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范文

時間:2023-08-04 16:49:19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

第1篇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發(fā)揮作用的“陣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哲學取向,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發(fā)展,能夠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也是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發(fā)展

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對人進行道德的教化,鼓勵個性解放,促進人的自由發(fā)展,順應人的本性要求,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促進人的完整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從而培養(yǎng)真正的社會人、全面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2、能夠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從哲學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進行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效的有效舉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題中之義,對更好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取得論文長足和發(fā)展。但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還在一些問題,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忽視受教者的利益、個性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現(xiàn)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指導下,從哲學的視域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進行抽象、概括和總結,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解決理論教育與現(xiàn)實教育脫節(jié)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學內容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豐厚的哲學底蘊,有著自身嚴密的一套邏輯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論規(guī)定、認識論構成和方法論形態(tài)三個方面,他們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內容體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論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體論的研究,是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問題的哲學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從而揭明“人的存在與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之維,是其存在的現(xiàn)實根基,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學立場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具有自覺性、先進性、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的特點,在思想教育過程具有決策與實施功能、說理與管理的功能、言教與身教的功能、輸出與反饋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實踐活動,其主體構成、外部環(huán)境、方法結構等等都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這一基礎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相互對立又統(tǒng)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它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和目的,建立良好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認識關系、實踐關系和價值關系相融一致,對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義。

2、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論構成

認識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用在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引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論基礎,是社會意識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通過對“社會人”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政治價值觀的教育,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tǒng)認識和看法,道德觀是人類道德思想發(fā)展的最高成果,是人類思想文化史上各種進步道德觀的升華;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道德觀的精辟概括。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形態(tài)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育人”,即對人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的塑造。透過提升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改進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方法,更新人們的思維觀念,通過說理使教育對象理解、接受并認同道理,進而轉化為相應的實踐活動。方法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連接著主體和客體,起著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灌輸式與啟發(fā)誘導式相并舉方法。灌輸理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則,而不是具體的方法。灌輸理論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灌輸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啟發(fā)誘導誘導式方法,重視教育對象主體性,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有效良性互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偶范疇,就必須實現(xiàn)灌輸和啟發(fā)的有機融合,才能取長補短,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層次分類與循序漸進相結合方法。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要對不同層次類別人員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還要求有所側重。層次分類法,是指注重從不同層面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出發(fā),根據(jù)社會群體的不同,開展普通民眾教育與社會精英教育,區(qū)分層次、分類施教,建立不同教育對象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特殊與一般相統(tǒng)一方法。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二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聯(lián)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是指對一個人或者較少一部人進行單獨教育,需要采取個別教育的方式,分別加以解決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教育方法,主要是進行有共性的問題進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堅持一般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方法相結合,才能更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結語

第2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哲學范式;人學范式;社會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個哲學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在于它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價值意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學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見解,深化了對其本質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統(tǒng)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活動的現(xiàn)象,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與集體活動中的辯證關系也需要一種全面的辯證的視角去解釋。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現(xiàn)實的總體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社會哲學范式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chǎn)生和需要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問題反思,這與認為“社會哲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把社會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發(fā)點和歸宿”[2]的觀點不同?;谏鐣軐W思維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實踐中如何體現(xiàn)的,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才能正確體現(xiàn)其本質。

1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現(xiàn)狀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客觀存在,在不同時代和國家表現(xiàn)為不同的樣態(tài)。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研究,許多學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界定是從一定統(tǒng)治階級、階級意識形態(tài)來界定的,“意識形態(tài)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它規(guī)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屬性”[3]。意識形態(tài)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階級性,是指的是觀念上層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觀念,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是大眾的,是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生產(chǎn)力之間的矛盾,需要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識形態(tài)說發(fā)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階級意識功能傳播,在這一社會關系中顯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會系統(tǒng)中的政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定,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4]。政治是對公共事務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終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體歸屬需要的一部分,另外還有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在原始人群內實際上是存在著為大家都認可的行為標準和活動準則,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發(fā)展階段,體現(xiàn)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從根本上看,在階級蒙昧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中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道德是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政治是一個統(tǒng)治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強制,是統(tǒng)治階級的價值觀,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做概括是不能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范圍和全部現(xiàn)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需要的體現(xiàn),無法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主體間性活動,在現(xiàn)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一個前提性承諾,具有確定的價值取向和導向的,盡管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及其不同人群、各個階層和學者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不同,然而對于其歷史正當性、社會價值取向和作為人類需要的一項活動是共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存在相同的現(xiàn)象,即能夠用一種關注社會活動的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fā)生去追問其為何存在。基于這樣的路徑去尋求它的本質,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人的一項活動,發(fā)端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思想活動。簡單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原始社會人進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群居生活,伴隨著意識、情感、規(guī)則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濟把這種原始形態(tài)的德性稱之為“生活式的德育”,盡管這種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經(jīng)歷史性地“承擔著社會生產(chǎn)性和生活性”,“維護社會公共生產(chǎn)和生活”,傳遞和馴化人的德性職能。[6]基于這樣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習慣,維護著人際平等與聚集,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在群內存在大家較為認同的活動準則和行為標準,體現(xiàn)在集體狩獵和采集活動當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而結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原始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也還沒有從其他的社會活動中獨立出來,在社會思想領域表現(xiàn)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與人的這種緊密的聯(lián)系結成的這種自然共同體當中,表現(xiàn)的是對氏族部落認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體性的。階級社會的出現(xiàn),伴隨著階級控制和階級教育活動的出現(xiàn)。不管在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儒學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并得到一定發(fā)展,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轉向政治教化。中世紀時期宗教利用教義將人們的思想觀念禁錮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當中,為階級統(tǒng)治服務。這一時期主要是對“主人”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認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規(guī)訓和教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chǎn)階級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宣稱教育是為了對公民進行智、體、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養(yǎng)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實踐中大肆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不僅對資產(chǎn)階級進行階級意識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體現(xiàn)了一種公民身份和國家認同教育理念。社會存在著兩大對立的政治思想理論體系,即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各自從本階級的立場出發(fā)建構的各自思想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社會思想理論界存在著多元的以理性個體的角度出發(fā),而非從階級出發(fā)的論證和闡發(fā)為社會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所應實施的方案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xiàn)是以培養(yǎng)民眾對國家(國族)和社會自覺認同的理性精神為主旨的教育和引導。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在不斷的自我實現(xiàn)、解放,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根據(jù)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有了一個基本指向,資產(chǎn)階級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實踐性和目的性是人類存在的價值指向,社會哲學反觀人的生活總體。

