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7:12
序論:在您撰寫個人素質培養(yǎng)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圖書館 情報人員 個人素質 創(chuàng)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251-02
在圖書情報人員培養(yǎng)的過程中,身體訓練和強大的心理教育需要同步進行,同樣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圖書情報人員來說,素質的創(chuàng)新來自其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有效提升,這也是當前社會中對圖書情報人員技能型素質培訓的主要原因之一。
1 圖書情報人員必須具備的個人素養(yǎng)
1.1 道德和思想境界的創(chuàng)新性
圖書情報人員的思想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質直接決定了其是否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忠于自身的崗位,同樣,如果國家斥巨資來培養(yǎng)出一批圖書精英情報人員,但是在名利心和物質誘惑的前提下,他們背叛了國家和民族,成為地方的助力,那么這對我國圖書建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同樣,在當今社會中,誘惑隨時存在,欲望隨時會侵襲人們的大腦,那么,對于圖書情報人員來說,其越是優(yōu)秀一旦出現(xiàn)道德素質和其工作能力完全背道而馳,他們對于崗位的危害性,對于國家的危害性將更大。因此,對于圖書情報人員的思維創(chuàng)新培訓應該從道德和思想的提升角度入手,將民族自豪感和崗位光榮理念以及職業(yè)道德觀作為信仰傳遞到圖書情報人員的意識中來,使之充分的認識到自身的地位的重要性,進而加大自身鍛煉的力度,投身到我國的信息產業(yè)建設中來。
1.2 健全的身體和理智的心理素質教育
圖書情報人員在具備強壯的身體的同時更需要在心理素質角度加大鍛煉力度,高尚的個人情操是對圖書情報人員進行培訓時的內部建設,而健全和健康的體魄則是對硬件設施的維護。正如俗語所說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圖書情報人員來說,只有身體能保持百分百的能量和爆發(fā)力,才能確保再艱難的環(huán)境,他也能堅持完成工作。同樣,對于圖書情報人員的日常培訓來說,為了為其體力和腦力勞動等提供能量供給,圖書情報人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必須盡量的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鍛煉身心和意志力,并從生活實踐的角度納入獨立的思考意識,以便在思考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1.3 豐富的知識結構和綜合型信息素質
圖書情報人員的知識結構如何是決定其眼界和能力的主要標準之一,同樣,現(xiàn)代社會網(wǎng)絡信息建設逐漸升級,作為現(xiàn)代化的圖書情報人員,必須掌握網(wǎng)絡技術使用技巧和方法,從網(wǎng)絡的龐大知識體系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識,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并能不斷催動自身知識體系的擴充,這才是當今時代圖書情報人員進行自我培養(yǎng)的必然趨勢和必要手段。同時圖書情報人員的綜合信息素質也成為一個優(yōu)秀圖書情報人員的重要衡量標準,正如當前人類以信息素質的多寡、深淺等來衡量一個人的發(fā)展?jié)摿σ粯樱瑘D書情報人員的信息意識同樣需要進行提升,其不僅僅是從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角度來鍍金信息意識的增長,作為基礎素質,綜合型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其職業(yè)敏感度的提升。
圖書情報人員的信息能力主要是從評價、挖掘、利用和傳遞信息能力的角度來幫助圖書館獲取信息源,從各類形式中尋找到真正的信息,并最大化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相對于單純進行電腦傳媒的使用來說更具備對圖書情報事業(yè)的促進性,同樣,對于圖書情報人員來說,綜合型的信息素質需要從圖書情報的偵查、獲取、傳遞等多角度進行融合,尤其是對于圖書情報人員技術技能和思維辯證能力的培養(yǎng)角度來看,圖書情報人員的綜合型信息素質不僅能幫助其自動尋找來自生活中的任何違法亂紀活動,更能從高級認知方式的角度來幫助圖書情報人員促進其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
1.4 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結構的拓展性
圖書情報人員在綜合型信息素質培養(yǎng)之外,還需要對其文字寫作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外語翻譯能力、演講口才能力等方面進行著重的培養(yǎng)和訓練,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助于圖書情報人員可以對待工作更加的得心應手,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拓展其本身就是圖書情報人員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不竭動力,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人格魅力,圖書情報人員同樣需要良好的思想意識和科學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保障其對情報進行真?zhèn)悟_人時,可以更為良好的完成任務要求。積極向上的意識和努力奮進的樂觀精神,在此時圖書情報人員創(chuàng)新精神的不斷提升更有助于其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思維和提升崗位職業(yè)道德。能力是行為的基礎,作為圖書情報人員來講,能力和能量的提升成正比,就可以幫助企業(yè)有效發(fā)展,同樣,一旦圖書情報人員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訓練,就自然會呈現(xiàn)出更高的發(fā)展空間。
