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45:38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影視文學的基本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幼兒文學;課程思政
在幼兒文學課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思政融課,可增強育人功能,與思政課程“形成協(xié)同效應,符合新時期課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并且進一步明確和優(yōu)化了幼兒文學的教學目標?!保?]
一、“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程思政的意義
1.“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nèi)容變得更加有廣度如,繪本《小藍和小黃》,講述的是小藍和小黃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小藍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黃,于是小藍和小黃驚喜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結(jié)果融合在一起變成了“綠”?!熬G”回到小藍家,小藍的爸媽認不出來是小藍了。去了小黃家亦是如此?!熬G”很傷心,哭呀哭,最后全變成了藍色眼淚和黃色眼淚,藍眼淚集攏到一起變成小藍,黃眼淚集攏到一起變成小黃。于是小藍和小黃先回到小藍家,小藍爸媽高興地擁抱小藍,又擁抱小黃,結(jié)果變成綠色,直到此時,爸媽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繪本的主題內(nèi)涵是什么,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學生理解“包容與接納”“距離產(chǎn)生美”等主題內(nèi)涵?!坝腥菽舜蟆笔切∷{和小黃彼此接納后的新高度。此繪本又可以解讀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產(chǎn)生美。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和而不同”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從繪本中挖掘這樣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就拓寬了繪本內(nèi)涵的廣度。如,作品《一只小鳥》的審美教育,目標設為能激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把立德樹人的核心教育觀貫穿教學始終,把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體現(xiàn)“兒童本位”“以人為本”的精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讓教和學都有更深廣的內(nèi)涵。
2.“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nèi)容變得更加有溫度2017年課程思政引起學術界關注,各大高校逐漸展開思政課程的教育,挖掘各種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謂文史哲不分家,文學課能體現(xiàn)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兒作品望安的《小太陽》,內(nèi)容講述的是孩子陪剛剛病愈的姥姥曬太陽,姥姥認為孩子剝桔子、陪老人曬太陽這一行為是體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陽,這就體現(xiàn)出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盎ヂ?lián)網(wǎng)+”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網(wǎng)絡上,減少了彼此面對面的互動,這使得人際關系產(chǎn)生了距離感。在幼兒文學審美教育中,強化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傳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使教育內(nèi)容變得更有溫度,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夠強化師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nèi)容變得更加有力度課程思政能為教師和學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師在教學時更具有針對性,學生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科課程標準承載著教育的理念與理想、凸顯了職業(yè)教育的特色、規(guī)范著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與規(guī)格。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幼兒文學課程應先確立教學理念,在課程標準中滲入總的思政目標,再具體細化到每一個章節(jié)。例如:在學習幼兒散文鑒賞一章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幼兒散文作品誦讀與賞析,學習如何引導幼兒感受散文之美。再通過實際的幼兒散文閱讀設計案例,掌握散文的閱讀設計步驟,從而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職業(yè)所需的教學能力。同時,能適時地在文學美育過程中融入有針對性的倫理道德觀和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審美教育過程中,聲情并茂地朗讀能激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學習誦讀幼兒散文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了解誦讀幼兒散文應該做的準備,掌握誦讀的技巧,爭取做到誦讀時能情景再現(xiàn)。以文學作品《金色的小船》為例,師生共同討論,掌握朗讀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把立德樹人貫穿整個教育的始終,把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體現(xiàn)“兒童本位”“以人為本”的精神。
二、“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幼兒文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和路徑
1.在幼兒文學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中體現(xiàn)思政教育
幼兒文學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基礎課,既是一門文學課,又是一門專業(yè)課,具有融合幼兒與文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是提升幼兒教師職業(yè)修養(yǎng)和能力的重要課程。幼兒文學課程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幼兒文學的基本特征等理論,掌握幼兒文學各文體的特點,拓展閱讀視野,增加作品積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根據(jù)專業(yè)要求,提高學生鑒賞、分析評價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文學作品閱讀推廣、指導的能力,強化多學科交叉學習,提升實踐綜合技能,為學生將來從事幼兒園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綜合素質(zhì)和思政目標是通過文學閱讀,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自覺形成并強化對文學和幼兒的熱愛,提升兒童文學素養(yǎng),使其具有致力踐行于幼兒早期閱讀的美好理想。將自主創(chuàng)新、小組合作探究、自強自立、樹己樹人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發(fā)揮幼兒文學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jié)合,有助于學生實現(xiàn)自我認同。
2.從教學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兒園文學教學活動中,選擇的兒童文學作品直接決定了幼兒閱讀的走向。在選擇兒童文學作品時,要結(ji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fā)展特點、知識經(jīng)驗水平和審美能力,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立德樹人的目標引導下,要充分考慮作品的德育價值,選擇具有豐富內(nèi)涵、充滿教育智慧的文學載體,進而探尋作品內(nèi)容中與課程思政的映射點,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梳理教學的思政目標,向幼兒傳遞具有正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幼兒形成高尚的品德素養(yǎng)。在學習幼兒散文的誦讀方法和閱讀方法時,可借助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一些示范視頻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和模仿,從而掌握正確的幼兒散文誦讀方法,并將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詮釋在誦讀過程中。如,教師在講授鄭春華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時,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先判斷散文的類型屬于抒情散文,再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行分析,讀到將爸爸比作一座樓、一艘船,“我能裝進他的口袋”時,是能體味文中傳遞的父子親情,從而正確把握幼兒心中對爸爸的自豪感。教師在授課時,適時傳遞親情的重要性、親子溝通和親子教育的有效性,不僅能夠教育幼兒尊重父母親,還能夠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薪火相傳。
3.做好幼兒文學課程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融課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主題的兒童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幼兒戲劇與影視文學項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時代的進步改變著文學的內(nèi)容與樣式。中國的戲劇文化歷史悠久,創(chuàng)新和改變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與動力,作為幼兒師范學生要理解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對幼兒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選擇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要以積極明快、充滿愛心為原則。如,創(chuàng)造性戲劇源于歐美,要引入中國就應適當做出調(diào)整和改變,以適應中國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求。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優(yōu)勢,搜集經(jīng)典優(yōu)秀幼兒戲劇和影視表演視頻,如,《小熊請客》《小紅帽》《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并將其上傳至教學網(wǎng)絡平臺供學生觀看,為學生初步感知這些文學樣式及其表現(xiàn)形式提供具體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在了解的同時產(chǎn)生興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劇本進行文學樣式的分析,再利用測試題鞏固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將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創(chuàng)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劇本改編后上傳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并通過自身的理解,將劇本生動地演繹出來,錄制后再上傳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課后通過票選活動,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作品,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即使疫情期間仍然能夠通過網(wǎng)絡進行創(chuàng)作、合作和交流。如,學生在線上合作戲劇作品《小熊請客》,小組成員一人扮演一個角色,通過拍攝工具所帶有的趣味AR功能,將學生扮演的角色變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環(huán)節(jié)。雖然角色所在場所不同,但通過后期制作,也能讓戲劇故事?lián)碛挟嬅娓泻臀枧_感,再加上學生繪聲繪色的表演,小狐貍、小公雞、小熊等形象便躍然畫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導致創(chuàng)新形式不夠豐富。