3用社會哲學范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思考

社會哲學在我國80年代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南開大學哲學系對社會哲學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谶@樣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給社會哲學的定義是一種對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的總體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從其發(fā)展歷程看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的目的性和實踐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會哲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來把握,因此,社會哲學范式則指的是以社會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給予總體把握或反思,在這種思維框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重新做思考。本質不是變化的,是最普遍、最穩(wěn)定的根本性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是各個階段體現(xiàn)最為普遍、穩(wěn)定的最根本性質?;谶@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fā)生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xiàn)出發(fā)。3.1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項實踐活動,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首先,從其出發(fā)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進行。社會哲學是以一種總觀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會活動的體現(xiàn)。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對具體的人開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嬗變等,而這些是無法離開人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其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們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而這種思想政治素質則是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人,是一個在不斷創(chuàng)造活動中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涉人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內在契合,才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也須在實踐中去檢驗。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有沒有預期效果,只能在社會實踐中來檢驗是否有效。[10]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發(fā)展。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相應的關照這一點。通過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成員生活產(chǎn)生影響,不管是顯性的影響還是隱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發(fā)展性。當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教育相區(qū)別的一個方面。人的存在是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避免的與其他個人或群體有一定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需要得到認同,也需要去認同群體其他成員。在認同確證的過程中,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和相互教育。但是,在這種社會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體思想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甚至有消極影響。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自發(fā)性,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相伴隨。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專門人員、組織有計劃地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教育,體現(xiàn)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據(jù)一定的社會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狀況,根據(jù)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而預設的。在關照這一特殊要求的同時,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人的主體選擇,把人在發(fā)展中符合社會目標的思想政治強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與社會發(fā)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與社會在互動中發(fā)展。3.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立足于現(xiàn)實,而且關照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人們現(xiàn)實思想問題、實際問題,而且把人的思想長處、積極方面引導,并且發(fā)揮預防作用。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的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tài)度的基本觀點,是關于現(xiàn)實的人對全部生活實踐所產(chǎn)生的意義的一種評價、判斷和取舍標準的思想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包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教育,還是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美學價值觀等教育。“價值觀教育對人們進行啟發(fā)和引導,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價值觀教育是一個規(guī)范性層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將特定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此促使人們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保?3]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調和社會價值體系與個體價值觀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成員個體價值觀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實踐中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發(fā)展進行價值體系引導。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它是一定階級、政黨或集團用社會價值觀體系對社會成員施加一定影響,促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社會價值體系要求的個體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作者:張應梅 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黃明理.人學范式還是社會哲學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轉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及其把握[J].與現(xiàn)實,2009(1).

[4]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

[5]葉方興.政治性?抑或意識形態(tài)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理論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論壇,2010(10).

[6]黃濟、王策三,現(xiàn)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東生,徐曼,余一凡,張長虹,鄭宏穎,安祥仁.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2,(12-13).

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價值

一、哲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哲學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一,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在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總結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以自身的特點來反映世界本質,論證在紛繁多樣的社會中,人的本質、人的價值所在、人生的意義等。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哲學給予了高校學生基本的解釋:哲學提出,人的本質在于社會性,人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因為社會的發(fā)展以人的奉獻為基礎,又反過來促進人的價值的滿足;而人生意義,是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下,作出的關于人生重大問題的選擇及審視。黑格爾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哲學本身是精神的故鄉(xiāng)?!盵1]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須幫助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只有在哲學的不斷深入了解下,才能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水平。其二,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方法論。哲學不只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傳授,更是方法論的學說。從哲學提供的方法論中,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而檢驗我們的認識是否正確,唯一的標準就是投身于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以哲學提供的一般性的方法論為依托,為受教者和教育者搭建溝通平臺,倡導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解決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讓學生汲取哲學的"營養(yǎng)",能從實際生活情況出發(fā),根據(jù)自己的特點能夠面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并根據(jù)正確的思想導向,樹立哲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育人的目標。其三,哲學的學習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在哲學上打基礎,沒有將哲學的思想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學生的有計劃的教育,那么達到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的目標就很難以完成。哲學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學說,體現(xiàn)在思想道德規(guī)范教育的有機組合部分中。哲學世界觀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和諧人際關系及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的精神品質;人生觀是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人生目的及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積極性和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培養(yǎng)大學生樂觀面對學習和后來工作,在生活出現(xiàn)挫折時,不懼困難,理性面對;價值觀是基于一定的思維感官作出的判斷,它是對事物、人是否有價值,對自己能否滿足的一種評價。價值觀的判斷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回答學生在做出專業(yè)選擇、職業(yè)選擇、生活選擇中堅持什么樣的觀念。其四,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基本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研究人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變化規(guī)律,其中人的立場、觀點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內容。而統(tǒng)籌人們觀念的是哲學的精神塑造作用。哲學,特別是哲學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道路和素質要求。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發(fā)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及理想教育等,這些都圍繞哲學提供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特別是哲學基礎理論的規(guī)范和引導,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另外,哲學具有反思過去、預測未來等作用,歸納、概括、綜合等方法,把人與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聯(lián)系起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學生的過去與現(xiàn)在,展望未來,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最后,哲學對于規(guī)律性的認知,是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學生的本質特點,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為授教者提供更有效的教育途徑。

