的過程。第三步是重新情境化,把本質化的概念放置在一個由多種異質文化符號融合構成的文化情境之中。
文化轉換原理帶給廣告人的啟示是:進行跨文化傳播時,在深人了解目標市場文化模式的基礎上,捕捉某一個為該文化模式和其他異質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剔除這一觀念存在的原有文化情境,把它轉化為更容易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所理解和接納的本質性的創(chuàng)意概念;然后通過重新情境化的過程(也就是廣告表現過程),選擇多種異質文化元素構建一個跨文化的新文本。實際上,文化轉換的過程從廣告創(chuàng)意角度來看,無非是舊要素新組合的過程,不同的是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要素更多的來自于跨文化的資源,使得廣告創(chuàng)意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某一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國際化,的文化雜交體。由此觀之,文化轉換相對于文化適應而言不是一種單一的適應過程,而是一個融合提煉的創(chuàng)造性的再生過程。
文化轉換理論為品牌傳播的國際化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國內一些品牌已經開始了有益的嘗試,如“百麗”最新推出的品牌形象廣告就帶有文化轉換的色彩并明顯地體現出國際化的趨向,它的核心概念‘百變,所以美麗’,抓住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眾多女性渴望美麗.而且期盼擁有常變常新的美麗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很能引起不同國度女性時尚消費者的共鳴;在廣告表現上,則以國際名模出現在夢幻般華麗的場景中構筑起現代女性向往的生活方式,激起了目標消費者的強烈購買欲望。通過這種巧妙的文化轉換,使得百麗由鮮為人知的本土丑小鴨搖身變成了令人矚目的具有國際品位的白天鵝,為百麗的跨文化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跨文化意識
一、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概念
交際(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ommonis一詞,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個動態(tài)多變的編譯碼過程,當交際者依附于言語或非言語符號時,就產生了交際。有效的交際只有在發(fā)出信號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統(tǒng)一或相近的語碼的系統(tǒng)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交往雙方使用同一種語言說話。但是因為交際行為是社會行為,它必然發(fā)生在社會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并受交際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只共享同一語言系統(tǒng)還不夠,交際雙方對其他相關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際環(huán)境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義的交際環(huán)境指交際的現場環(huán)境和國家、時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對象、內容、時間、地點等近的語外環(huán)境,狹義的交際環(huán)境指上下文。交際環(huán)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規(guī)定了言語的含義;規(guī)定了言語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口氣、詞語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語言表達效果。說話者如果不注意交際環(huán)境,話語就不會協調,難以達到交際效果。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或溝通成功。但愿望和現實是有距離的?!吨型馕幕町惻c經貿合作》一書的作者唐菊裳認為: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交流比語言的范圍更廣,它涉及到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而文化背景的范圍又是十分寬廣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條件下,有時即使同一種行為,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對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電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鬧肚發(fā)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爺爺不幸出事,而這時小丹尼的頭被嗑破,父親許大同送小丹尼斯去醫(yī)院急診。認真的美國大夫在給孩子做全面檢查的時候,發(fā)現了孩子后背刮痧時留下的紫痕,以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電話報了警。兒童福利院更是認定許大同有暴力傾向,在醫(yī)院當場禁止大同夫婦接近兒子,并試圖以法律手段剝奪其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又比如,在電視劇《迷失洛杉磯》中,孫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孫子”,小孩玩的皮球滾到了一片草地上,孫子旺就跑過去撿球。誰知競跑到了鄰居家的草地上。鄰居卻認為他不經允許進入到自家草地,嚴重侵犯了自己隱私權,感到非常憤怒差一點起訴孫子旺,后來經過調節(jié)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孫子旺卻感到委屈不理解,認為自己就是為了撿一個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這兩次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事件說明:交際是一個雙向過程,交際雙方必須結合交際環(huán)境,才能對對方的行為或語言作出適當的評價和反應。