4.構(gòu)建多元教學評價平臺,強化師生思政價值觀
童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不僅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歡樂,契合了幼兒的精神世界,也為幼兒的審美提供了生動有趣的對象,給予他們多方面的營養(yǎng)。
一、利用童話的蘊涵,使幼兒產(chǎn)生審美愉悅
童話具有妙趣橫生的童話形象、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意境、淺顯易懂的語言、獨特的文學構(gòu)思方式等,從美學角度來審視童話,童話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底蘊。我們嘗試利用美的童話意境,激發(fā)幼兒產(chǎn)生審美愉悅,許多道理可以很輕松地在通話欣賞中傾入幼兒的心扉。如跟幼兒講“不要以外表取人”的道理時,就可以選擇《動物王國的故事》:外表漂亮的金龜子、蝶類和各種蛾類,雖然它們“鮮艷奪目”,但因為它們嚙食農(nóng)作物,與人類為敵,往往不被認為是美的;而外表并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卻因為能夠消滅害蟲,有益于人類,人們都時時不忘它們,它們的本質(zhì)是美的。
童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等都很獨特,多讓幼兒接觸和學習童話故事,能夠為幼兒欣賞美、表現(xiàn)美的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格林童話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造了許多普通人的故事,特別是兒童故事,開辟了民間童話許多新的表現(xiàn)領域。在表現(xiàn)形式上,差不多囊括了民間童話所有的類型,如魔物寶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紅帽”型等。利用這些童話蘊涵的魅力,發(fā)揮這種文學美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功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建構(gòu)童話環(huán)境與氛圍,使幼兒產(chǎn)生審美意識
美的感受是人們對美的一種認識和反映,是通過人的感覺、知覺、聯(lián)想、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對美的理解能力,感受美是理解美的前提。
在一些教學或游戲活動中,投幼兒所好,選擇幼兒平時喜歡的童話故事的形象、場景,為幼兒先創(chuàng)設好環(huán)境。如在課外自由自選活動中,我首先是為幼兒合理地劃分好場地,利用走廊與平臺,劃分好區(qū)域把幼兒分散開,“白雪公主”、“藍精靈”、“櫻桃小丸子”、“葫蘆娃”等區(qū)域有明顯標志,幼兒對各個區(qū)域都有很濃的興趣,玩起來也很逼真、很容易遵守規(guī)則。同時這樣由于游戲人員的分散,活動時就顯得非常安靜,此時幼兒會感受到一種幽靜、整齊的童話境界的美。其次,在場地劃分好后,我提供給幼兒一些色彩鮮艷的玩具供幼兒選擇,如彩色拼圖、玩具汽車、童話故事插畫書等,孩子們看著色彩鮮艷的玩具、精彩有趣的圖畫書往往會愛不釋手,特別是對一些圖書中的優(yōu)美畫面他們會很喜歡,此時他們會感受到一種色彩鮮艷的美。美工室里師生一起創(chuàng)作,用吹塑紙做出童話里出現(xiàn)的小動物,用彩紙折出各種手工,如桌椅、窗簾等,用彩泥捏出各種童話故事里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把這些作品有機組合,布置成一個童話故事的場景,給孩子以熏陶。
三、挖掘童話的語言美,使幼兒獲得審美體驗
陶冶孩子心靈美,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思想情操的培養(yǎng),堅持從上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開始。美的語言標志著家庭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優(yōu)秀的童話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于一體,給兒童以巨大的美的享受。童話中的人物、童話中的故事、童話中的環(huán)境,被幻想籠罩著的一切都是美的。而童話的美,最集中表現(xiàn)在有色彩有節(jié)奏的意境美。冰波的《大海,夢著一個童話》開頭意境的創(chuàng)造很有代表性?!爱攬A圓的月亮,微笑地望著大海的時候,大海感到了它的溫柔。當清涼的海風,緩緩地、輕輕地唱起一支古老的搖籃曲的時候,大海感到了微微的倦意。它輕輕地和著海風的節(jié)奏搖蕩起來,把雪白的浪花推上金黃的沙灘。大海又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說:呵,我真想睡了,看那星星都在眨著眼睛哩。大海睡著了。月亮披上了白云的薄紗,海風還在唱著輕柔的歌。大海安靜地睡熟了?!边@是讓人心曠神怡、讓人心靈純凈的美的意境。美的陶冶會使人變得純真而高尚。
四、塑造童話形象和事件,陶冶幼兒美的情感
隨著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動漫影視制作技術也日趨高超,將傳統(tǒng)的童話主題進行了很大的變革。如今孩子們更多的是“看”童話,通過電影、電視和光盤。連續(xù)劇形式的動畫和漫畫故事正在快速取代傳統(tǒng)童話,形成勢不可擋的“動漫潮流”,其主題也跟它們的外表一樣豐富多彩。
【key word】Skopos Theory; Children’s literatur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摘要】本文從德國功能論的譯文目的論出發(fā),針對兒童文學的基本特征,對《愛麗斯奇境歷險記》的譯本進行分析、比對,探討在翻譯過程中為實現(xiàn)譯文的目的,譯者所要采取的翻譯策略。充分體現(xiàn)了目的論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目的論 兒童文學 《愛麗斯奇境歷險記》
The out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vers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materials to rich spiritual life to children in our country,but also inspire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creation of our country.From the latter Qing dynasty,there are the foreign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 to be introduced one after another to the general Chinese readers.In numerous versions,such as“Little Prince”,“Alice Wonder world Adventures”and “Harry potter” were classical textbook which can satisfied with Children’s demand,but many cannot satisfied with Children’s demands.It is related to studies which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annot obtain now enough attention,Up to now there are still not complete expert guidance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system,only several excell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versions are also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the wise experience of translators,it is not a systematic.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is article tries to seek for one translation theory to be used to guide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English-Chinese as the example,and prove the Appliance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The Skopos theory i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 proposed by German Functionalist School.This theory is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It is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equivalent translation,but thinks that the translator may do suitably change to meet reader s ' needs.The teleology requests translators before beginning to translate grasp clearly about the translated edition goals,then this goal must run through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based on this goal completely,while the translation goal primarily is decided by readers.Regarding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besides the small part ofreaders,children is mainly readers.Owing to Children’s limited experience,the language standard and acceptance ability are in the low level.A important principle in Skopos theory,“intratextual coherence” requests version at least must be understood by the target readers.Therefore,a qualified translator first basically must guarantee that the version can be accepted by the children.