二、如何加強哲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提升哲學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鞏固哲學思想主導地位,明確正確方向?!耙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盵2]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tài)與統(tǒng)治階級的生存發(fā)展和利益訴求密切關聯(lián)。理論教育、宣傳和研究主要是基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來學習研究。因而,在哲學相關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和鞏固的指導地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充分貫徹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強化社會使命意識,提升教育效能。哲學社會科學教育要從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名族復興和社會長治久安的深層次認識其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擔負起中國未來建設與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要樹立和強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全方位關注大學生的成長進步,使大學生不僅專業(yè)成才,而且精神成人;自覺加強師德修養(yǎng),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第三,相互促進和配合,形成強大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需要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互動。人文學科相通的思想導向,特別是哲學,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隱性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傳授相關理論,輔之相關思想導向的“顯性教育”,相互呵成,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哲學特別是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完成基本教育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內容與正確的導向。加強哲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作用,必須鞏固主導地位,把握正確方向;強化使命意識,提升教育效能;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增強引導效果;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1.

第4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雙主體

一、如何安頓受教育者的能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爭論的起因和實質并不復雜,無非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中確認和安頓受教育者的能動性。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能動性,即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所得出的重要結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通過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通過各個領域中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活力得以迸發(f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眾的這種能動性的出現(xiàn),不是像以往那樣主要出于外部的政治動員,而是以群眾對自身合法利益特別是物質利益的追求為基礎的,因而它不是一時的,而是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時期遇到的新挑戰(zhàn),集中體現(xiàn)在教育對象的新變化上。受教育者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聽話順從和容易教育了,傳統(tǒng)的簡單灌輸?shù)姆绞讲混`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育對象自主性增強,他們不再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對來自教育者的灌輸表現(xiàn)出很大的逆反和抵觸心理,對教育的內容表現(xiàn)出很大的選擇性,因而在教育方式?jīng)]有發(fā)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教育效果大大降低了。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使受教育者在信息掌握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了教育者的程度,侵蝕了教育者的權威性。這種新的挑戰(zhàn)具有積極的意義:它說明人民群眾自主性、主動性、能動性的增強,也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轉型升級。經(jīng)過多年探索,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新變化的事實,并以此作為開展工作的前提。教育對象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能動性,這一點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沒有人會有疑問了。從實踐中得出的新結論應該體現(xiàn)在理論上,并由此促進理論的更新發(fā)展。因此,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中確認這一點,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科書中得到體現(xiàn),這是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期盼。但是,在如何將受教育者的能動性作為原理寫入教材的問題上,理論爭議出現(xiàn)了。之所以出現(xiàn)理論爭議,是因為遇到了“主體”、“客體”這對概念??梢哉f,真正的困難是由這對概念引起的。如果我們在原理教材編寫中不使用主客體概念,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而是就事論事地談論受教育者的特性,那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加進去。我們只需說“受教育者具有能動性”就可以了,而且也不會引起邏輯上的矛盾和爭議。但是,我們已經(jīng)普遍地使用了“主客體”的概念,并只能在主客體關系上來確認受教育者的能動性了。于是,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問題就在理論上轉化為教育客體的能動性問題了。那么,客體具有能動性嗎?或者客體性中包含有能動性嗎?在通常的理解中,主體是活動的發(fā)起者和承擔者,是主動的一方,而客體是承受者和接受者,是受動或被動的一方,因而主體有主體性,即主動性或能動性,而客體則具有客體性,即受動性或被動性。從這樣的概念界定出發(fā),客體只能是被動的,在客體身上受動性與能動性難以并存。我們無法合邏輯地講:客體不具有受動性而只具有主動性,或者客體既具有受動性又具有能動性。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框架內,難以從理論上容納和安頓受教育者具有能動性這一顯而易見的真理性認識。而且,“客體性”似乎成了一個理論陷阱,什么東西落下去,就再也不會有能動性了。