二、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語言是社會交際的一種工具,交際環(huán)境(社會文化知識)是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際有依賴于它所處的交際環(huán)境。這里所說的交際環(huán)境包括寬泛的交際環(huán)境和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寬泛的交際環(huán)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處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指的是交際情景、角色關系、人際關系等因素。這些環(huán)境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質量,為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故障,交際雙方必須具備上述社會知識;反過來,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人們對于交際環(huán)境認識愈來愈深刻,人們對于交際環(huán)境的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也隨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策略也日益靈活。外語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文化,二是交際文化。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不僅學生是掌握知識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際文化,即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圖1來表示三者的關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交際環(huán)境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發(fā)現交際故障并能及時補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對交際環(huán)境的認識。交際是雙向的過程,只有具有交際對方的背景知識,才有可能達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外語教學應與交際環(huán)境(社會知識)相結合,把交際環(huán)境(社會知識)作為外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中應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外語界的共識。現階段高職高?!皦蛴谩痹瓌t和“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要求:外語教學要突出外語的實用性,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涉外交際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對方的語言就行。筆者以為這有失偏頗。由于交際雙方對文化環(huán)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識,或是由于雙方在這兩方面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交際雙方缺乏有效的交際環(huán)境,因而在交際時可能出現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跨文化交際必須依賴交際環(huán)境。 三、注重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查清造成語言表面形態(tài)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一)利用課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的導入
利用課堂,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一方面充分利用課本知識和練習,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英語國家文化、習俗知識的介紹。比如在講解雪萊的名詩OdetotheWestWind中,這時就要比較theWestWind(西風)和漢語中“東風”之意。這要從中國和西方國家所處地理環(huán)境說起:中國西面環(huán)山,東部臨海,從那吹來的和風叫東風,東風象征新的生機和希望,它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warm”和“hope”。而“西風(thewestwind)”往往給人以凄涼、憂傷的感覺;但英語國家(英國)西臨大西洋,東接歐洲大陸,所處地帶為海洋性氣候帶來自大西洋的“西風(thewestwind)”是溫和逸人的。所以這些國家對它的理解與中國人對“東風(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轍。這樣分析不僅使學生獲得了交際必須的語言基礎知識,并且逐步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交際活動,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日常的英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從而增加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如講到大學英語精讀(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紹完中國的春節(jié)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過這種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寬閱讀面,掌握閱讀方法
學生畢業(yè)后能夠到國外并生活在當地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要留在國內,他們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有關資料。學習者可以在平時有意拓寬閱讀面,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和報刊等。然而關鍵在于如何閱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jié),閱讀報刊只是了解國外一些新聞動態(tài),那就所得甚少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需要師生兩方面的努力:從教師方面來說,要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報刊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從學生方面來說,在閱讀原版外國材料時,應從作者所在國家人們的思維模式人手,有意識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注意收集有關材料。
(三)舉辦各種英語活動,創(chuàng)設“準交際環(huán)境”
如邀請外國朋友或外教舉辦英語講座,介紹國外風俗文化,特別是其中與中國不同的文化習俗;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小品比賽、圣誕晚會等活動;舉辦國外節(jié)日(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讓親身學生感受國外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
(四)培養(yǎng)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工作也逐漸涉人與外國交往的范圍。因此,外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語言基礎知識,也要涉及實際生活,如文秘、醫(yī)學等方面內容。教師要注重英語的實用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講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先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寫出報告,然后根據所學內容,設置具體社會交際場景。比如講解Myifrstjob時,為學生提供英語求職信的格式,并讓學生模擬寫出英語求職信,最后模擬求職場合,告訴學生在接受外國(特別是美國)老板的面試時,要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國人推崇的拐彎抹角式的提問方式,往往會使對方覺得你不夠誠實。
