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4:02
序論:在您撰寫現當代文學思潮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流,文學是時代的產物,其發(fā)展受到政治以及社會的影響。雖然現階段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就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模式來看,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重構文學思潮史對我國的文學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意義,想要促使文學思潮史持續(xù)發(fā)展,相關者在構建的時候,必須尊重文學作品本身,在充分考慮時代特點的基礎上,科學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問題分析
1.敘述方式墨守成規(guī)。對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先宏觀整體(不涉及社會背景、歷史事件)的敘述方式是我國文學思潮史最常采取的敘述模式;再對比今夕寫作的環(huán)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學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學思潮史被圈定在這樣一個固定的框架中,很難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中國的文學思潮史敘述模式是人們經過長時間總結、歸納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敘述思路的模板,具備一定的先進性。然而正是這種“先進因素”的存在導致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敘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敘述基礎上,難以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繼而嚴重的限制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拓展與發(fā)展。
2.思考方式、思維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因為編寫文學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學史家,這些“大家”們熟知某些時段的文學作品、文學創(chuàng)造理論,正是這些思維主導了他們的編著思想,使他們認為文學主體與文學形式是構成文學創(chuàng)造思想的兩個因素,文學形式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于文學創(chuàng)造。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文學史家在編著文學思潮史的時候就會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盡管20世紀文學界就已經發(fā)現了這種問題,也就解決此問題掀起了“重寫文學史”的運動,然而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新的文學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學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個性卻被一筆帶過,嚴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二、分析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有效措施
1.從作品的風格地位出發(fā)討論。20世紀早期,學者們在研究文學思潮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將“作品作者”當成重點,研究圍繞著作者的背景、環(huán)境展開,詳細地羅列了這些內容之后才會延展至作品本身,開始分析作品的寫作風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這樣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寫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點、個性難以展現,文學思潮變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谝陨?,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關注點應被放在文學作品本身上,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研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影響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內部蘊藏的意義、精神,盡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內涵,而不是主觀的、過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闡釋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論述《阿Q正傳》時,應以小說的藝術成就為始論點,將討論的重點放在諷刺、議論以及古典與文言句式雜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聯系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再在最后的階段內指出小說的內涵及作者想要喚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分類文學思潮。傳統(tǒng)的文學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時間為論述的軸線,這種論述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條理清晰,脈絡清楚,方便人們快速的查找相對應的時間、歷史、事件。然而這種以時間為軸的論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弊端。因為太過于看重時間的先后順序,因而極易導致社會史與文學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終使后者變?yōu)樯鐣返摹皬褪觥?。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著作人應立足于宏觀角度,分類文學思潮,使得文學思潮能夠形成“塊狀結構”,繼而能夠專題化。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應從追求作品的美學價值以及感性價值出發(fā),利用作品內容展示歷史、時代的變遷、發(fā)展,并揭示人性的發(fā)展歷程,這樣才能構建出完整的、科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3.兼顧各種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需要兼顧文學發(fā)展歷程中的各種思潮,繼而形成互補的發(fā)展生態(tài)以及呼應的敘述張力。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論述具體的某個思潮的時候,要嚴格的遵循歷史的流動發(fā)展規(guī)律,按時間順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而不是以論述社會史為方法創(chuàng)作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4.打破文學研究中慣用的文學史概念。雖然慣用的文學史概念與文學史的論述模式一樣具備某些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在現階段已經展示出了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以全面了解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時代背景和作者環(huán)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打破原有的概念體系約束,進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國文化思潮史獨具特色的意義和價值。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構建離不開敢于打破現有文學史的勇氣、意識,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時代背景、尊重客觀環(huán)境的基礎上,以“異文體同”思潮的概念為借鑒依據,構建專題化的文化思潮總體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流行線索,也才能實現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嵐.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淺析[J].青年作家,2014