1.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Skopos is the Greek word for ‘a(chǎn)im’ or ‘purpose’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1970s by Hans.J.Vermeer as a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and of the action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only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but also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In the frame work of this theory,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is the address,who is the intended readers of the target text with their world language.Vermeer regards it a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that is partly or wholly turned into an “offer of information”for the target audience.There are three main rules which are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2.Appliance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Skopos theory has three principles,namely Skopos rule and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The Skopos rule have been introduced.What the continuous principle refers to is language intratextual coherence,namely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cceptable in a sense that it is coherent with the receivers’ situation,being part of the receivers’ situation.Fidelity rule refers to intratextual coherence,namely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s faithful as possible to the original,but this kind of faithful degree and form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text jointly decided by the translation goal and translator.This article takes two translated editions of th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 example.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three rules as the foundation,and study the translated edition whether has realized the translation goal or not,and transmit the culture function in the version.
After definiting the purpose of version,what translation methods should the translator adopt and how to deal with some issues,this must be explained through using th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
(1)Coherence rule
Coherence rule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being probable to tally translate the language and the expression,let the receiver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Regarding the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what the translator first considered is the translation receiver.Translation receiver for age about 10-year-old Chinese child,then the translat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s reader.Children's thought gives priority to the thinking in images,its abstract logical thinking still had the big concrete iconicity.When this characteristic requests the translator to be at translation,the attention language's image,concrete and vivid.Not only children's literature's language body has the high request to language anglicizing,the request language must be full of the significance,moreover must be straightforward,English.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quests the translato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s language body,translates to suit the Chinese children to appreciate the taste the work.They are necessary to create a special fantastic,humorous and delightful atmosphere.The description of fairy tale multipurpose folds the word and interjective and has the color words and expressions .Moreover the word usage is simple,tries best to avoi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is abstrusely difficult to speak.
e.g.…;and I’m sure I can’t be Mabel,for I know all sorts of things,and she,oh,she knows such a very little!
a:……我也敢保證,我不可能是梅布爾,因為我懂得許多東西,可她卻是一問三不知!
b:……我肯定不是瑪貝爾,因為我知道各種各樣的事情,而她,哼!她什么也不知道。
In the original text has used an interjection “oh”,contrasted two kinds of translations,the first translation has abbreviated this interjection,but the second translation uses an interjection that has corresponded in Chinese,the latter has achieved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original text,realizing the function that the version want to transmit.This interjection expressed vividly that Alice is not convinced and not believe Mabel’s the innermost feelings,and has vividly transmitted Alice’s self-confident to the reader.The persona appears lifelike through this interjection.But method of the second translation actually appears somewhat light,and has not realized the translation goal very well.
(2)Fidelity rule
A version should be as faithful as possible to the original.But in the Skopos theory,faithful rule belongs to the goal principle,namely the faithful degree is decided by the version goal.If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demand to change the text’s function,the translation is impossible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In brief,the language must service for the translation goal,otherwise,this kind of translation is meaningless.
Eg:“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 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越來越離奇了?”愛麗絲嚷道(她驚異之下竟然忘了正規(guī)的英語語法)?!霸絹碓诫x奇”的原文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英語習慣:形容詞和副詞如超過三個音節(jié)。比較級不在字尾加er后綴,而在字前加more。
b.“越變越稀怪了,越變越奇罕了!”(因為愛麗斯自己詫異到那么個樣子,連話都說不好了)
In translated edition a,although the translator explained the correct view about “curiouser and curiouser” in annotation,but actually lost the mood“strange”in the original text,moreover the readers is har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in the parenthesis with the connection of front content .Furthermore,the annotation not only diverted the children's reader's attention,causes its reading to lose the continuity,but also has no any help to the understand the content to the readers :it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due to the readers' knowledge to English is limited,even does not understand completely,then such explanation possibly does not have the significance even to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paratively speaking,the second translation made one quite satisfied in processing of here:He combines two words “strange” and “rarity ” and confuses them,and transmits that Alice cannot reach an agreement in great surprise with the one kind of dislocation expression of Chinese under the words .Like this both maintained the continuity of translation,and simultaneously let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interest of original text.