2 當前我國圖書情報人員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圖書情報人員的培養(yǎng)隨著近些年來圖書館情報系統(tǒng)的逐步完善而逐步向專業(yè)化領域轉變,圖書情報人員的數(shù)量和架構上也得到一些提高,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圖書情報人員培養(yǎng)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性,諸如大部分院校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圖書情報人員培訓課程,同樣也不會聘請不屬于情報結構的教師來進行綜合教育,隨著圖書情報人員從業(yè)人員的不斷減少,圖書情報人員的專業(yè)結構盡管初具規(guī)模,但是從總體來看,存在著之知識結構和專業(yè)結構均存在著比較單一化的問題,同樣圖書情報人員的整體素質偏差比價大,尤其是從年齡的差異性角度進行劃分,圖書情報從業(yè)人員本身的年齡差比較大,對于年齡斷層的彌補方式卻記錄著得少之又少,對于圖書情報人員隊伍的穩(wěn)定性方面,就當前的狀態(tài)來看,同樣存在著巨大的開支問題。
3 圖書情報人員個性的系統(tǒng)化培養(yǎng)
在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圖書情報人員培養(yǎng)力度的逐步加強,對于員工的培訓主要通過在職的員工的日常培訓來完成,我國當前對于圖書情報事業(yè)的研究和拓展速度雖然在不斷的提升,但是從總體角度來看,其增長速度與其現(xiàn)實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一樣,需要圖書情報人員在學習的過程中保證隨時的自身的建設可以穩(wěn)定提升。
3.1 增強圖書情報人員的在職培訓
在幾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圖書情報人員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在在職人員持續(xù)培訓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憾,比如專業(yè)性缺失和渠道較少等問題。在職員工作為圖書情報一線工作人員,其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圖書情報人員的在職培訓必須從專業(yè)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角度入手,進行層遞式教育。在職員工的職業(yè)技能培訓不僅有利于員工的職業(yè)性發(fā)展和知識結構的拓展,對于圖書情報人員當前技能的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彌補,就當前我國圖書情報人員培訓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機構來看,夜大、成人函授、各單位系統(tǒng)自身的培訓以及短訓班等的設置可以有效的幫助圖書情報在職人員完成知識和技能的補充及拓展。
3.2 促進圖書情報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圖書情報人員的綜合素質方面除信息素質培養(yǎng)以外,還需要包括文學寫作能力、演講口才、外語翻譯、溝通協(xié)作能力以及情報識別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這些綜合素質的提升可以幫助圖書情報人員更加順暢的應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在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過程中需要對能力的創(chuàng)新性進行促進,這不僅僅是圖書情報人員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源泉,更是圖書情報人員綜合素質提升并能取得長期發(fā)展的基礎,圖書情報人員的創(chuàng)新性和綜合素質是當前針對情報工作,如對情報的真假性和情報的價值性進行判斷等的工作基礎,只有培養(yǎng)出較高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在情報分析和加工方面取得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樣,因為有了綜合素質的拓展,圖書情報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進取精神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促進。
3.3 建立和完善業(yè)務培訓制度及素質培養(yǎng)體系
圖書情報人員的網(wǎng)絡應用技能比較差,專業(yè)知識和技術不高等是當前威脅圖書情報人員綜合能力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對于圖書情報人員團體所存在的結構多層次性和學歷高低不同等方面的問題,可以從個人業(yè)務的側重方面入手,進行分層指導,對于初級要從基礎知識拓展方面進行培訓,中層主要是側重于一些直接技能和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拓展,尤其是在技術開發(fā)方面包含網(wǎng)頁設計、情報檢索、數(shù)據(jù)庫處理等更是要加大培訓力度,在高層方面主要是對管理方式和硬件技術等進行培養(yǎng)。在培訓的過程中對于圖書情報人員業(yè)務培訓制度及素質培養(yǎng)體系更是要同步的完善。
圖書情報人員業(yè)務培訓和素質培養(yǎng)方面并不沖突,同樣對于素質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來說可以從多渠道、多角度方面進行延展,比如培養(yǎng)多類型的人才,包括骨干型和基礎型人才,那么針對其素質教育則需要從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角度方面由點到面的進行業(yè)務拓展培訓和素養(yǎng)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紅.試論圖書情報人員素養(yǎng)的提升方法和途徑[J].才智,2012(35):350.
[2] 柯平,張文亮,何穎芳.對我國圖書情報專業(yè)學位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12(6):92-97.
[3] 柳進成新時期圖書情報人才培養(yǎng)途徑圖書情報工作,2012(s1):268-269.