一、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存在的問題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在敘述模式上,一直是先進行理論,后進行創(chuàng)作,該思維模式就是指,文學史家對某個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研究,掌握該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在此情況下繼續(xù)文學史的闡述。另外,現當代文學史還有另一個思維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說的就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敘述的過程中,覺得文學創(chuàng)作工作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構成,即文學形式、思想主體。因此,在現如今,現代文學史的敘述工作,該思維模式一直對現代文學史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此,當文學史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存在固定的幾種思維,第一,社會背景與文學理論緊密相連,前者可決定后者;第二,文學理論、主張、創(chuàng)作在同一時間形成,第三,文學創(chuàng)造建立在文學理論的基層上,而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完全取決于文學史家的思想。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文學創(chuàng)作者,首先對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對其中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文學界在80年代得到人們的重視,并有重寫文學史的歷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好,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論后創(chuàng)作,先思想后形式這樣一個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該思維模式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學作品已經轉變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
二、重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認識到文學思潮史重構的必要性
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進行重構,首先要使人們對文學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認識度,掌握中國文學思潮史發(fā)展中存在的特點,并對認識到文學思潮史構建的必要性。在重構的過程中,分析古代文學思潮的發(fā)展歷程,并結合當代文學思潮的情況,進行重構,保證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順利開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建立在古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基礎之上,為現代文學重構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國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認識到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的意義,了解到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中具有長期性、整體性兩大特征,為此,在文學思發(fā)展中,要將文學思潮史質量放在第一位,對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給予大力支持,鼓勵當代人積極參與到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當中。
2.進行文學思潮分類工作
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每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都具有該時期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文學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fā),對文學思潮史進行研究,理清文學思潮的脈絡。但是,該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時間出發(fā)進行研究,會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將文學思潮史與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導致文學思潮史演變成為社會思潮史。在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工作中,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出現,在文學研究上要做改變,不再采納以時間為線索的研究方式,應對文學思潮做分類,根據文學思潮本身的特點進行劃分,該分類是文學思潮本身的一種類別區(qū)分。此分類方法,可將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優(yōu)化,將文學思潮按照專題分類,分類處理后,文學思潮內在邏輯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預防社會思潮混入到文學思潮史當中。
3.文學思潮史重構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需要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并兼顧著各種思潮,現代文學思潮分為三類,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種文學思潮在現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兼顧文學思潮,去除時間化,避免文學思潮受到時間的制約,但是,并不可完全將時間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學思潮的敘述當中,對時間意識做適當的調整,使用互見性的敘述方法?,F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需要兼顧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類思潮,并順應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保證其符合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意思就是在文學思潮重構過程中,要全面認識到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F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順應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還需要對現當代文學史重構工作的實際情況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順應思潮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提高文學思潮重構的質量。