3.Conclusion
To sum up,the successful usage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contributes to the succes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What's more,the purpose of the target text expresses exactly what the author wants to express to original readers.Du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kopos theory and the skillful translation on the rhetorical devices,the Chinese version is a good one.
References:
[1]王淼.“目的論”指導下的兒童文學翻譯.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2]張魯艷.兒童文學翻譯簡述.平項山工學院.
[3]王小曼,趙慧君.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廣東培正學院英語教育中心.
[4]E13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e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
關鍵詞:電影藝術;電影敘事;情節(jié);文本語言;文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
Literature Impression of Film Works: Plot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Film Texts
LIANG Yu-qiao
一、關于傳統(tǒng)文本與電影文本
文本,在紙質(zhì)時代是指“以文字符號為媒介,以紙質(zhì)為載體承載作者‘表情達意’之信息”。在現(xiàn)代社會,這個視聽影像元素相互交融的多媒體共存的時代,文本的意義已不再是局限在文字的領域,而是向多媒體文本形態(tài)逐漸演變、發(fā)展。因而,可以說,影視文本即是由文學文本的范疇延展開來的。因而在多元化影像充斥眼球的今天,我們不應將目光停留在表面的幻化萬千,被各種商業(yè)因素掩蓋關于文本的研究。
而影視范疇中的電影,能成為一門藝術,除了它利用光影的特性來復原真實的世界,它讓視聽元素不需要想象就可以直接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其產(chǎn)生一種仿佛目睹的切身感受這樣的魅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它具有敘事的潛能。
大多數(shù)人都只注意到了電影的影像性的特征,認為電影文本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納入電影賞析、批評的范圍內(nèi)。但這恰恰忽略了電影的敘事性特征。影像性與敘事性是電影的兩個基本特征,同時這兩個特征并不相互對立、排斥,它們更應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正如塔可夫斯基論述的那樣:“電影中沒有任何孤立的組合元素具有任何意義:唯有電影本身才是藝術作品?!?/p>
因而當我們將兩者分割開時,不應該將重心完全轉(zhuǎn)移在影像性上而論,其敘事性同樣舉足重輕。
二、電影敘事中文本的文學性特征
談及電影的敘事性、電影文本的領域,于我來說,情節(jié)和語言是我最用心關注的兩個落腳點。情節(jié),是電影文本的敘事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之一,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文本語言,是電影的敘事在聽覺上的外在展現(xiàn)。文學性的語言特征,使電影在影像性特征中的“聽”這一關節(jié)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論是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電影,還是為數(shù)不少的小眾電影,亦或是在小眾電影中的一些在很多人看來是屬于供小范圍人群欣賞的小制作(小班底、小成本、演員非著名)文藝片,其實都有很多在電影敘事的文本中有很多亮點。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幻真幻滅的電腦特技制作,更有不少電影因為它的美麗、巧妙的敘事的方式、手法,使作品增色不少。
(一)故事情節(jié)的巧妙編織
電影敘事文本中的故事是由若干具體的人物行為表現(xiàn)出矛盾沖突的情節(jié)排列、組合而成的。這不是單純的組合,而是按照因果的邏輯關系串聯(lián)起來的一個個故事節(jié)點。情節(jié)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合理的情節(jié)設置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
例如在《天堂電影院》中,電影院被燒毀,這本是個很小的著墨點,但卻有著幫助故事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的情節(jié)點。正因為電影院被燒,阿爾弗多的眼睛被火灼燒失明,多多才真正踏上放映之路,從此與電影結(jié)下深厚的緣分。同時,也正是由于這場火,多多將火堆中受傷的阿爾弗多救出火海,兩人日后更記下了忘年的友誼與情同父子的親情??梢?,這簡單的一個情節(jié)點在故事的敘述上卻達到了不可抹去的位置。在推動文本中故事的發(fā)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2)恰當?shù)那楣?jié)交織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間的矛盾沖突
以《無間道》這樣的商業(yè)片為例。韓琛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十年前就處心積慮地將劉建明安插到警局內(nèi)部作黑幫的臥底。于此同時,警方為了準備詳細掌握對方的犯罪事實,將陳永仁安排到黑幫里做警方的內(nèi)線。這兩個人,兩條線索,看似沒有聯(lián)系,但其中也是黑白道間斗爭的必然結(jié)果。兩個線索共同遷出這兩個身份足以以假亂真的臥底,為了擺脫無間煉獄那般不黑不白的生存現(xiàn)狀所掙扎的煎熬,展開或是代表各自群體或是代表他們個體的殊死較量。
這兩條情節(jié)線相互纏繞、交織,繪制著人物間的沖突與矛盾,并且來自陳永仁與劉建明內(nèi)心的“我是一個警察”與“我想做個好人”與現(xiàn)實撞擊出強烈反差的真實情感,足以使整個故事的敘述充滿了張力,與可延展性。
作為商業(yè)片,《無間道》是商業(yè)運作的成功典范。但就其電影文本本身來說,就已經(jīng)極具吸引力。文本中情節(jié)“鬼斧神工”般的相互交融、分離、再次融合,使得作品如同小說一般,不再光是用蒙太奇的手法來牽引觀眾,而是體現(xiàn)在其舒暢的文學敘事技巧在影視作品情節(jié)上的巧妙運用。
(二)文本語言的精心雕琢
不少制作人對電影文本的忽視,影評人對電影文本的“唾棄”,其中的原因不乏電影改編中存在的偏離原著主題,甚至曲解原作者寫作意愿的現(xiàn)象??陀^的看來,有不少電影作品的誕生是離不開文學作品的。如,戲劇《雷雨》改編的同名電影《雷雨》和最新改編版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由柯藍的散文《神谷回聲》改編的電影《黃土地》等等。不得不說,電影文本是離不開文學本性的。即使當代的電影更強調(diào)畫面的精致、美輪美奐,但也不可脫離語言本身帶有的文學意義,而這個意義不僅僅局限在改編電影的集合中。因此,可以這樣說,電影敘事文本從文學(特別是小說)中汲取到了豐富的藝術養(yǎng)分。
文學(小說)特征對電影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三色系列電影《藍》、《白》、《紅》的散文式結(jié)構(gòu))、時空轉(zhuǎn)換(順敘、倒敘、閃回等手法在鏡頭語言上的啟示)和語言表達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在此,文本語言是主要關注對象。
由須蘭的文學作品《銀杏,銀杏》改編的電影《愛有來生》及喜劇電影《獨自等待》兩個不同風格的電影為例,分析電影無處不在的文學性的語言特色。
(1)重復(repetition)
影片《愛有來生》文本即臺詞的成功,在于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其中重復這一辭格更是貫穿電影的始終,“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xù)上吧”在影片中反復使用了14次之多,可以說構(gòu)成了整部電影的靈魂。
何謂重復?美國當代批評家希利斯•米勒論述道:從細處看,是詞、修辭格、外在形式或內(nèi)在情態(tài)的描繪上的不斷復制;從大處看則是“由事件或場景”或“由一個情節(jié)或人物衍生的主題”在“同一文本中的復制”。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xù)上吧”這簡單的一句話在不同時間點出現(xiàn),并且意味不同。從才開始阿九用這句話來搪塞阿明、化解兩人相處的尷尬,因為她不愛他;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這句話慢慢變換著味道,這句話成為了兩人的傾訴愛意的標志語,直到最后,竟是兩人相約來生的生死約定。五十年后,當阿明的鬼魂與投胎后的阿九的今生小玉相遇相知,小玉最終明了眼前的鬼與自己前世的那份不解之緣時,這句話成了最后抽動人心的訣別。一句“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xù)上吧”如影隨形般相伴于他們生活左右,可以說這句話貫穿了他們的前世今生。這種高強度的反復給整部影片注入了一種奇特的韻味,增強了電影臺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聽之令人感同身受,令人回味無窮。