關鍵詞:信息技術;新課改新要求;教師;個人能力培養(yǎng)
自2008年7月接觸新課改以來已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將近一年的工作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新問題,新情況,本人感受最深的還是信息技術課教師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在信息技術課的改革中多次明確提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教師,不僅僅要扮演一個知識灌輸者的角色,更要學會扮演一個知識海洋中的引導著的角色。那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來扮演好這個角色?如何把新課改的思想精髓滲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何讓學生能更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本人結合自己的一線教學體會,以科學的角度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新課改對信息技術課教師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程標準的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教師要樹立“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的教育新理念,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實施與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等方面較先前的信息技術課程有了很大不同,其更人性化的理念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個體情況,從理論上上提供了科學的教學依據(jù)。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教學能力必然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其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終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本人認為,新課改在信息技術學科方面至少從以下二個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1、課程設置方面新課改對課程作了更科學的規(guī)劃和權重分配,滿足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需要。信息技術最基本的模塊是必修課程,另外信息技術還有5個選修模塊,在大多數(shù)學校的師資安排方面,信息技術教師一般都兼任選修模塊的教學,為了能勝任新的學科,教師光看懂教材,會做題目是遠遠不夠的,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更要明確上下文存在的隱性要素,教學內容和實施方式要經得起考驗,對課程目標達成具有時效性,這需要教師有更為廣博的知識和專業(yè)的技能。
2、反思教學反思是讓理論與實踐充分互動的良好途徑,是教學績效行為。傳統(tǒng)的教學反思大多是圍繞能否提高學生操作熟練程度以及考試優(yōu)劣程度而開展的,這種反思恰恰會強化教育的負面作用。新課改要求關注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視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專業(yè)修養(yǎng),加強合作對話,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就靠學校課堂是難以完成的,因為學校課堂資源有限,環(huán)境成分單一,教師必須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事各種活動,根據(jù)實際問題來錘煉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將其直接應用于教學活動中。
二、當前信息技術課程和教師自身能力素質的現(xiàn)狀
從大環(huán)境看,當前高中教學主要體現(xiàn)學科性、理論性、應試性三大特點,學科性有利于資源規(guī)劃和課程配置,但不利于整合教學、綜合思維以及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性有利于環(huán)境安排和評價操作,但不利于社會實踐、項目研究、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試性有利于操作簡約化和低成本化,但不利于個人實際問題求解、受挫力和競爭力的培養(yǎng)。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師的自身素質:
1、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行為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tǒng)帥的作用。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改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旦改變,許多困難將迎刃而解。新課程一改過去只重視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驗過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應確立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改變過去重知識的傳授,重機械重復訓練,重考試過關率,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個體差異和創(chuàng)造性。
2、搞探究性學習,做研究型教師
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先知道如何進行科學探究、會進行科學探究,善于進行科學探究,若還按照舊版教材的教學思路進行演示,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失去了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最佳途徑。
3、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自身能力
精神人格
① 合理的價值觀體系,如道德觀、是非觀、審美觀、社會以及科學知識等
② 合理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
③ 良好的情緒調整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素質人格
④ 良好的心理素質
⑤ 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基本生活能力素養(yǎng)
⑥ 良好的身體素質
⑦ 養(yǎng)成奉獻,互助之精神,以及個人責任感
⑧ 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溝通能力
⑨ 良好的個人信念,與切合實際的理想追求
⑩ 良好的個人技能
1.合理價值觀體系
從以上來看,將合理的價值觀體系與放在首位,是因為價值觀體系是人格的最基本構成,即人的精神人格。它直接關乎到人的靈魂深處的是非觀、善惡觀、美丑觀、社會觀、人生觀等等。獲得價值觀體系,除了接受教育外還要將知識點進行內化,即人在成長過程中少不得社會、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少了這些,一切知識點都不會那么穩(wěn)定,更不會產生合理的意識選擇與變化等。如一個人犯了錯而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他就不會知道違法則的嚴重后果。一個人沒有付出過辛勤勞動,就不會懂得愛的存在與愛的珍貴,等等。而純粹的社會與自然知識是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正確的意識構成與判斷奠定基礎的。
2.合理的思維方式、模式
而合理的思維方式,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最薄弱環(huán)節(ji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不合理的觀點、知識,以及人文精神的構建都與之有深層次的關系。這點,我在《思維與意識》《中國哲學史上的最缺—自然邏輯哲學》里都有論證和說明。思維問題其實就是一種認知方式的問題。這關乎人們對自然界的理解和對社會組織結構形態(tài)的概念,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世界觀。其次,合理的思維方式對知識點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整體哲學的意義上說,世界的知識無數(shù),但是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思維方式、模式,所有的知識都能劃區(qū)劃塊的整合起來。整體哲學的理論是,只要掌握了一個完全合理的知識點,其它的知識點都能從這個點開始發(fā)散尋找,并最終構成自己的合理知識體系。這雖然有些夸張,但從理論層面上講,是可以做到的。