一、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存在的問題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在敘述模式上,一直是先進行理論,后進行創(chuàng)作,該思維模式就是指,文學史家對某個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研究,掌握該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在此情況下繼續(xù)文學史的闡述。另外,現當代文學史還有另一個思維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說的就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敘述的過程中,覺得文學創(chuàng)作工作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構成,即文學形式、思想主體。因此,在現如今,現代文學史的敘述工作,該思維模式一直對現代文學史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此,當文學史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存在固定的幾種思維,第一,社會背景與文學理論緊密相連,前者可決定后者;第二,文學理論、主張、創(chuàng)作在同一時間形成,第三,文學創(chuàng)造建立在文學理論的基層上,而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完全取決于文學史家的思想。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文學創(chuàng)作者,首先對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對其中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文學界在80年代得到人們的重視,并有重寫文學史的歷史事件,即便如此,其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好,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論后創(chuàng)作,先思想后形式這樣一個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該思維模式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學作品已經轉變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
二、重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認識到文學思潮史重構的必要性
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進行重構,首先要使人們對文學思潮史其有一定的認識度,掌握中國文學思潮史發(fā)展中存在的特點,并對認識到文學思潮史構建的必要性。在重構的過程中,分析古代文學思潮的發(fā)展歷程,并結合當代文學思潮的情況,進行重構,保證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順利開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建立在古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基礎之上,為現代文學重構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國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認識到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的意義,了解到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中其有長期性、整體性兩大特征,為此,在文學思發(fā)展中,要將文學思潮史質量放在第一位,對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給子大力支持,鼓勵當代人積極參與到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當中。
2.進行文學思潮分類工作
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每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都其有該時期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文學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fā),對文學思潮史進行研究,理清文學思潮的脈絡。但是,該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時間出發(fā)進行研究,會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將文學思潮史與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導致文學思潮史演變成為社會思潮史。在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工作中,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出現,在文學研究上要做改變,不再采納以時間為線索的研究方式,應對文學思潮做分類,根據文學思潮本身的特點進行劃分,該分類是文學思潮本身的一種類別區(qū)分。此分類方法,可將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優(yōu)化,將文學思潮按照專題分類,分類處理后,文學思潮內在邏輯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預防社會思潮混人到文學思潮史當中。
3.文學思潮史重構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需要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并兼顧著各種思潮,現代文學思潮分為三類,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種文學思潮在現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中其有重大意義。兼顧文學思潮,去除時間化,避免文學思潮受到時間的制約,但是,并不可完全將時間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學思潮的敘述當中,對時間意識做適當的調整,使用互見性的敘述方法?,F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需要兼顧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類思潮,并順應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F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保證其符合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意思就是在文學思潮重構過程中,要全面認識到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F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順應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還需要對現當代文學史重構工作的實際情況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順應思潮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提高文學思潮重構的質量。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在敘述模式上,一直是先進行理論,后進行創(chuàng)作,該思維模式就是指,文學史家對某個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研究,掌握該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在此情況下繼續(xù)文學史的闡述。另外,現當代文學史還有另一個思維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說的就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敘述的過程中,覺得文學創(chuàng)作工作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構成,即文學形式、思想主體。因此,在現如今,現代文學史的敘述工作,該思維模式一直對現代文學史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此,當文學史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存在固定的幾種思維,第一,社會背景與文學理論緊密相連,前者可決定后者;第二,文學理論、主張、創(chuàng)作在同一時間形成,第三,文學創(chuàng)造建立在文學理論的基層上,而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完全取決于文學史家的思想。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文學創(chuàng)作者,首先對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對其中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文學界在80年代得到人們的重視,并有“重寫文學史”的歷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好,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論后創(chuàng)作,先思想后形式”這樣一個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該思維模式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學作品已經轉變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