二、從主體性中找出路

既然從“客體性”中無法邏輯地推導出能動性,那么剩下的辦法就是證明受教育者不是客體,而是主體,并從其主體性中尋求確立它的能動性。透過理論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爭議的不同觀點,我們看到了這種共同努力的不同表現(xiàn)。第一種觀點是“主客體轉化”說。認為主體和客體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盡管在通常情況下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但是,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教育者也會受到教育,受教育者也會啟發(fā)教育者。而且,受教育者還可以自我教育。于是,受教育者轉化為主體,而教育者轉化為客體。既然受教育者變成了主體,那它當然就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了。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體現(xiàn)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辯證原理,而且至少是部分地證明了受教育者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但是,也存在著理論上的困難,即它無法說明在主客體雙方?jīng)]有發(fā)生轉化的情況下的客體主體性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客體具有的主體性帶有偶然性,不是必然的。我們顯然不能說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只是偶然情況。第二種觀點是“主客體雙角色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包含兩個方面的過程,一是施教過程,二是受教過程。從前者來說,教育者是主體,是主動的一方,受教育者是客體,是受動的一方;而從后者來說,受教育者是主體,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和接受的主體,因而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這種觀點無疑有一定道理,它能夠說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有主體性,而且由于對教育過程進行了更具體的劃分,使我們對教育活動本身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但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施教過程和受教過程并不是兩個不同的過程,而是同一個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不能把它們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如果說它們在思維抽象中可以分開,但在實際過程中卻是不能分開的。而且,在理論上區(qū)分這兩個過程時,也必須闡明這兩個過程的內在關系,這一點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第三種觀點是“雙主體說”或“主體際說”。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并不是一種對象性的關系,不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關系。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也是主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兩個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既然都是主體,當然都具有主體性,因而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問題也就沒有任何問題了。這種觀點來自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很新穎的思想,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它不僅能夠說明受教育者作為主體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而且也可以很好地說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互動的關系,而這正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所著力強調和確認的。但是,如果我們根據(jù)這種觀點來確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名稱,也存在一種很不方便的地方:當我們把教育雙方都稱為“主體”的時候,我們至少在稱呼上就無法區(qū)分他們了。而在稱謂上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所區(qū)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理論和實踐活動得以開始和運行的前提?;蛘呤敲看畏Q呼時都刻意加以說明,這里說的主體是教育者主體,或這里所說的主體是受教育者主體??梢哉f麻煩至極,而且易于引起混亂。我們已看到,有的主張“雙主體說”的教材中對教育雙方的稱謂是混亂的。而且,雙主體觀點還面臨一個問題:在教育活動中是否存在著對象性關系?既然有對象性關系,就一定會有“客體”。沒有“客體”,何來“主體”?沒有“主體”,何來“雙主體”?因此,“客體”還是回避不了。有學者肯定了教育活動中也存在著對象性關系,但認為這不是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而是發(fā)生在人與物之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他們是復數(shù)的主體,而教育內容或教育資料是教育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們都圍繞著教育內容和資料進行加工活動。這樣的分析也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通常所忽視的一個重要維度。因為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雙方的關系上,而對教育過程中的中介性因素,包括教育資料或內容等研究不夠,特別是對它們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研究不夠。因而提出這一問題是有意義的。但是,也正如有學者所說,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把握不住教育活動的實質,并不能清楚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和要求。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畢竟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它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總之,這種雙主體觀點作為一種新穎的思想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究竟應如何運用或在什么范圍內和程度上去應用,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研究。上述三種基本觀點依次遞進,沿著尋找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道路越走越遠,并在“雙主體說”上達到了邏輯的終點。因此,傳統(tǒng)的“主客體說”與新出現(xiàn)的“雙主體說”的對立最明顯,而且似乎無法彌合。真正的爭論就發(fā)生在二者之間?!半p主體說”的實質,是取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象性關系,回避在雙方之間使用主客體概念。那么,這種關系和這對概念能否回避或取消了呢?對此,我們需要回到哲學那里去,考察哲學上形成主客體范疇的初衷和實質。

三、反思哲學上的主客體范疇