有了好的思維模式還不夠,在教育方式上還得有所突破。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上,一直還停留在灌輸?shù)脑紶顟B(tài),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有直接關系,這點我在很多文章里論述過。就人來說,好奇與求知是人的本性,加上個人的自尊心與榮辱感,即希望被認同來體現(xiàn)自身存在價值的原始本性,以及人或者動物對地域、空間擴大的本能需求,所以人應該是必然好學的。而我們現(xiàn)在的灌輸與填壓式教育恰恰就違背了這種人的自然規(guī)律和屬性,我們的老師普遍認為學生學習時間越多、掌握的知識就越多,并且成績就越好。最后,很多學生即使掌握的很多知識,卻根本不能靈活運用。其中,學生學習的知識點的實用性怎么樣,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知識點與生活、社會、人格、能力的關系到底有沒有關系,關系多大,是否系統(tǒng)全面等等,這也是要求社會教育界關心的問題。因為學生學些與這些沒多大關系的知識,學生就不能從教育中受益,不能受益,怎么能有學習興趣呢?所以說,這種教學方式、學習內容與知識量在很多時候超越了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生也不能從這些知識上獲得實際的利益享受與情感感受,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心理,并最終演變成排斥心理。這種灌輸與填壓的教育方式已經在麻木或者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思維與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也是極其有限的,并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與求知心理的退化。所以我覺得,在對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式的時候,誘導與引導是最人性化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斷能充分調動人的學習積極性,更能產生知識的心理記憶,而這種心理記憶比單純的腦部記憶要牢靠得多,在沒有知識替換的前提下,基本就是永久記憶。如果經常使用到這個知識點的話,并且能有內化成為潛意識的可能性。我以前在輔導與培養(yǎng)學生的課程里,經常應用到的“自主學習法”,效果就很不錯,對思維與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效果非常明顯。允許學生出現(xiàn)錯誤理解,必然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再通過排除錯誤方法后的合理選擇,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方法合理化,嘗試錯誤經歷與結果必然導致的錯誤方法將永遠不會被選擇,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明顯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錯誤也是有價值的,充分利用錯誤的價值,反而能取得正確選擇與方法。所謂“自主學習法”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師只布置好課程內容與作業(yè),讓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之后讓學生將理解的知識在課堂上講出來,再利用討論與辯論的方式做一些調整和歸納,最終形成一種知識點的共識。這種學習方式要讓每個學生參與和評判,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全面挖掘他們原始的學習興趣與個人潛力,如此才能讓學生充分的表現(xiàn)自己。做到這點,需要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打破很多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與教學方式。我將這種教學方式歸納為“無為而教”,老師的作用就是把握一個尺度與裁判,所謂“尺度”,即在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課程知識點的時候做一些引導與啟發(fā),或者是在所有的學生錯誤理解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做一些更正與調整。裁判的作用就是對一些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做一些應有的表揚與鼓勵,而對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的學生做一些批評。
3.良好的情緒調控、自我管理能力
在《情感的波動與欲望的涌動》一文中,已經知道人的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毫無疑問,個人的情緒調控與管理能力是社會對人的最基本素質要求。但是怎樣提高這種能力,以下幾點值得學習。
理性構建
產生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意識、觀念的矛盾是社會人士產生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一種精神、意識對抗產生的壓力,再由壓力產生自我心理保護性的情緒反暴與失控,而這種情緒反暴與失控則會產生明顯的社會危害性和自我危害性,嚴重者會產生失去理智的傷害他人或者自殺行為。而非合理的意識選擇加上強大的心理與行
為能力,同樣也會產生強大的破壞行為。故而要穩(wěn)定情緒,首先要做思想思維的疏導與疏通。思想思維的疏導疏通則必須要夠建個人合理的理性。建立理性,首先應該從知識點與知識結構上加以完善化、合理化。俗話說“沒有繞不過的彎,沒有過不了的坎”,只不過就看你想不想得明白,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知識結構合理與思維方式的合理,一切意識、觀念矛盾均可以化解。當然,人無圣人,不可能所有矛盾都可以化解。但是只要理性構建更合理,更豐富寬廣,那么產生精神、意識對抗的概率會小很多。如此,產生情緒,爆發(fā)脾氣的機會也會少很多。
加強心理抗壓力
心理抗壓力是人內在心理素質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個人心理抗壓力主要是人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所體現(xiàn)出來的個人素質。人生無時不在面對高壓力的學習環(huán)境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外部體能壓力等,當外部壓力與內在抗壓力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各種情緒,特別是外部壓力遠遠大于內在心理抗壓力時,人便會產生情緒低落,如憂愁、郁悶,乃至于情緒反爆作為抗爭等等。這都是情緒不正常的表現(xiàn)。但是作為社會的人,面對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合理與非合理性現(xiàn)象,只有加強自身內在心理抗壓能力的提升,如加強自己的忍耐性等等,才能降低產生情緒的概率。其次,在面對精神、意識、觀念對抗時,心理抗壓力強的人也明顯有情緒上的優(yōu)勢,情緒上要平穩(wěn)很多,所以能理性的思考應對措施。針對外向性情緒障礙問題,連續(xù)抄書是一個很不錯的調整方式,主要針對意志力培養(yǎng)。偶爾采取非合理理念培養(yǎng)方式或者挫折教育,則能培養(yǎng)人的心理忍耐能力與抗壓能力。
音樂的調整
人的情緒必然的產生波動,有波動就必然的有節(jié)奏?!对谝魳返膹埩εc美的激動》一文中已經說明.
體能釋放調整
人,從來都沒有脫離自然的屬性。故,當人的能量不能正常釋放時,其情緒是很容易產生壓抑、煩躁或反爆沖動的。所以在有情緒壓抑、煩躁或者情緒激動時,體能釋放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只不過,情緒壓抑者的體能釋放要適度一些,且采取的方式也不能太刺激。否則,試用者會有一種恐懼心理,或者失去理智而過度冒險。而煩躁、情緒激動者則采用短時間的強力釋放。這種時間的控制是防止激動者連續(xù)性釋放而自我傷害。當由精神壓力產生的情緒壓抑與情緒沖動被釋放后,自然會回歸一種常態(tài)的平靜.壓抑者則可以稍微過度一點,產生一種半興奮狀態(tài)。
4. 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心理素質是多方面的,凡生活中要接觸到的客觀現(xiàn)實,都需要相應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構建必須通過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猶如千層紙的鋪墊,必須一層層的加強。在《論精神的實質》一文中談到過試探與嘗試的問題。試探,完全是面對一個未知事物的接觸,這種接觸過程就是一種心理成熟與自我心理完善的經歷。一個人從小開始接觸生活和接觸社會,除了對生活與社會有更多的了解與理解外,更多的收獲就是心理的成熟,與心理素質的提高。如在實際生活中必然的遇到困難,戰(zhàn)勝了困難,那么這個人除了自信心得以成長以外,另外一個巨大收獲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強,即使是小范圍的失敗,這種挫折教育對心理的承載能力也是極其重要的。有了自信心與心理素質之后,人還應該嘗試著去面對一些未知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社會活動。這樣,人便產上了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yǎng)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除了理性引導外,實際的參與嘗試便是最主要的一環(huán),并由此打破人天生的恐懼心理。
接觸生活與社會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讓學生體驗生活與社會的真實性和殘酷性,從中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以及由生活壓力逼迫人產生學習的動力,改變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并完成“學以至用”的最終目的,將人從個體向群體轉變、由成長向成熟轉變。我曾經在輔導課程中,將學生派到農村有目的的體驗和參與生活,要求學生從農村人的經濟收入與支出、選擇莊稼種類目的、作息時間、勞動強度、生活態(tài)度、生活困難、個人與家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與娛樂、幸福指數(shù)、人際和家庭關系、行政管理體系、對政府的期望與批判、對國家的個人觀點、對經濟與物價的意見等等方面,做一個相對全面的信息與數(shù)據(jù)采集,之后寫一個調查報告,并提出個人見解與建議,再讓他們與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與家庭做一個比較。在調查報告里,我并不要求建議與見解的完全正確性,但是,我培養(yǎng)了學生認識與理解生活廣度和深度,并從中找到自己在家庭生活與社會中的位置和心理平衡點,這個平衡點也許不是最準確的,但是一定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尋找方式。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心理平衡點,才能確定自己進步發(fā)展的方向。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能好好學習,怎么能找到向上的起點與方向呢?