二、重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認識到文學思潮史重構的必要性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進行重構,首先要使人們對文學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認識度,掌握中國文學思潮史發(fā)展中存在的特點,并對認識到文學思潮史構建的必要性。在重構的過程中,分析古代文學思潮的發(fā)展歷程,并結合當代文學思潮的情況,進行重構,保證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順利開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建立在古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基礎之上,為現代文學重構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國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認識到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的意義,了解到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中具有長期性、整體性兩大特征,為此,在文學思發(fā)展中,要將文學思潮史質量放在第一位,對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給予大力支持,鼓勵當代人積極參與到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當中。
2.進行文學思潮分類工作文學思潮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每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都具有該時期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文學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fā),對文學思潮史進行研究,理清文學思潮的脈絡。但是,該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時間出發(fā)進行研究,會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將文學思潮史與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導致文學思潮史演變成為社會思潮史。在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工作中,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出現,在文學研究上要做改變,不再采納以時間為線索的研究方式,應對文學思潮做分類,根據文學思潮本身的特點進行劃分,該分類是文學思潮本身的一種類別區(qū)分。此分類方法,可將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優(yōu)化,將文學思潮按照專題分類,分類處理后,文學思潮內在邏輯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預防社會思潮混入到文學思潮史當中。
3.文學思潮史重構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需要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并兼顧著各種思潮,現代文學思潮分為三類,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種文學思潮在現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兼顧文學思潮,去除時間化,避免文學思潮受到時間的制約,但是,并不可完全將時間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學思潮的敘述當中,對時間意識做適當的調整,使用互見性的敘述方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需要兼顧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類思潮,并順應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F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保證其符合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意思就是在文學思潮重構過程中,要全面認識到文學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保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順應思潮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還需要對現當代文學史重構工作的實際情況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順應思潮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提高文學思潮重構的質量。
三、結束語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必修課程。實際上,作為一門課程它的對象是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和高職生,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對象是相關專業(yè)的研究人員,它歷經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因而呈現出較為復雜的格局,是相當重要的文學資源。在教學目的上,要求學生比較系統(tǒng)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程,包括主要文學社團、文學思潮與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并就重要的文學現象做出重點闡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學史觀,提高學生獨立分析文學現象與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堅定價值立場和話語立場。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當注重其經典性,這對學生寫作實踐可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資源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一種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為新文學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是“五四”前后大量文學社團的成立,可以用雨后春筍來形容。“這些文學社團從來就不以歷史的弄潮者的姿態(tài)出現,不浮現在時代的潮頭充任推波助瀾的先鋒角色,而是在時代浪潮的推涌下自覺地做一個追隨者,一種創(chuàng)造精神的響應者,一種開拓意識的實踐者和幫襯者。” [1]也就是說,這些文學社團自覺承擔起人性覺醒和精神獨立的責任,為新文學的現代性訴求打下了堅實基礎,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許多作家紛紛加入文學社團,無形中擴大了新文學的力量。二是文學思潮和流派不斷興起和更迭。“五四”時期大量的西方文學思潮和流派相繼涌入中國,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代主義、象征意義等主潮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真正具備了反封建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本土式的思潮與流派風起云涌,大大推進了新文學的進步與發(fā)展。例如上海的新感覺派為讀者帶來了具有極大沖擊力的文體實驗與革命,與80年代的先鋒小說相比也毫不遜色,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黑嬰和禾金等作家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文學資源。三是經典名家名著大批涌現,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成就其經典性的最為突出的表現。“魯郭茅,巴老曹”是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最經典最著名的概述,然而實際上除了他們,還有不計其數的作家共同為新文學做出了添磚加瓦的貢獻,沈從文、林語堂、梁實秋、郁達夫、丁玲、路翎、張愛玲本文由收集整理、趙樹理、周立波等名家的地位有目共睹,《阿q正傳》、《駱駝祥子》、《金鎖記》、《邊城》、《小二黑結婚》、《暴風驟雨》等大量的經典作品也是他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文化財產。由此可見,中國現當代文學本身就是巨大的資源,它給了后人無數的影響,讀者從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受與愉悅。