從思想史上看,主客體范疇的明確出現(xiàn)和使用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事情。哲學家們的理解和使用情況并不相同,而且也一直有人對這對范疇持有疑義,特別是現(xiàn)代以來人們對這對概念的反思更加廣泛。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的出現(xiàn)看作偶然的哲學史事件,而應看到其背后有更深層的原因和必然性。從根本上說,哲學上的主客體范疇,是對人的對象性活動基本要素和結構的最高抽象。人的活動有兩類,一是對象性活動,即指涉一定對象的活動,這種活動通常在語言上是用及物動詞來表達的;二是非對象性活動,即不指涉一定對象的活動,它通常是用不及物動詞來表達的。在這兩類活動中,第一類活動即對象性活動是更為重要的。正是這類活動,使人與世界發(fā)生作用,并展開人的活動的內在豐富性。不研究和了解這種活動,就不能對人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有真正的了解。而主客體范疇恰恰就是表征這類活動的,這對范疇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在這里。凡是人類的對象性活動,其中就一定包含有主客體及其關系。也就是說,對于人類的對象性活動來說,主客體范疇是無法回避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是一種對象性活動,教育雙方就無法避免教育主客體的關系。那么,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嗎?教育,是一定社會共同體內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活動,是傳遞經(jīng)驗和知識、培育人的精神和品格的活動。這種活動肯定不是非對象性活動,肯定不是沒有對象的活動。而且,“教育”作為動詞,是及物動詞。也就是說,這種活動中總有教育者,也總會有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無疑,教育是一種對象性活動??梢?,教育的主客體的稱呼是無法回避的,即使我們決定不采用“主體”“客體”字眼,而只使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樣的概念,也是一樣。仔細看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是初步地把二者稱為主體和客體了。“教育者”顯然就是主體,“者”體現(xiàn)的就是思想和行為的主體;“教育對象”的稱呼本身已經(jīng)是“教育客體”,“對象”與“客體”是一回事;“受教育者”的“受”就是受動,這是客體的屬性。與其含糊地談論主客體問題,還不如引入這對概念進而明確地討論這一問題。因此,盡管有學者出于對主客體繁瑣爭論的逆反心理,質疑思想政治教育學引入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必要性,而且筆者本人也一度有此種質疑,但經(jīng)過仔細考慮,認為主客體概念進入教育學或思想政治教育學都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大家普遍使用這一對概念也從事實上表明了這一點。但筆者并不認為引入這對哲學概念是出于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動態(tài)過程中的復雜性關系的需要,而是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些復雜關系而奠定一個最簡單的框架和起點,就像編筐者一開始需要編一個十字花一樣。主客體關系是一對簡單的關系,它并不能被用來解決高端而復雜的問題,而毋寧說這些復雜關系的解決應該用主客體關系之外的道理來解決,用更復雜而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來解決。我們不能賦予主客體概念和關系過多的含義,也不能指望依賴這對概念來解決體系末端的復雜性問題。主客體關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它本身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一些新的時代性話題面前,簡單地套用主客體關系是不能真正得到解決的。這也正是這些年來哲學界對主客體范疇進行反思的一些內容。但是,主客體概念自有其真實的起源,在人類思維和理論建構中有其不可移易的位置和特定的功用,是不能隨意取消的。當然,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具體需要,筆者認為應有差別地對待這對概念。對于普及版或簡明版《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可以不使用主客體概念,而直接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屬性和特點。這樣,在受教育者的能動性確認問題上,就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爭論,利于教學的開展。對于具有研究性質的教材,特別是個人專著性教材,則可以引入主客體概念并作理論上的探討。這可以為人們提供不同的觀點及分析,便于接觸研究前沿。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研究,或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這一分支領域而言,主客體概念不可少,是必需的。熱心于主客體爭論的學者們可以在這個領域中大展身手。引入這對哲學范疇時,我們應該心中有數(shù)。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合理地運用它,我們應該把握其作為哲學范疇的特點:第一,高度的抽象性。作為哲學范疇,主體和客體都是極度抽象的,它是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它抽象掉了人和對象各自多方面的內容和特征。比如,主體自身的多樣性,主體在不同時期的差異性以及不同主體間的關系等;客體自身的多樣性,客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性,以及不同客體間的關系等等,都被抽象掉了。而且,主客體之間的中介性要素,以及對主客體發(fā)生各種影響的環(huán)境等等,也在思維蒸餾的過程中被抽象掉了。正是由于這種高度抽象性,使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運用于人類不同領域中的對象性活動中。但是,必須注意:主客體概念在這些領域中的運用不應該是照搬硬套的,而必須與這個特定領域中的實際內容結合起來,用這個領域中的豐富內容來充實概念內涵,使其成為這個領域中自己的概念。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實際去熱衷于哲學概念的思辨。第二,時代的變動性。主客體作為最一般的哲學概念,從理論上講似乎是擺脫了特定領域和特定時代的影響,而具有不增不減的永恒性。但是,人畢竟是處于不同的時代中,人們對哲學概念的使用也是如此。因此,人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受到人們自身所處時代的影響。因此,人們對主客體范疇的理解、把握和運用,必然打著時代的印記。在主客體概念上,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理解方式其實是前一時代人類活動狀態(tài)的體現(xiàn),是以往時代的哲學家們的理解,它并不是絕對真理,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而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第三,價值的附著性。本來,一些哲學概念只是對事物或人類活動的抽象,是一種認識活動的結果,并不體現(xiàn)價值的評價。但是,由于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價值活動是緊密聯(lián)系的,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往往摻雜有價值的因素在內。這些價值因素附著在哲學概念上,并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對概念的認知和使用。哲學上的主客體概念和主客體關系也是如此。我們在使用來自哲學的概念表達特定事物時,無意識中可能有原先附著在哲學概念中的價值因素影響著我們,使我們不自覺地發(fā)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我們無意中總是認為,作為主體就有尊嚴,而作為客體則沒有尊嚴。事實并非如此。因此,為了不受這種無意識中的價值因素的影響,就必須有意識地去觀察和體察這個問題,將其中附著的以往價值傾向性剝離出來,不要使它們左右我們的理論判斷。