關鍵詞:全球化;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
目前,全球化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整個世界。始于經濟的全球化現象,也涉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兩種特殊現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成為多數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
一、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教育以多元文化主義為主要理論基礎,主張鼓勵學生多元學習,放棄偏見,學習來自各個不同族群、階層的知識與價值,主張以相互尊重與容忍的態(tài)度來面對因為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宗教、地區(qū)因素所造成的差異,主張在種族、階級、性別與地域等方面要去中心化。跨文化教育是指跨越本民族、跨越本國家,對其他民族、國家的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國、他民族,以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從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實踐看,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在目的、基礎、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點,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主要區(qū)別有:
1.立足點不同。多元文化立足于他民族學習本民族或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本民族或本國文化而學習他民族的文化。
2.具體目標不同。多元文化教育是為了使少數民族學生或移民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適應他民族的文化而更好地生存;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他國或他民族的文化以期望能更好地與之交流。
3.歷史背景不同??缥幕逃窃趪H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又有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為了培養(yǎng)更好地適應并能提高本國與他國合作的成效,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各類高級國際級人才的情況下而被高度關注;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尊重少數民族的教育權利和加強對移民的教育,以使其更好地適應移入國文化并能更好地為移入國服務。
二、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二者之間不是簡單的趨同和存異,全球化是在多樣化性的前提下,是各種文化緊密聯系,看到差異,為世界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新的動力。全球化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鑒提供了便利,使得不同文化前所未有地聯系起來,不是強勢文化吞食其他弱勢文化,也不是不同文化融合成為一種文化。全球化與多元化并不矛盾,而是形成一個整體的世界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獨特而又相互聯系的文化形式。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更有其發(fā)展的必要,它能使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又能進一步發(fā)展。
三、全球化與跨文化教育
1.全球化促進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缥幕F象和跨文化教育由來已久,但是在全球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經遠遠不同于其產生之初的意義,當今的跨文化教育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已經向縱深發(fā)展,成為世界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形勢下的經濟、科技的進步為跨文化教育的廣泛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全球化首先是從經濟開始的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為跨文化教育的廣泛深入開展提供了必須條件,突破了地理條件、物質因素的限制,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從未有過的方便。全球化進程中快速流動的人才均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在流動過程中又能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帶到他文化之中,吸收他文化,從而形成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動也是一種重要的跨文化教育。
2.跨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進程。跨文化教育為全球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人才儲備,全球化進程中需要大量具有進行交流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高級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都依賴于跨文化教育的廣泛開展??缥幕逃械奈幕⒖萍嫉慕涣魇侨蚧闹匾M成部分,跨文化教育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縮短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而有利于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四、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1.更新觀念,加強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人員的流動頻繁,每個國家或地區(qū)都生活著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使得國家的人口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樣態(tài)。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需要彼此尊重,才能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并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多元文化教育注重各個族群的文化教育以及弱勢群體的教育,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不明確的經營目標我國很多企業(yè)在全球經濟化的背景下都爭先恐后走向國外,在走向國外的接近9000多家的企業(yè)中雖然不乏又成功的企業(yè),但是卻只是占很少的比例,著主要是因為企業(yè)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貿然實現跨國經營,沒有深刻認識到走向國外的意義,認為只要企業(yè)面向了全球,勢必會有廣闊的前景,勢必會盈利。但是事實卻是很多企業(yè)因為不了解選擇國家和區(qū)域內消費者的需求差異,以及在選擇合作伙伴、經營策略上沒有進行論證分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引發(fā)了企業(yè)的經營出現重重困難。