這樣的重復手法在整部片子中,渲染了一種哀婉詠嘆的意味,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的美感,體現(xiàn)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2)預設(presupposition)
預設也叫前提、先設,這一概念起源于哲學和邏輯學。預設,是指首先說話的人在預先假設某個信息是接受信息的那一方已知的前提下,才表達某個信息或者問題假設。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在影片《獨自等待》,這樣的預設手法比比皆是:
陳文和劉榮吃東西的時候,氣球突然飛了!
陳:就像那本兒童卡通書《神奇的氣球》。
劉:對??!小時候我也看過。
陳:不會吧,我剛那是瞎編的。
劉:我瞎說的不行啊,切。
陳文瞎掰的一個書名,劉榮卻應聲附和說看過。而后來被陳文指明這書不存在是,劉榮又稱自己剛才瞎說。劉榮的一點點虛偽和心不在焉在這樣的對話中表露無遺。這樣的預設在前后短時間內(nèi)的設置和取消帶給了電影觀者心理上的跌宕起伏,很容易吸引他們?nèi)ニ妓骱桶l(fā)掘更深層次的內(nèi)容。
再如:
主編:什么東西,一堆狗屎!
陳:我要是,我加一飛碟您覺得行不行?
主編:酷酷酷,小孩子最愛這東西。
陳:我就是不加!
陳文作品被否定,表面為了迎合主編的編審品味,便提出加“飛碟”這一建議。進行至此,大家都覺得兩人均認同小孩子最愛飛碟這一論點,讓大家都對陳文作品的成功審批有了心理上的期待。接著那句“我就是不加”,大大出乎了觀眾的意料,同時也彰顯了陳文這個人物獨特的性格以及個性形象。這在對人物形象、行為的塑造上拿捏地非常到位,真實貼切,不會因為銀幕的分隔產(chǎn)生影像與現(xiàn)實的距離感。
重復與預設只是在此重點討論的兩個角度,此類的手法在電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運用與表現(xiàn)??梢?,這些大多在文學上有顯著地位的敘事手法在我們電影的制作中利用起來,同樣非同反響。
三、文學手法在電影敘事文本中的價值
“成功的文學文本對語言的運用都不會只以表達作家的構(gòu)思成果為滿足,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語言特有的優(yōu)勢,為讀者營造出更廣闊的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p>
于我說來,當我們的電影在技術方面已經(jīng)做到爐火純青乃至正是極致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轉(zhuǎn)向另一個角度思考電影創(chuàng)作,“利用語言特有的優(yōu)勢”,讓讀者在文本語言接受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體悟,將自身融入作品中,進而再超脫于文本之外,體味“象外之旨”。 文學手法在電影敘事文本中的意義、價值可大致歸納為:
(1)表達有條有理,讓觀眾產(chǎn)生第一層面上的可信性;
(2)電影文本讓電影敘事、人物形態(tài)、意識環(huán)境及臺詞等多個方面做到統(tǒng)一、全面;
(3)高科技對于電影來說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數(shù)字技術讓電影在畫面中營造出一個偌大的夢幻般的樂園,而忽略了“有關電影文化、電影審美的取向”。而文學的身影穿插于電影中,讓電影增添了人文主義的關懷與理想,直叩人的心靈,讓電影更具有學術價值。
四、結(jié)語
文學雖然對于影像性特征鮮明的電影作品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或許在多數(shù)人看來是可以忽略的一個點,但是在眾多電影中,依然在某些電影的文本中顯現(xiàn)出了清晰的文學現(xiàn)象。因而文學與電影或者說影像是不可完全區(qū)分開的,兩者更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汲取。
另外,在我看來,文學也給電影指明了另外一條發(fā)展道路。當視聽技術已經(jīng)發(fā)達的今天,何不另辟蹊徑,擺脫只求畫面質(zhì)量的文化荒漠般的電影,讓電影成為呈現(xiàn)文學、文化盛宴的另一載體,也是對電影、對文學、對文化的重新組合與創(chuàng)新。這條道路令人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袁智忠、虞吉 影視批評綱要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陳麗貴、李泳泉(譯)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希利斯•米勒 重復的兩種形式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下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李榮啟 文學語言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一、同人文學
1、定義
同人一詞來自日語的“どうじん”,也有人認為來自中國。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作為ACG文化的用詞,所指的是,由漫畫、動畫、游戲、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xiàn)實里已知的人物、設定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如圖片影音游戲等等,或“自主”的創(chuàng)作。所以同人文學就是根據(jù)對這些人物的二次創(chuàng)造產(chǎn)生出來的文章,同人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一般都是原作或者現(xiàn)實人物的追隨者,而非原作者。受原作的流行程度和主人公身份的影響,同人文學也只在小眾范圍內(nèi)傳播。
2、特點
同人文學是網(wǎng)絡文學的一個小支流,與傳統(tǒng)作家相比,同人文學具備網(wǎng)絡文學的基本特征;但是與主流網(wǎng)絡文學相比較,它自身又顯示出獨特的一面。
首先,創(chuàng)作者群體特點??傮w上看,創(chuàng)作者具有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廣義特征:青春性,主要在16到30歲之間;寫作目的以樂趣為主,追求個性,富有幻想和夢想;業(yè)余性、即非職業(yè)化寫作。具體來說,同人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年齡更加偏低,20歲以下占極大比重,也就是說,學生群體為同人文學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如果說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經(jīng)過千錘百煉,還能夠得以殺出重圍、修成正果,如《鬼吹燈》系列和《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的作者“天下霸唱”和“當年明月”,在07年作家富豪榜上分別以280萬和225萬的版稅收入位居第19位和22位,超過了劉心武、石鐘山等知名作家,那么同人文學創(chuàng)作者將是幾乎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無名小卒,而得以投身職業(yè)作家,躋身上榜富豪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其寫作目的更加單純,完全是依據(jù)個人心情和好惡;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性別劃分主要以作品題材區(qū)別,如武俠玄幻歷史題材主要為男性,女性則以言情題材為主;而同人文學則以女性為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特別是涉及耽美題材。
其次,作品的商業(yè)價值。個別網(wǎng)絡文學作家作品得以修成正果是賴其蘊含的商業(yè)價值:網(wǎng)站依靠其影響力能夠獲得點擊率,作品出版甚至盜版能夠獲得利潤,與作品相關的游戲、影視、音樂開發(fā)也具有潛在的巨大價值,如由蕭鼎代表作《誅仙》不僅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點擊率,由它開發(fā)的同名游戲也日進斗金。與如此景氣的網(wǎng)絡文學商業(yè)價值相比較,同人文學倍顯凄慘。具體的同人文學作品的受眾是非常單一的,如動畫片《犬夜叉》的同人小說《夕顏》是以殺生丸和玲兩個人物的感情為主線,而這篇文章的讀者首先要觀賞或了解這部動畫片,其次要喜歡殺玲配對,再次需要關注,至少不排斥同人作品,經(jīng)過層層篩選,還要除去不合胃口的讀者。所以個性化、精神化、非商業(yè)化在這里展現(xiàn)的更加淋漓盡致。