四、剖析主客體角色的內涵

主體和客體這對范疇反映了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兩項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間形成的基本結構。人是活動者,是活動的發(fā)動者和實施者,這就是主體。人活動的對象是客體,它是人的活動指向的對象和這種活動的承受者。于是,主體和客體成為兩種不同的角色。我們現(xiàn)在發(fā)生的許多爭論,都涉及對這兩個不同角色的理解。那么,“主體”和“客體”這兩種不同的角色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從哲學上加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種角色的含義十分豐富,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七個層面:第一,主客之名?!懊奔础懊Q”?!爸黧w”和“客體”首先是兩個不同的稱謂,是兩個相互區(qū)別的名稱。至于這兩個相互區(qū)別的名稱本身指稱的是什么,意味著什么,那是另一個問題。在這里,它們僅僅是作為兩個不同的名字而存在。就像我們常說的“甲方”和“乙方”的區(qū)別,以及“群眾演員甲”和“群眾演員乙”的區(qū)別。在這里,“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別僅僅是名稱上的,并不具有另外的意義,但名稱上的區(qū)別又是必需的,不能混同,也不能取消。第二,主客之位?!爸黧w”和“客體”不僅是兩個名稱,還是兩個名位。雙方處于不同的位置上。從“位置”本身分析,它可以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方位而并不具有特殊的意義。比如,網(wǎng)球運動員抽簽決定場地,后來到一定時候還要交換場地。排除風向等外在條件,這兩種場地并不具有主次之別,以及勝負之分。但是,“位置”又并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空間的概念,還是一個社會空間的概念,它是一種社會地位,一種名分,體現(xiàn)了價值上的重要等級。“位”在中國文化話語中是很重要的概念,它對于人及其活動的命運具有決定性影響??鬃诱f:“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有了“位”,就有了合法性,就有了舞臺,就有了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從此意義上講,主客之位,可以在意義和性質上有很大區(qū)別,是不能混淆的?!懊焙汀拔弧睉撌墙y(tǒng)一的,前者是后者的正式稱謂和社會語言確認,而后者是前者的實際內容和社會空間體現(xiàn),因此,人們通常合稱其為“名位”。但在特殊情況下,二者也會產(chǎn)生分離。比如,流亡他鄉(xiāng)的國王,雖有“名”而已無“位”。從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看,“主體”和“客體”不僅是兩個名稱,還是兩種地位。而“地位”,就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而言,只具有技術性區(qū)別;而就其作為社會角色的地位而言,這兩個位子又有一定社會所賦予的價值性意義,包括對雙方的價值評價。第三,主客之體?!拔弧笔侵敢环N崗位和職位,它是一種社會分工的角色,而至于誰人處在這種職位上,又是另一個問題。這就是扮演主客體角色的實體是誰的問題?!爸飨笔敲臀?,而“”是名位承擔者即實體,“”則是二者的合稱。在名和位的層面上,我們只能在形式上和概念上談問題,但到主客之實體加進來的時候,我們也必須同時在概念所反映的實際事物的層次上談問題了。離開“實”而空談“名”,離開“體”而空談“位”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在哲學主客體關系問題上,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重大區(qū)別就在于此。西方學者只從形式上談問題,主張主體和客體“原則同格”即相互依賴,特別是客體依賴于主體而存在,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辯證唯物主義則不僅從二者的概念關系上看問題,還同時從概念所反映的內容上看問題,從而不但看到雙方在形式上的相互依賴,同時還看到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承認自然作為客體不依賴人而存在,而且人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倒要依賴客體而存在。這是對待概念的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在分析主客體問題時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在特定的領域實際運用主客體概念時,必須聯(lián)系概念在該領域所反映的真實內容。從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看,承擔“主體”名位的是人,承擔“客體”名位的也是人。從名位上講二者有很大不同,而從實體上講二者沒有什么根本不同。因此,將主客體范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我們要明白:必須把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際內容聯(lián)系起來考察,不能僅僅從概念的規(guī)定性上,比如僅僅從客體的“名位”規(guī)定上,去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屬性和特征,以及功能和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客體”概念只承認被動性,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jù)“客體”承擔者即人的能動性,特別是根據(jù)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自主性增強的實際情況,而確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能動性。第四,主客之性?!靶浴奔磳傩院托再|。主體有主體性,客體也有客體性。主體作為活動的發(fā)動者,它具有自主性、主動性。而客體作為人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作為承接和承受來自主體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一方,具有承受性、受動性。這是哲學概念對雙方特性的一般抽象。這里的主體性和客體性都是從主體和客體的概念上引申出來的,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但這里并沒有講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身。哲學主客體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從形式上講,即從概念上講,主體性必然是主動的,而客體性必然是受動的。但是從內容上看,即從實體上講,主體可能是主動的,也可能是被動的,而客體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在這里,不是一個抽象可能性的問題,而是從實際出發(fā)加以確認的問題。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來看,受教育者作為客體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如果忽視這一事實,就不能真正地把握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屬性和特點,而只能是空洞地套用和玩弄哲學概念而已。而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能動性的確立,我們還可以反觀哲學上的客體概念,特別是對客體概念的理解,使之更加完善。作為客體,它有受動性,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受動性是否就等于被動性呢?人們通常把二者看作一回事,外文中也是同一個詞,但情況并不這么簡單。受動指的是“位”的屬性,它與表現(xiàn)客體狀態(tài)的被動性并不完全等同。每個人在社會上所處的崗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處于上游,有的處于下游,有的要求活躍,有的要求安靜,但一個人不論處在什么崗位上,都可以主動作為,成為成功者。足球場上,前鋒隊員要主動帶球進攻,而守門員則要守候球門,等待對方球的到來。我們不能說只有前鋒是積極主動的,而守門員就是消極被動的。守門員要真正發(fā)揮好自己的作用,也必須要有極大的主動性。因此,我認為最好把“受動”和“被動”這兩個概念有所區(qū)別,不要完全等同。同時,也不要把“被動”和“消極被動”畫等號。第五,主客之用。指主體和客體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功能是由事物的結構決定的,同時又體現(xiàn)著事物的性質。主體具有發(fā)動和掌握行動的功能,有影響甚至決定客體的功能。功能的發(fā)揮即是作用,但這一發(fā)揮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功能要變成實際的作用,要考慮主客觀條件??腕w也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吸收和接受的功能,或抵制和反抗的功能,都是如此。這些功能的發(fā)揮,同樣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認為只有主體有作用而客體就沒有作用。其實,只有把主體的作用和客體的作用配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好的效果。第六,主客之勢。主體和客體在實際過程中因為其實際能量和影響力的原因,而產(chǎn)生不同的勢力或勢能。通常情況下,主體一方更有威勢,是強勢的一方,因為它作為主體是主動的一方,因而具有更大的勢能,而客體則通常作為受動的一方,其勢能和勢力較小,是弱勢方。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情況下,主體和客體各自的勢是變化消長的。主體并非始終處于優(yōu)勢的一方。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不同層次上的勢是不同的。黨和國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上的主體,處于高勢位,具有強大勢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工作過程的主體,其勢能就小得多,而且目前正在逐步弱化,甚至在某種局部和程度上成為弱勢群體。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處于邊緣和弱勢地位,開展工作有時非常困難。因此,不顧這種變化,而一味地批評指責教育者“居高臨下”,是脫離實際的。第七,主客之價。即對主客體的價值評價。本來,主客體僅僅是對人的對象性活動的一種抽象,本身并不帶有價值評價的屬性。但是,哲學概念在運用中并不能完全脫離社會和時代的影響。近代以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在主客體關系上附加上了價值評價的因素?!爸黧w”就意味著“好”,“客體”就意味著“壞”;主體性就是好,客體性就是壞;施動就是好,受動就是壞;主動就是好,被動就是壞;活躍就是好,安靜就是壞,如此等等。這是以往時代的印記。由于近代以來人們征服自然的力量的發(fā)展,由于各國利益的爭奪以及頻繁發(fā)生戰(zhàn)爭,所以,人們往往用“征服”、“戰(zhàn)勝”來想象人的對象性活動。但是,這種帶有征服性特征的對象性活動并不是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全部。還有一些活動帶有貢奉性特征,比如,在活動中,人是主體,神是客體,誰都知道客體是厲害的一方。特別是在服務性活動中,作為客體的一方是享受服務者,他們通常更有尊嚴。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服務業(yè)作為第三產(chǎn)業(yè)在社會產(chǎn)業(yè)結構中地位不斷上升,服務活動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實踐活動。而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由征服變成了保護。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也應該從“服務”、“招待”、“保護”這類活動上去理解人的對象性活動。在這類活動中,作為對象和客體的一方是接受服務的,顧客成了“上帝”??腿说街魅思易骺?,是尊貴的客人,而主人則要對客人熱情接待。在這些活動中,“客體”處于價值的上位。我們常講“為人民服務”,人民就是服務的對象和客體,難道這是對人民的侮辱嗎?