5. 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基本生活能力素養(yǎng)
人本是具有動物性的懶惰,任性也都是人的原始本性,加上人性的自私,所以趨利避害。一個原生態(tài)的人必然懶惰,隨意性也非常明顯,故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開始。由于有些家長非常溺愛小孩,不注重從小培養(yǎng)小孩勤勞的習慣,必然造成小孩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孩在五歲以前是沒有太多意識溝通的,所以小孩在小的時候只能靠一種硬性的訓化,或者從行為上讓小孩加以模仿。而那些自己本身行為習慣不好的家長,帶小孩當然培養(yǎng)不好小孩的行為習慣。家長打麻將小孩也打麻將,因為人的最原始學習能力就是模仿。當小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就要先通過意識溝通與督促。溝通地目的是讓孩子在意識上接受某個理念,督促地目的是讓小孩突破人性懶惰的特性,和突破行為心理地嘗試,多次重復后,必然成為行為習慣。
所謂基本生活能力素養(yǎng),是指人在普通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能力與水平。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這本應該是最基本的素質要求,但是由于當今教育的無知,竟然把這種基本素質要求都忽略了,學校從小要求學生“全日制”學習文化知識,剝奪了孩子參與生活的時間與機會,家長要求孩子考好成績,故而根本不注重孩子的這種能力培養(yǎng),最后的結果是,孩子到結婚成家時不知道“柴米油鹽菜”的使用方法及價格,更不會做成一桌香甜可口的飯菜。其他家庭生活也是相當無知,如各種家庭生活的勞動技能、必要物資的購買、經濟規(guī)劃、基本社會關系與基本社會活動等等,所以當他們組織家庭和步入社會后,經常遇到一些非常低級的錯誤,人為的樹立一些由于簡單問題產生的矛盾,并導致個人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困惑與混亂,嚴重者連基本生活、生存的本能都喪失了,這是多么悲哀啊!其實,在培養(yǎng)人的這些最基本能力與素養(yǎng)的同時,孩子會得到更大的收獲,那就是對生活、人生、社會更多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更好的生活。個人生活好了,社會也就進步了、和諧了,因為社會是有每個個體構成的。
6. 良好的身體素質
身體是生命的第一平臺。良好身體素質的前提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科學的身體鍛煉。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的、睡眠的、工作的等??茖W的身體鍛煉是一個長期性的 良好習慣,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說,中國本不是一個熱愛運動的民族,所以加強身體鍛煉還要從文化觀念與意識習慣上開始改變。
其實,運動不僅僅加強身體素質,在運動過程中,個人能量的釋放還能使人產生興奮感與加強內循環(huán),而這種興奮感和內循環(huán)會導致腦細胞再生與更新,而再生與更新可以影響人的智力水平,以及情商的提升。興奮使人產生快樂,這點毋庸置疑,這種快樂會導致人加強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接觸又能加強心理素質,有了心理素質與個人勇氣,那么敢于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的原始動力就產生了,社會由此會加快進步的步伐。在對于有抑郁癥的患者,采取游戲與運動的方式,必然會產生明顯的緩解與培養(yǎng)作用。社會生活中,由于經常運動與游戲產生的興奮和快樂,會直接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這點已經論證過的??偟膩碚f,將人動態(tài)化,順暢的釋放能量與構建心理,那么生命的活力必然被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
7. 養(yǎng)成奉獻、互助之精神,以及個人責任感
做到一個基本合格的人格素質,即利益、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要做到奉獻、互助之精神,以及個人責任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除了在平時學習時加以領悟外,個人道德感、榮辱感的加強,也是一個必要條件。如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其次就是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這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引導。責任感的培養(yǎng)需要個體的投入與付出,一個不投入與付出的人是不可能有責任感的。這種投入與付出必須是身、心的。這正如家長對小孩的責任,想讓家長放棄都不可能,家長投入太多了。反過來,孩子有沒有對家庭的付出與投入,則直接體現(xiàn)在對家庭的責任感,在責任感方面,空洞的口號是沒有任何效力的。真心付出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求人有社會良知與社會責任,這點,我在《永恒的愛》里論述的比較清楚。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的愛,而是出自某些另外的原因,即使最微小的付出,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覺得付出太多了。如果出自真心的良知與社會責任,即使傾其所有地付出,也會認為遠遠不夠,這就是有良知與無良知的最根本區(qū)別。所以,我一直認為“良知與責任”是社會人格的最核心部分。
8. 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溝通能力
成為一個社會成功人士,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但是如何建立好人際關系卻是一門大學問。社會的人,是由個體必然向群體轉變的,這種轉變就是一種融入過程,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遵守群體規(guī)則,如道德、法則等等,其次就是堅守人與人之間利益、人格的公平性、平等性。當然,這只是基本常識。要真正構建起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要以第7點的“有無奉獻與互助精神”開始。這方面的培養(yǎng)是由精神引領開始的。在實際生活中多一些換位思考,在個人能力范圍內相互幫助就是個人人際關系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之后,個人的謙虛程度、個性張揚程度也都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不謙虛,個性太張揚只會讓人討厭。建立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yǎng)主要以設定集體任務與目標,完成這個任務與目標的過程應該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讓參與者各就其位,知道每個人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珍惜每個個體的重要性,以及由此體現(xiàn)出來的團體合作能力。項目如集體登山、團體野外生存等活動。溝通能力是人與人交流的必要途徑。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思辨著手,思維反應速度、以及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一定也要從實際生活的針對性訓練中體現(xiàn)出來。如辯論會,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細心傾訴自己的心聲等等。