第三,原創(chuàng)性和受限性。網(wǎng)絡文學標榜原創(chuàng),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主張獨立完成,盡管部分武俠、言情作品無論從風格、人物還是情節(jié)套路都與當代名家,如金庸、古龍、張愛玲諸位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這些情感和思維的巧合基本不會影響到人們對流行網(wǎng)絡文學原創(chuàng)程度的認同。與此相對,顯而易見,同人文學是植根于動漫、影視等媒介的土壤所開出來的文學之花,創(chuàng)作者可以盡情隨性來衍生劇情、插入自創(chuàng)人物、混合人物、設定異時空和惡搞,但是好的同人作品還是會要求與人物與原作性格相符合,所以從語言動作到情節(jié)發(fā)展都要考慮得當,這樣才能夠使讀者投入并且加深對人物的情感。同人文學的這種受限性為“低齡”創(chuàng)作者的飛舞戴上了枷鎖。
二、同人文學所體現(xiàn)的反傳統(tǒng)性
德國劇作家波托爾特•布萊希特說藝術從來都不是無的放矢的,同人文學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世界的特定表象。同人文學沒有走上網(wǎng)絡文學高度商業(yè)化的模式,也不會像傳統(tǒng)文學一般為權威附上神圣的光環(huán)。平等自由、志同道合是它的平臺,這使得同人文學得以更加開放、個性和純粹。從不同的角度闡釋同人文學,可以解讀出作品中對現(xiàn)實價值的重估與個體情感的張揚。
1、理性的體現(xiàn)同人作品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與接受者的身份重合。通過同人作品,可以看出觀眾與動漫、影視劇,或者說同其創(chuàng)作者的關系是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觿?chuàng)作。如對《名偵探柯南》中作者為吸引觀眾而設定了新一、小蘭和小哀的三角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配對,而面對作者一拖再拖、幽深隱晦的情節(jié)進程,觀眾不再被動挨打,而是主動出擊,創(chuàng)作出新蘭、柯哀各種同人文,以供安撫。觀眾既作為接受者,為人物關系、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所羈絆,又作為創(chuàng)造者,續(xù)寫或者改寫人物命運,主動迎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期待,不再僅僅是任人擺布地為他人布下的結(jié)局所喜所憂,而是要積極地陷阱、依據(jù)個人意志完成心愿。接受美學認為作品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和闡釋才算最終完成。羅蘭•巴特也提出文本開放的理念,文本在接受讀者閱讀過程中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需要讀者去創(chuàng)造。而同人文學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就是這種完成最外化的體現(xiàn)。后現(xiàn)代元小說能夠讓讀者認清小說的虛構(gòu)性質(zhì),也引導讀者看到貌似逼真的世界里,卻充滿了幻覺和荒謬。同人文學在虛構(gòu)之上所進行的虛構(gòu),看似感性,實含理性。與其癡癡地被他人所設置的迷幻所欺騙,不如自主創(chuàng)造所期望的世界,即使不可能完全擺脫控制,也不至于完全為虛構(gòu)世界所奴役。
2、對傳統(tǒng)道德的消解道德觀念的樹立能夠幫助意識形態(tài)更牢靠的對人們進行控制和操縱。威嚴肅穆的傳統(tǒng)道德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被瓦解、取代,進而黯然退場。在歷史上,各種正值壯年的道德都有被視為大逆不道的機會。在人們對捉摸不定的宏大敘事感到疲憊的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能夠把握的個體情感體驗投入了更多的關懷。
(1)同性戀一提到同人小說,最普遍的誤解應該是關于同性戀的作品。的確,讀者對同人文學中的同性戀題材已經(jīng)習以為常,耽美類作品在同人文學中占有較大比重。許多后現(xiàn)代作品中,一直處在主流文化邊緣、一直被忽視的非主流文化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文化的多元性得以更加立體。同性戀便是其中的幸運兒,盡管有很多人還不能對同性戀張開懷抱,可是在同人的世界里,單純美好的同性戀情早已得到認可。在女性為主要群體的同人文學世界中,對男男的愛戴可以理解為女性欣賞男性的心理體驗,是對社會倫理的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女性自主意識抬頭,不甘心做一個被觀看甚至被欲望的性別,企圖擺脫傳統(tǒng)女性“被觀看”的命運。這不僅是對性取向自由選擇的伸張,也體現(xiàn)了女性對傳統(tǒng)道德束縛的輕視。
(2)反傳統(tǒng)性H文和清水文是對同人文學的一種簡單分類。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帶有直白的性描寫或者黃色信息,而后者連小孩子都能夠閱讀。不管是具有邪目的,還是抒發(fā)人性的美,涉及大尺度性描寫的作品已經(jīng)屢見不鮮,但創(chuàng)作主體卻是仍然以成人為主。而同人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大部分為低齡女性,她們對性的抒寫尺度極為跨越,年輕的閱讀者們對H文充滿期待,不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接受者都顯示出了落落大方的姿態(tài)與平靜坦然的心態(tài)。這與傳統(tǒng)觀念中的兒童形象相差甚遠。在傳統(tǒng)教育中,“尤其是在女子教育中,傳統(tǒng)道德更是竭力使她們對無知并且視為最可怕的恥辱,而結(jié)婚卻閃電似地把她們投入性生活之中,兩相沖突,在她們心理上造成病態(tài)的癥結(jié)。這是一般女子比男子更懦弱順從的重要原因?!边@樣看來,低齡女性的創(chuàng)作既是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反抗,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中,人們對自我的認可。
三、辯證看待同人文學
同人文學作為網(wǎng)絡文學的一種,也被人看到了顯著的缺陷。創(chuàng)作的隨意性,使得同人作品汗牛充棟,卻良莠不齊;愛情幾乎是所有同人文的主題,顯得題材單一;缺少思想性、文學性,少深度。而且過于自由的形式,難免產(chǎn)生嘩眾取寵、趣味低下的內(nèi)容。但是在這個平等、自由的平臺之上,粗制濫造的文章很容易就埋沒在了同人文大軍之下。所以同人文學自主發(fā)展,也在自我調(diào)節(jié)。同人文學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自由,為她們提供了滿足自我的空間。文學即人學,同人文學作為業(yè)余的文學也是對人和社會的反應,同人文學從創(chuàng)作者、接受者和文本自身,都是對時代的產(chǎn)物,并且反射時代。
長期以來,在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理論影響下,一些人誤認為抽 象思維才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人類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認識客觀真理。因此,中 學語文課比較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教學中注重對文章內(nèi)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 ,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會。
美國著名腦心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佩里博士經(jīng)過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腦兩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腦 控制抽象思維,右腦控制形象思維。這一現(xiàn)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從根本上糾正了長期以來的左腦優(yōu)勢理 論和只有抽象思維才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的錯誤觀點。它表明:在人的主觀世界中,抽象思維并非是把握事物本 質(zhì)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維同樣也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它們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兩個基本方式,不能 互相代替;它們必須得到協(xié)調(diào)和平衡發(fā)展,互相補充,才能使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 、發(fā)展和完善。21世紀的高素質(zhì)人才,必將是左右腦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更加聰明、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 語文教學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也要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兩種思維的有機結(jié)合