五、簡單的解決方案

經(jīng)過上面的一些辨析,我們可以提出嘗試性解決方案:第一,從總體指稱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上,我們只能稱教育者一方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受教育者一方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雖然主客體概念可以指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種具有對象性關系特點的要素,但只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一對要素最具有代表性,最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基本要素、結構和特點。在編寫《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時,應該明確這一點。在此基礎上,當我們在具體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復雜關系時,也可以用主客體關系來分析其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關系。比如,教育者與教育手段的關系、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等,但這種研究是為了說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過程和局部機理,而不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結構和性質作總體的指稱和標志,因而不應以此來教育者主體和受教育者客體的基本定位。第二,雙主體分析方法的運用也是建立在教育雙方主客體基本稱謂基礎上的。由于教育雙方既是一種對象性關系,同時也是人際交往關系,而揭示后一方面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雙方的關系也是重要的,因而我們可以并有必要運用雙主體關系的范式來分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揭示雙方之間平等交往關系的一面,以便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特別是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屬性。但是,它只是在我們需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具體屬性和特征時而采用的分析手段,它的目的是為了具體說明受教育者的某種特點,而不是為了從總體上來界定和指稱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采用雙主體或主體際的理念和分析方法,并不是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基本地位和基本結構。第三,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有其自身的能動性。作為客體有其受動性的一面,但其作為人的主體資質并不因此而消失,因此,在其受動性之內和之外仍有主動性存在。一方面,受動性內部可以包容能動性,即能動地扮演好受動的角色。以主動的態(tài)度,以能動的狀態(tài),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學生,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利益和快樂。另一方面,在客體的受動性之外,還同時允許存在著能動性,因為受動性并不是客體唯一的屬性。受教育者是人,而且是主動性特征非常突出的現(xiàn)代人,他自然而然地把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帶入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角色中。

第5篇

一、哲學思想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性學科,同時它也是建立其它學科的重要基礎,只有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將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學工作是大學生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困難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最難研究和理解的原因如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有關工作本質性的知識,要求我們一定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眾多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具有理論規(guī)范性的內容,并對這些內容進行理論提升和概括,這就是哲學思想中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其次,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又是具有體系性的,其中各個不同的原理之間要有嚴謹而密切的聯(lián)系。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困難重重,所以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學體系的建構應用哲學思想是最好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說哲學思想的應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得以合理建構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哲學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建構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巨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想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個關于大學生政治教育的大廈,必須要保證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這些基本的磚石的合理性。這一過程的完成必須要對哲學思想進行恰當?shù)膽?,尤其是哲學分析法的應用特別是西方哲學中的邏輯分析和概念語義分析的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的分析和形成是很有好處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學相關觀點的概括和精煉也需要哲學思想的應用。思想政治教育學觀點的得到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的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是對概念的不斷提煉和概括的過程,這一過程哲學思想是必須要用的,因為哲學思想可以透過簡單的外表看到內部的復雜性,幫助觀點的形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學相關體系的建構和對體系的反思和調整離不開哲學思想。因為哲學思想可以幫助人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學科性質和特點,具有統(tǒng)攬全局的整體性眼光和建構體系的嚴謹?shù)倪壿嬓浴?/p>

二、恰當應用哲學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在20多年的發(fā)展和建設過程中,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哲學思想的恰當應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工作和學科的建設中對哲學思想的應用有時候不是特別到位和準確,也就是說會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對哲學思想應用的不足或者應用過度的情況,無論出現(xiàn)哪種情況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科的建構產(chǎn)生不良的后果和影響。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領域當中有許多的相似和相近的概念,對于這些概念的區(qū)分要利用哲學思想較大的辨別能力,否則思想政治教育學對相關的學理的分析和辨別就做的不夠清楚了,就會產(chǎn)生概念混亂的現(xiàn)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這些相近概念它們各自的含義都是什么,如果不利用哲學思想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進行研究,就會產(chǎn)生這些住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相關的原理進行建構和討論中也必須要對哲學思想進行恰當?shù)膽?,例如哲學思想有一個論斷就是: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論題來源問題,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論題不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當中提取出來進行研究得來的,而是把哲學中有關的原理和體系生搬硬套過來,再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論題來出現(xiàn)的,這種論題的來源方式?jīng)]有實踐性和先驗性。這種論題脫離了實踐,是從概念到概念,而不是從實踐到概念,這樣容易使這些原理在哲學的相關原理中兜圈子,無法發(fā)揮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成了純粹的經(jīng)院哲學。換句話說就是哲學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不起當應用,除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fā)展還會使人們產(chǎn)生對哲學思想的誤會,從而也不利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

三、哲學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合

第6篇

[關鍵詞]哲學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學作為人類追求真理思維的表現(xiàn)和成果,是一切科學發(fā)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從哲學概念中被引進來。因此,運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在方法論層面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構,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立場。

一、哲學反思思維是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

哲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幫助人類探尋現(xiàn)象本質,把握現(xiàn)象規(guī)律的一種理性的力量,也是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本質的特征,最無可替代之處就在于哲學的反思思維。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不僅在實踐中賦予了哲學批判性、基礎性地位,而且通過不斷地追問、認識使哲學的價值得到升華。在反思的過程中,人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根據(jù)事實進行判斷,從而使人類思想的邏輯層次得到了躍遷,使人類能夠以新的視野來看待和解決困惑。