9. 良好的個人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精神與切合實際的理想追求
建立良好的個人信念必須從對自己各項素質水平的合理評估開始。但是評估標準是什么?這是一個主體社會的價值評估體系,這應該是完全脫離自我主觀意識為前提的。社會中的人往往過高評估自己,這其中必然帶有個人主觀認同,如夸大自己的能力與社會重要性等。在做自我評估時,應該多咨詢相應的社會專業(yè)人士以及周圍的朋友,他們則是從個人的行為表現(xiàn)中得以總結與概括的。這個結果也許不是最準確的,但一定是最客觀的。有了這個評估結果,在建立個人信念時要科學很多,這就是平時所說的量力而行。自己能力到底怎樣,面對一些實際困難時能不能解決,不要等到碰了個鼻青臉腫后才知道。在一個競爭的社會里,沒有個人信念是不可能有什么發(fā)展的,因為良好個人信念直接體現(xiàn)在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人人都應該有理想,正如拿破倫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但是,萬軍之中必然只有一個將軍,所以不合理的理想會給人一些不必要的精神壓力,精神壓力超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并不能得到合理調整、釋放與緩解時,必然會產生抑郁癥或者焦慮癥,嚴重者會痛苦不堪,有的人還會選擇自殺來解脫精神與心理痛苦。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給自己定位,有時候還會導致產生狂想癥;如我以前有個學生,他總認為自己在高考考試能考滿分,他這是把自己當“神”了,這是典型的狂想癥。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承認人性的弱點,加上錯誤的認識世界、社會,就必然導致不切實際的理想追求。多了解人性,多認識文化的差異性,多參與社會與實際生活,就能多一些實際的感悟和內化思想觀念,就能找準切合實際的理想與追求,雖然由于社會是動態(tài)的,人也是動態(tài)的,理想與追求必然會隨著動態(tài)變化不斷的調整與修改,最終也是走向更實際更合理。
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精神還是個人素質中最高端的能力體現(xiàn),但是怎樣培養(yǎng)這種能力,這關乎到文化內涵與培養(yǎng)方式。我們知道人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是人類為了超越自然狀態(tài)與自我突破的理念形式,所以,利用文化對人的塑造功能,因人而異地選擇文化形式和培養(yǎng)方式,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理論上可以認為,只要能提供足夠的文化形式與特定環(huán)境,可以將某個人培養(yǎng)成卓越的“天才”。而“天才”一定具備超越平凡人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精神,無論在科學技術或者人文社會方面,必定能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與發(fā)展。所以我一直認為,人除了有自然的生物基因外,還具備文化基因,改變文化內涵與培養(yǎng)方式,就能改變人的品質,甚至能改良人的部分自然生物基因。
10. 良好的個人技能
關鍵詞:人格素質;角色;情商;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6-095-02
“人格”一詞來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它是人們自身素質公開于眾的一個側面?!吨袊蟀倏迫珪?教育卷)對人格的界定是“個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個人的一些意識傾向與各種穩(wěn)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卑ㄒ韵聨讉€方面的內容:氣質、性格、能力、興趣、愛好、需要、理想、信念等。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應用,護理管理模式由以疾病為中心轉變到以病人為中心,進而轉變到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這就使護士長的角色由單純的科室代表人發(fā)展到領導者、教育者、協(xié)商談判者和監(jiān)督員等多種角色,護士長的特殊崗位,決定著對護士長自身的特殊要求。護士長是科室管理的核心,是控制護理質量的核心人員,除了理論知識、技術水平等業(yè)務素質必須過硬外,其人格素質的高低是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領導水平與領導藝術)高低的決定因素,是護理管理成敗的關鍵。為適應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及科學管理的需要,適應欣欣向榮和諧社會的需要,讓護士長和護士們實現(xiàn)“工作快樂,快樂工作”的目的,筆者認為護士長應加強人格素質的培養(yǎng)。
1 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護士長必須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否則會影響管理能力的發(fā)揮,也會影響護士的情緒和挫傷護士的積極性,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最終損害病人利益。一個優(yōu)秀的護士長應具有真誠善良的心靈、熱情開朗的性格、堅韌不拔的意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不驕不躁,善于控制自己情緒,懂得思慮及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想方設法為服務對象和手下人排憂解難;能保持敏捷的思維,敏銳的觀察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抗壓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能承受強大的工作壓力和人際關系壓力,“泰山崩于前不改色”,面對每天出現(xiàn)的不確定的工作任務和突況,能冷靜正確地作出判斷,迅速處理,并保持個人心理穩(wěn)定,情緒穩(wěn)定,感染、鼓勵周邊的病人和工作人員。
2 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魅力