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體系,但二者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互相滲透 ,互相補充,互相結(jié)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種思維的產(chǎn)物,既有抽象思維( 主題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維(人物、情節(jié)、場面等生活畫面的構(gòu)思),因而就要求教師在教讀記敘文,特別 是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這類文章的特點,注意兩種思維的結(jié)合。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才能達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 人生的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以語言訓練為核 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有機結(jié)合,從而達到既訓練抽象思維,又訓練形象思維的目的。
1、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結(jié)合
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都飽含著作者及人物的豐富情感 ,具有激動人心、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 少作為主體的投入和參與,那么,即使教師作出多么細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是枯燥 抽象的。而教師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然后再 作理性分析,那結(jié)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講《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 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 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閱讀這段文字,我不是讓學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這個詞語如何運用 得準確生動,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排出九文大錢”時是 怎樣的心態(tài),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nèi)涵,并讓學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動作,來表現(xiàn)孔乙己的 心理和神情,讓學生走進孔乙己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對“排出”這一動詞使用的妙 處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換成“拿出”、“摸出”,表達效果好不好?為什么?由于有了對“排出九文大錢”這 一動作的豐富內(nèi)涵的體驗、感受,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深化了,認識到“排出”一詞準確寫出了孔乙己拿錢 買酒時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的心理,如果換成“拿出”、“ 摸出”,都不足以表現(xiàn)孔乙己的這種神情及心理。
學習《皇帝的新裝》,我組織學生先進行表演,然后再對課文作理性分析;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為了 使學生對菲利普夫婦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概念化的,我指導學生反復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 充分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學習《背影》,我先讓學生看課本劇,用直觀的藝術形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 氛圍中,師生共談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然后再對課文進行分析、研究等等。
這些教學活動決不只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一種伴隨著學生全身心投入、參與的情感體驗的認 識活動。在這個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交融的過程中,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認識更加豐富深刻,知識記憶更加持久 。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心理等多方面 的全方位發(fā)展。
2、形象感知與歸納概括結(jié)合
在語文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不應是簡單的、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通過 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引發(fā)學生想像,頭腦中浮現(xiàn)出以作品語言描述的藝 術形象為基本原型的、且?guī)в凶约航?jīng)驗色彩的新的形象。學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為基礎,他們對人物思想 性格的理解才是準確鮮明的。
例如,《藥》這篇小說中的康大叔是個封建統(tǒng)治者的爪牙和幫兇的形象,學生對這個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 歸納概括,是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之后得出的??荡笫宓难酃狻跋駜砂训?,刺得老栓縮小了一 半”,一只手“攤著”,向老栓要錢,一只手“撮著”一個鮮紅的、血淋淋的人血饅頭,同時還嚷道“怕什么 ?怎的不拿!”接著“便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zhuǎn)身去了。 ”我用表情、聲音、動作對加點詞語加以強調(diào),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讓學生頭腦中伴隨著栩栩如生的形 象,歸納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這是一個多么兇狠、貪婪、粗野、蠻橫的人物。
學習《變色龍》,我讓學生看錄像;學習《祝福》,我讓學生看電影。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觀的 影視形象,取代對作品語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語言與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緊 密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說抽象思維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清晰而簡明,那 么,形象思維則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豐富而生動,二者相互補充,學生的認識活動才是情味盎然而富 有生命活力的。
長期以來,在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理論影響下,一些人誤認為抽象思維才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人類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認識客觀真理。因此,中學語文課比較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教學中注重對文章內(nèi)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會。