二、文學資源的經典性
著名學者朱棟霖和張福貴主編了一套教材,名字叫《中國現代文學經典1917-2000》,里面收錄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著作,那么這些作品為什么叫經典呢?黃曼君認為新文學經典地位與新系統(tǒng)確立一個表現是:“新文學經典及其闡釋的出現感召和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則進一步豐富了新經典、新系統(tǒng),并從一個新的層面取代了舊經典、舊系統(tǒng)的地位。” [2]換句話說,所謂的經典作品應當是對后來者產生影響和借鑒的,并通過時間的洗刷淘汰了舊經典,這里有一個置換的問題,即是新文學代替了舊文學,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確,這不是簡單的置換,而是一個系統(tǒng)轉入了另一個系統(tǒng),我們一般認同這標志的誕生是現代性的展開,新的世界體系打開了大門,給人以新的視野和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就是屬于這種性質,從誕生與發(fā)展來看,它永遠屹立于時代潮流,將人們帶入一個全新的開放的世界。
中國現當代文學資源的經典性表現在它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所體現出來的典范性和權威性,它一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最完美的文學作品,代表了時代的良心和正義,另一方面,經典性還表現為經過時間的沖刷,它依舊作為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作品,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色。我們閱讀《阿q正傳》,仍然能夠照見今日國民身上無時無刻不投射出來的投機取巧和狡猾自私,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上形成了某種對應,國民劣根性用阿q精神來概括,既形象又生動,這就是經典的偉大力量。我們讀《邊城》的心情也很復雜,但最終都會為那份久違的溫暖所感動,而這又與80年代的作品一脈相承,例如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人類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的信仰歸根到底是相通的。這一點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的最好見證。
三、學生寫作實踐的經典意識
中國現當代文學資源不管是作為學科背景,還是文化財富都無疑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不僅如此,它對于建構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還記得,冰心筆下的《超人》何彬原來“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從來不相信這個世界有著美好的東西,直至有一天生病了,小朋友祿兒的一束花和一封信箋化解了他全部的愁結,終于放下身段愿意相信“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當然,文學作品并一定要求統(tǒng)統(tǒng)這樣寫,張愛玲的“蒼涼”筆法無疑也是優(yōu)良的資源,但因為寫作的理念,尤其是對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從而保證了作品的文學性與審美性。
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激流變幻的年代,社會給了他們太多太多的選擇,無數的誘惑在揮手,人心也容易變得浮躁起來。在閱讀上,不求甚解,一目十行,讀小說看壓縮版,讀哲學著作看研究版,許多人都不愿意看原著了。這樣一種心態(tài)使得讀書的功利性相當突出,無形之中消解了閱讀的經典性與權威性。正是因為讀書的浮躁與虛脫,當代大學生的寫作能力變得越來越下降,這種下降不是指寫作能力不行,而是指寫作缺少經典意識,在表現形式上,裝腔作勢,自以為是;在語言表達上,空話連篇,不知所云;在敘述內容上,空洞無物,無的放矢。當然,網絡等現代化媒體的確給傳統(tǒng)寫作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可是不得不承認,人才是決定一切的終極力量,惡果說到底是人造成的。
1.學生缺少學習的興趣以及文學感悟能力差中文專業(yè)的大部分學生并非對自身的專業(yè)感興趣,他們?yōu)榱司蜆I(yè)也不想學習中文。以及受到應試教學的制約,中學時期很少接觸到文學作品。在大學時期,學生不僅僅要忙于考試、作業(yè)、聽課,還要進行各種級別的考試,這樣,學生的精力不濟分散,缺少專業(yè)觀念,從而降低了自身的學習興趣。尤為關鍵的是,在網絡信息技術等的影響下,“快餐文化”充斥著學生的閱讀空間,學生就缺少閱讀原著的時間。鑒于此,學生缺少足夠的文學想象與感受能力,他們對文本的反應常常是缺少感覺、默然、麻木,不可以爭辯和討論,不可以實現思維火花的碰撞。如此,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從而喪失了把握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探究現當代文學的興趣。
2.體制化的學術研究導致了文學教育的死板化目前高校的分配制度以及學術制度導致文學研究只是享受待遇津貼與獲得職稱的一種方式,它并非屬于人們心靈與精神的一種要求。一是它跟人的感性體驗相背離,二是它跟人民的生活實際相遠離,僅僅成為了一種知識性的操練。如此的學術制度導致大學講解現當代文學的教師喪失了感知文學的能力,像是目前的文學教學愿意在一些西方和本土理論的影響之下,構建一系列的知識理論視野,然而,文學本來所具備的生存世界、生命理想、審美觀念、原創(chuàng)力、道德感、個性、經驗,指揮等等卻越來越消失于建構的知識體系中??梢哉f,空洞的文學性話語充斥在高校的教學課堂中,如此的文學教學不可以將文學固有的美感與特點顯現出來,也難以實現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
二、建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的方式
1.優(yōu)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觀念作為高校的教師來講,不僅僅應當具備較強科研能力,還應當在教學上受到學生的青睞,不然就不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師常常錯誤地認為科研跟教學是互相矛盾的,實際上,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和互相推動的,倘若教師能夠處理得當,那么就有利于教育和科研的良好發(fā)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以學生作為核心,而應弱化教學的講解功能,盡量地讓教師從演講者轉變成為引導者和組織者。實施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教學方法上,能夠對一系列的教學方法進行綜合,像是寫作練習、多文本比較閱讀、實訓實踐、話題探討、分組探究、課堂講解等等,有效地統(tǒng)一個體學習、小組學習、集體學習,實現實踐學習、討論學習、參與學習、協作學習、自主學習、同步學習的完善與補償,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