護士長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正直謙虛的品格,寬闊友善的胸懷,高尚的生活情趣?!耙猿鍪赖膽B(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積極進取,懂得顧全大局,有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面對繁重的護理任務,具備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預見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制定防范措施并組織實施,防止差錯,保障護理安全;能克己奉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帶動其他護理人員;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制度管人,不斷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語言和行為;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對取得成績的要及時真誠地致謝;敢于承擔責任,發(fā)生過失要及時查找原因,防止再犯,同時注意保護當事人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熱愛集體,樂于助人,教育護理人員熱愛本職工作,關心她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盡可能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努力營造一個團結友愛的工作環(huán)境,培養(yǎng)團隊精神,讓每一個護理人員在科室能找到歸屬感;善于發(fā)現(xiàn)護理人員的長處,知人善用,激發(fā)她們的工作熱情。通過這些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親和力和凝聚力,以增強感召力,使護理工作處于高速高效的運作狀態(tài)。
3 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護士長是科室的代言人,不僅是護士們模仿學習的對象,而且是體現(xiàn)護理工作親和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媒介。外在方面,護士長應保持健康優(yōu)美的體形,整潔大方的發(fā)式,時尚得體的服飾,溫柔親切的笑容。要培養(yǎng)優(yōu)雅迷人的風度、文明大方的談吐,內外兼修、表里如一,樹立美好的護士長形象。切忌指手畫腳、動口不動手,或語無倫次、浮躁慌亂,否則護士會覺得失去主心骨,缺乏安全感,影響工作正常運行甚至造成工作失誤。
4 培養(yǎng)學習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護士長是護理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代表的是科室、醫(yī)院的形象,其言行舉止對護士、患者及家屬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良好的工作質量依賴良好的工作氛圍,而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護士長的作用是巨大的。當今世界,科學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時間不斷縮短,護士長必須要與時俱進,善于學習、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來充實自己,不斷地更新思想觀念,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不做時代的落伍人。除了業(yè)務知識外,還要加強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高雅的興趣愛好,提高自己人文修養(yǎng),鑄造獨特個人氣質,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增強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朝氣蓬勃帶領護士們投入意義非凡的護理工作當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
5 培養(yǎng)較高的情商,具備良好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
情商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面臨挫折的耐受力,是“內心的”自我審視能力,也是人際關系能力的體現(xiàn)。它與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密切相關,正確地把握自己,才能認知他人的情緒、動機、愿望,并作出適當?shù)姆磻⒘己玫娜穗H關系。這是工作成敗的關鍵,國內外有關研究表明,情商在成功因素里面占80%的比重。護士長首先要培養(yǎng)良好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善于領會領導的意圖、聽懂屬下的心聲。學會傾聽,能聽取、采納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減少沖突,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培養(yǎng)大將風度,榮辱不驚,善于駕馭場面;學會處理橫向和縱向的關系,橫向關系有護患關系、醫(yī)護關系、與各科室主任的關系、同事同行關系、各科室各部門關系,縱向關系有上下級關系,上下級醫(yī)療機構的關系等等;在做好上傳下達、下請上傳以及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樹立護士長威信,這對護理工作效率、效果和護理質量至關重要。
6 具備較強教學科研能力
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職業(yè)繼續(xù)教育的推廣,護士長又多了”教學者”這個角色,培訓工作是當前護士長的一大工作任務。三基三嚴培訓、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急救技能的培訓、新技術的開展和新儀器的投入等,這些工作必須要求護士長擔當起教學者的角色,對護士進行“傳道、授業(yè)、接惑”,才能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年輕護士不但要傳授業(yè)務知識,還應教導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方法,讓她們少走彎路避免誤入歧途;同時護士長在工作中要善于收集材料、總結經驗,善于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做法并開拓創(chuàng)新,把護理工作、護理技術、護理經驗發(fā)揚光大,促進護理學科的發(fā)展,這是護理管理、護理學科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護士長必須培養(yǎng)教學科研能力,不但要與護士們共學共勉,還要擔當護理先驅者的角色,為護理事業(yè)做貢獻。
多重角色的護士長身份,決定著對護士長的高標準要求。完善的人格是工作的劑和推進劑,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是護士長發(fā)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要求護士長從傳統(tǒng)的管家婆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從嚴從高要求自己,不斷充實自我、提高修養(yǎng),完善人格,提升自我,增強自己的影響力,以業(yè)務素質和人格素質為雙翼,做新時代的白衣天使,在護理事業(yè)的廣闊天空中翱翔。
參考文獻:
[1] 丹尼爾?戈爾曼.情緒智商[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97.