美國著名腦心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佩里博士經(jīng)過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腦兩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腦控制抽象思維,右腦控制形象思維。這一現(xiàn)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從根本上糾正了長期以來的左腦優(yōu)勢理論和只有抽象思維才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的錯誤觀點。它表明:在人的主觀世界中,抽象思維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質(zhì)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維同樣也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它們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兩個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們必須得到協(xié)調(diào)和平衡發(fā)展,互相補充,才能使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發(fā)展和完善。21世紀的高素質(zhì)人才,必將是左右腦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更加聰明、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語文教學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也要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兩種思維的有機結(jié)合
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體系,但二者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結(jié)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種思維的產(chǎn)物,既有抽象思維(主題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維(人物、情節(jié)、場面等生活畫面的構(gòu)思),因而就要求教師在教讀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這類文章的特點,注意兩種思維的結(jié)合。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才能達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以語言訓練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有機結(jié)合,從而達到既訓練抽象思維,又訓練形象思維的目的。
1、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結(jié)合
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都飽含著作者及人物的豐富情感,具有激動人心、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少作為主體的投入和參與,那么,即使教師作出多么細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師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結(jié)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講《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閱讀這段文字,我不是讓學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這個詞語如何運用得準確生動,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排出九文大錢”時是怎樣的心態(tài),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nèi)涵,并讓學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動作,來表現(xiàn)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讓學生走進孔乙己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對“排出”這一動詞使用的妙處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換成“拿出”、“摸出”,表達效果好不好?為什么?由于有了對“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的豐富內(nèi)涵的體驗、感受,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深化了,認識到“排出”一詞準確寫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的心理,如果換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現(xiàn)孔乙己的這種神情及心理。
學習《皇帝的新裝》,我組織學生先進行表演,然后再對課文作理性分析;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為了使學生對菲利普夫婦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概念化的,我指導學生反復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充分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學習《背影》,我先讓學生看課本劇,用直觀的藝術形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師生共談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然后再對課文進行分析、研究等等。
這些教學活動決不只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一種伴隨著學生全身心投入、參與的情感體驗的認識活動。在這個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交融的過程中,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認識更加豐富深刻,知識記憶更加持久。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發(fā)展。
2、形象感知與歸納概括結(jié)合
在語文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不應是簡單的、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引發(fā)學生想像,頭腦中浮現(xiàn)出以作品語言描述的藝術形象為基本原型的、且?guī)в凶约航?jīng)驗色彩的新的形象。學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為基礎,他們對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準確鮮明的。
例如,《藥》這篇小說中的康大叔是個封建統(tǒng)治者的爪牙和幫兇的形象,學生對這個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是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之后得出的??荡笫宓难酃狻跋駜砂训叮痰美纤s小了一半”,一只手“攤著”,向老栓要錢,一只手“撮著”一個鮮紅的、血淋淋的人血饅頭,同時還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著“便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zhuǎn)身去了?!蔽矣帽砬?、聲音、動作對加點詞語加以強調(diào),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讓學生頭腦中伴隨著栩栩如生的形象,歸納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這是一個多么兇狠、貪婪、粗野、蠻橫的人物。
學習《變色龍》,我讓學生看錄像;學習《祝?!?,我讓學生看電影。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觀的影視形象,取代對作品語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語言與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緊密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說抽象思維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清晰而簡明,那么,形象思維則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豐富而生動,二者相互補充,學生的認識活動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