首先,哲學反思具有“超驗性”?!俺炐浴敝傅氖且环N超越事實和經(jīng)驗的性質,它是反思活動最為首要和本質的特征。哲學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識經(jīng)驗,正如孫正聿所說:“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或變形,也不是對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哲學’表述,而是對構成而是對構成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批判性反思?!彼粌H掙脫了科學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歷史形態(tài)的局限。但是,哲學反思并不是脫離了事實和經(jīng)驗,只是超越了事實和經(jīng)驗的內容,但是又能夠反關于其內容,可以說,哲學反思是對事實經(jīng)驗所包含對象思想的一種思考。

其次,哲學反思具有躍遷性。黑格爾曾說過:“因為哲學的事實已經(jīng)是一種現(xiàn)成的知識,而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即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庇纱丝梢姡軐W反思思維是一種從事后開始的思維,即從發(fā)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認識產(chǎn)生飛躍,躍遷人類認識的思想前提,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同時,哲學反思思維也推動了人們對認識超驗具有無限性的重新思考,人們通常會認為無限就是有限的累積和疊加,由此證明了經(jīng)驗具有無限性。然而,黑格爾對此曾進行過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無限視為有限的疊加,把無限看成對有限的包容,就是把無限當成一種在有限事物彼岸的東西?!笔聦嵣?,關于哲學反思的有限與無限的思考,應該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學反思具有批判性?!胺此肌鳖櫭剂x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學反思體現(xiàn)出的便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過程中,人類能夠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某種程度上講,哲學批判最終要實現(xiàn)的就是對人們思想、價值觀、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進行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闭軐W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不僅可以拓寬人們的理論思維,還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批判,為超越自我開辟新的空間和路徑。

哲學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是人類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驗性、躍遷性及批判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對本質規(guī)律的追問和探索中,通過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復思索與追問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知與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拓寬自身的視野。為此,筆者認為也可以將哲學反思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視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著眼于兩個基本問題,即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問和“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體系中,主體、客體和價值是最基本的要素,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和發(fā)展方向。通過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和價值等原發(fā)性問題,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這一本性問題的研究中最基礎和最根本的途徑。但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基礎理論和基本內涵仍未得到準確的界定和厘清,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討論。運用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實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具有的專有特性,然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問題進行追問與反思。從而為解決“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這一實踐命題提供新的路向。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主客體關系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這一實踐活動的基本骨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傳統(tǒng)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著、發(fā)動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边@個定義指出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論的邏輯起點,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認識和改造教育的對象的主體活動。然而,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關于這個問題的傳統(tǒng)觀點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要實現(xiàn)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問題的正本清源,必須從其邏輯起點人手進行反思,在更為本質的層面上來把握和反思。

就主體和客體的概念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以狹義的概念為前提。在現(xiàn)代哲學中,在狹義的主題觀視野內,每個人都從自我出發(fā)的行為,必然是將自身作為主體,其思考和行動的對象就都成了客體。這就容易造成將這種狹義的主體觀推向極端,變成唯我的主體觀。我們應該用主觀性現(xiàn)念把握和反思這一狹隘的主體觀,而不應該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該將一個共同的對象作為代際關系的中介,即構成“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關系。這種思維模式,有利于解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教育者置于被動的純粹客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單向作用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主體代際的關系。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具有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對其本質問題的認識。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種最基本的形態(tài),但長期以來個體價值一直被湮沒在社會價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在當代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個人開始關注自身的權利,主體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訴求也開始逐漸顯現(xiàn)。

為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并對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判斷,這無疑有利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辯證的矛盾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支撐,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價值哲學思考,無疑是時代的重要使命?!?/p>

第7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既不能人為地廢除,消滅,也不能指定,創(chuàng)造。這一哲學觀點告訴我們,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觀念、思維和行為上遵循客觀規(guī)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有按照規(guī)律辦事,才能科學地、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市場經(jīng)濟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生活方式的日趨多樣化,大學生的活動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必須在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一要更新觀念。要以基本原理為指導,按規(guī)律辦事,摒棄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觀念體系,屏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繼承傳統(tǒng)、汲取精華、與時俱進,只有堅持有選擇的繼承與有特色的創(chuàng)新,才能使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富有時代氣息。二要明事理。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運用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謂“事理”,指的是事物蘊涵的道理,也就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事實證明,明事理,工作起來就會駕輕就熟、事半功倍。明事理,關鍵在于堅持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研究、解決問題,遇事多做辨證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三要增強科學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按照受教育者思想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學習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等活動,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只有遵循規(guī)律性觀點,才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的客觀規(guī)律,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遵循實踐性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哲學觀點告訴我們,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確立社會實踐是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的觀點。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好與壞,關鍵在于是否收到實效,是否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遵循實踐觀,開展當代大學思想政治工作,一要立足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運用基本理論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時,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我們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狀況,就得參加實踐;要向受教育者宣傳道理,必須投入到實踐中去;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也必須參加實踐。二要解決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找到解決思想問題的鑰匙,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受教育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把準脈搏,認真分析切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善于傾聽受教育者呼聲,了解受教育者情緒,關心受教育者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三要增強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好不好,要以實際效果為衡量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細致入微、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等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影響和轉變受教育者的言行,形成符合思想教育者預期的目標,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遵循特殊性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都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了解和掌握每個具體事物的特點,注意他們的發(fā)展變化,這是認識事物決定政策必須把握的最基礎的東西。這一哲學觀點告訴我們,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方法,充分認識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變化性、復雜性和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