2.凸顯分析作家的文學作品,精減“史”的線索在減少教學課時的影響之下,倘若不減少講解的知識,那么僅僅是太過膚淺。為此,對講解的知識精減至關重要。而如何精減呢?這就需要使通常作家文學作品的講解,以及文學論爭、文學思潮、文學史知識等的講解減少,凸顯關鍵性的文學作品、文學論爭、文學思潮、文學現象,如此教授不僅僅能夠使課時減少,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在獲取感性認知的過程中清楚地把握當代文學的流變歷程以及整體風貌。、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改革 方法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文專業(yè)必修的課程,它不僅僅梳理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闡述了各階段的文學思潮及文學社團,還對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整個文學專業(yè)的教學過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國現當代文學其實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發(fā)展變化,很多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他們在中國的變革中也是重要的領軍人物,其作品也能反映出當時中國的風貌,甚至他們本身的經歷也成為了一件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其實是由一批批活生生、有生命的作家文人組成的。周作人在《人的文學》里提出“獸性與神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眠@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紀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笨梢钥闯觯F當代文學的核心問題是回答并解釋人是什么,文學即是人學。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也應該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全面的人,從而才能更好的理解現當代文學的內涵價值,但這種理解,不是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而要從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
自從2016年國家在經濟領域提出供給側性結構改革,供給側這一新興的思維理念也逐漸波及到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包括高等教育。袁貴仁部長也表示,中國高校的轉型發(fā)展實際上就是要進行供給側性結構改革。從宏觀方面說,我國高等教育需要供給側改革,提升教育的供給質量,結合社會需要,滿足人民對教育的需求。從微觀方面說,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也需要進行供給側性結構調整,因為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困境
過去,該門課程的全稱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而現在已經改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雖然只有一個“史”字的差別,但也可以看出課程內容重點的轉變,由注重文學史的宏觀梳理,變?yōu)楦幼鹬刈骷?、特別是作品,因此教學應該由單獨的史論講授式向文本閱讀的體驗式轉變。但是現實并不樂觀。
首先,教學觀念陳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仍然停留在對文學史的史論講解上,注重社團概念、思潮流派的講解,注重對作者代表作品目錄的識記,并且在課程考試上,也更加凸顯對史論識記的考察,就算涉及到作家作品,也大多流于對作品內容的敘述和中心思想的概括的表層層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停留在對歷史事件的重復敘述上,與當下的社會形勢結合不緊密。
其次,不注重ψ髕肺謀鏡納釗敕治觥V泄現當代文學里面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但是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停留在對作品內容的平白概括,對文本的闡釋也有同質化傾向,無法突出作品本身的獨特價值,而對作品的分析更多的不是考察作品對社會變革的積極意義,就是考察作品如何反應了主流思想,對作品的分析有反客為主、主題先行的價值取向,而這樣的分析傷害了作品本身,局限了文本的價值多重意義闡釋的可能性。不利于對學生全面的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F在的教學對象幾乎都是95后大學生,95后生長在網絡時代,每天被新媒體新技術懷抱著,也享有網絡時代提供的便利。因此,針對這樣的教學客體,應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改革教學方法。但中國現當代文學又是一門比較傳統(tǒng)的學科,如何將傳統(tǒng)與新媒體結合,探索新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途徑和形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的方法和出路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不僅僅要通過文學歷史的梳理讓學生建立良好的文學專業(yè)的學科知識體系,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調整教學的輸出質量,提高教學內容與當下實際的融合性,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供給側性改革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出路。
首先,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具體作品入手,注重對文本本身的分析研究,采用文本細讀法和循環(huán)闡釋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的文學審美素養(yǎng)。文本細讀是西方文化批評的一個重要方法,它指的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象征、修辭、音韻、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解讀,從而挖掘出在文本內部所產生的意義。” 文本細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回歸文學本位,尊重文本,嘗試脫離文化、社會、歷史、經濟等外部研究,注重對文本內部結構的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加接近作者的閱讀方法,增加了現當代文學學習的縱深度。循環(huán)闡釋法是由錢鐘書先生提出,“就特定的文本主題 ,首先是打破古今界限、學科界限、文化界限甚至是系統(tǒng)理論與零星見解之間的界限,發(fā)現與之相通相似的言論,從而獲得一個超越各種界限的更大語境;然后在此新語境 中,兩種相通而又有差別的言論交互地‘回過頭來另眼相看’;最終的結果是對不同領域的兩種言論都‘增進了理解’” 用循環(huán)闡釋的方法作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則會極大拓寬教學的寬度,增加文本在當下的現實意義,為文本跟隨時代進程的再解讀提供的可行的空間和方法。這兩種方法都有助于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質量,滿足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的需求。
其次,努力把新媒體新技術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的時間較少,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繁重,要求老師在短期內把學科知識體系全部梳理清楚,還要讓學生理解全過程,這并不容易。學生都會被新媒體包圍,新媒體也可以將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整合,因此作為教師,可以開創(chuàng)自媒體平臺,通過網絡廣播,朗誦現當代詩歌,讓詩歌不在是抽象文字,讓詩歌通過新媒體平臺變成有聲讀物,幫助學生提升對詩歌的感悟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創(chuàng)微信公共號,針對上課內容,提供文化批評、文學作家生平軼事等信息,幫助學生構建立體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習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實效性。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供給側性結構改革,是基于尊重作品、尊重學生、尊重中國當下實際的前提下進行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改革,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僅對老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出路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
參考文獻
[1]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李清良.錢鐘書“闡釋循環(huán)”論辨析,文學評論 2007年第2期.
[1]李清良.錢鐘書“闡釋循環(huán)”論辨析[J].文學評論,2007,2.
[2]賀仲明.文本閱讀能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J].江海學刊, 2006, 3.
[3]沈遠川.應用型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群建設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