(二)不合理的布局結構中國跨國企業(yè)中大部分會出現布局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出現,出現不合理布局結構主要體現在地區(qū)結構和產業(yè)結構兩個方面。從地區(qū)結構上來講,投資的區(qū)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國企業(yè)內部因爭客戶等原因發(fā)生互相壓價等現象,這不僅僅損害了企業(yè)自身的利益,還大大增加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而從產業(yè)結構上來講,中國大部分的跨國企業(yè)哈時候還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較初級產品產業(yè)的投資,導致跨國企業(yè)中高新技術產業(yè)嚴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術和復合型管理人才我國企業(yè)的出口產量很大,很多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也占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占領的市場份額也不少,但常常會因為產品缺少核心技術而讓產品性能受到壓制,只是價格低占領市場,進而導致產品利潤低下,不能為企業(yè)獲得最大利益。我國企業(yè)在一些高科技技術上還很缺乏優(yōu)勢,雖然我國企業(yè)的某些技術在該領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上,從總體上來說,和發(fā)達國家企業(yè)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國企業(yè)的很多技術還是從發(fā)達國家技術引進,然后再向發(fā)展中國家技術輸出,但是輸出還是一些手工藝技術等;同時,在我國企業(yè)中許多高新技術從無到有的時候,發(fā)達國家企業(yè)中卻已經是從好到精,始終不能跟上發(fā)達國家發(fā)展腳步。在經營管理中,常常缺乏相關的優(yōu)秀管理人才,導致一些專業(yè)人員因為外語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業(yè)經營,而有些則是懂得外語,卻沒有相關專業(yè)知識而影響企業(yè)經營的管理和發(fā)展。
二、我國企業(yè)跨國經營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國企業(yè)想要真正的實心跨國經營,就應該向考慮好企業(yè)要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僅僅是為了增加企業(yè)產品銷售量,是為了了解全世界消費者的需求,以此實現企業(yè)產品領導世界主流,還是為了能夠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提高企業(yè)生產水平,以此提高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只有明確了企業(yè)的經營目標之后,企業(yè)才能夠更好的針對目標提出企業(yè)跨國經營管理的相關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企業(yè)在進行跨國經營管理的時候,可以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發(fā)展的經驗,將人員當地化作為基礎,再將管理當地化作為管理核心,以生產當地化和行為當地化為兩翼,實現跨國企業(yè)的效益經營。2.企業(yè)要選擇合適的產業(yè)結構和投資地區(qū)。企業(yè)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對產業(yè)進行全方位的選擇,要詳實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論證調研,然后根據獲取的利益和風險回避的原則上,選擇適宜的經營國家和區(qū)域。在實際經營管理中,還要積極的學習國外企業(yè)的先進技術,將我國企業(yè)跨國經營管理的起點高,并且積極快速地進入到高附加值產業(yè)中去。我國企業(yè)在海外經營有一些相對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發(fā)展中國家、獨聯體和東歐國家中,因為我國經濟和前面列舉的三類國家的互補性比較強,在技術上我國企業(yè)也2014年第10期中旬刊(總第567期)時代Times是具有很多相對優(yōu)勢,尤其是某些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很適合在這些市場進行發(fā)展,擁有比較廣闊的企業(yè)發(fā)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國企業(yè)跨國投資的市場跨國經營方向是:確立亞太地區(qū)作為投資的重點區(qū)域;繼續(xù)保持對歐美這兩個市場投資;積極開拓東歐、拉美、非洲等發(fā)展中國家(地區(qū))市場。3.因為我國很多跨國企業(yè)都沒有屬于自己企業(yè)的核心技術,所以在跨國經濟管理中投入大量的產品技術研發(fā),打造出屬于企業(yè)自己的核心技術。因為在WTO協議中有意向重要內容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對于我國很多企業(yè)經營管理者來說,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和意識還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業(yè)經營管理者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學習逐步掌握這一銳利武器。這都是為了跨國企業(yè)能夠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進的技術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種重要因素,所以企業(yè)就要加大研發(fā)力度,開發(fā)出具有企業(yè)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只有這樣,企業(yè)才能在國外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穩(wěn)妥并快速的發(fā)展。4.還要加強企業(yè)內部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企業(yè)可以采取內部員工培訓和高薪聘請專家等多種路徑,培養(yǎng)出一批既能懂外語,又能懂得相關貿易、經濟和法律等專業(yè)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讓其在企業(yè)跨國經營管理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當地人才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資源,實施國外機構人員的當地化管理戰(zhàn)略,為企業(yè)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業(yè)經營管理水平。除了加強對人員的培訓,還要致力于開發(fā)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形成終身學習、永恒成長的能力提高機制。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