關鍵詞:革命歌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5-0152-03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內化為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包括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如何思維和學會掌握必要的知識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悟?!币虼?,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防止出現(xiàn)大學生“有知識,沒文化”的現(xiàn)象,在經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無論對人才培養(yǎng)還是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革命歌曲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根植于華夏大地,是民族文化發(fā)展和升華的結晶,特別是那些感染力強、思想內涵深刻的革命歌曲,是一部部生動的中國現(xiàn)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大學生中大力傳播革命歌曲,會使其愛國主義情感得以升華,道德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質得以提升。
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現(xiàn)狀分析
(一)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現(xiàn)狀
人生觀、價值觀模糊,理想迷失 受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現(xiàn)實和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人的生存價值與意義等問題的認識開始虛化。他們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個好工作,很少有真正的信仰和明確的理想;一方面,他們對當下的現(xiàn)實強烈不滿,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改變現(xiàn)實的有效途徑。
缺乏社會責任感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親人的特別愛護,學校教育又只注重知識灌輸,導致一些大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放棄了“責任”。他們嘲弄傳統(tǒng)的價值觀,認為自己對社會的發(fā)展沒有責任,而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人格意識矛盾,心理不健全 社會變革帶來的文化轉型、價值混亂、人格分裂在深層次上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培育和合理構建,具體表現(xiàn)為大學生獨立意識與個體依賴性的矛盾、開放意識與自我封閉的矛盾、評價意識強與個體自律意識弱的矛盾。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
社會文化多元的負面效應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導致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滋生。市場經濟的推廣給大學生思想意識帶來的最大沖擊就是商品意識的泛化。把學問當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質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
學校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應試教育導致教育急功近利。應試教育體制造成人們過度重視專業(yè)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學生一心死讀書、死背書,忽略了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其二,功利性的專業(yè)設置導致人文氛圍的缺失。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高校課程設置中人文類課程比重減少。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統(tǒng)模式,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隨意性和不規(guī)范性使學生難以接受到系統(tǒng)、科學的人文教育,這勢必妨礙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信息污染帶來困惑 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渠道不僅僅限于課堂、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把人類社會不可逆轉地帶入信息網(wǎng)絡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都在沖擊之列。網(wǎng)絡并非一片凈土,網(wǎng)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當代大學生在其影響下,價值觀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價值判斷的困惑嚴重挫傷了他們進取的熱情,他們在認同與失落之間彷徨。
高職學生個體的內在原因 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首先,我們不能忽略個體的內在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對文化的選擇性、解釋性、領悟性、創(chuàng)造性。由于學習目標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學生不愿耗費更多的時間接受人文知識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不穩(wěn)定,情緒波動大,語言行為過于偏激,經不起挫折的磨煉,接受不了“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
不同時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傳唱以獨有的形式顯現(xiàn)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狀態(tài)、社會風尚和文化理想。這些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更具生動性和形象性。不同時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早期的工農歌曲有助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對民族的熱愛。歌曲的傳唱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黨史和精神。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傳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歸,激發(fā)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革命歌曲的傳唱,有助于當代高職學生堅定信仰,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新時代的贊歌,有助于陶冶高職學生的情操,開闊藝術視野,形成大學生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
以革命歌曲培養(yǎng)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
(一)開設《音樂鑒賞》課,提高高職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中國自古以來都很重視音樂與心性情感的和諧發(fā)展。音樂由于特殊的傳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豐富的社會倫理內容,再加上音樂作品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而使音樂教育在對高職學生的現(xiàn)代社會倫理及道德品質教育中凸現(xiàn)其功效。音樂欣賞帶給欣賞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藝術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優(yōu)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已超越了音樂本身。在促進民族文化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欣賞者的言行舉止。革命歌曲的傳唱在我國所起到的社會作用,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學生被美妙的音樂形象所感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革命歌曲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學生在濃濃的氣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為鑄造高尚的靈魂和錘煉健全的人格打下較好的基礎。
注重作品選擇 重視選擇不同時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拓寬藝術視野,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例如,我們在欣賞和教唱《國歌》的時候,告訴學生這首歌表達的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和前仆后繼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種不惜“把我們的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的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精神。
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課一般是教師簡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讓學生初聽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賞作品,分析作品的音樂要素及表現(xiàn)作用,熟記音樂主題。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聽講、簡單欣賞,并沒能真正參與音樂欣賞活動。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不能有效地走進音樂,深入體驗音樂。要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音樂欣賞全過程,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情”“境”交融,開發(fā)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資源。在教學中要做到“動”“靜”結合,促進學生審美興趣的持續(xù)發(fā)展;“視”“聽”結合,完善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聽”“說”結合,調動學生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二)以教育者人文素質提升為重點,發(fā)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教唱是個溫馨的過程。通過對音樂作品共同的感悟、體驗、演繹,師生間所建立的既是親密的合作關系,又是互動的師生情誼。同時,合唱能使學生在健康的文化娛樂氛圍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過演唱經典歌曲,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練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地學會關注他人、相互傾聽、緊密配合,師生間的凝聚力無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教育者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準則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對受教育者都有明顯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些隱形的教育力量對受教育者有著明顯的啟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學習,擴大知識面,學習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個人修養(yǎng),以自己的言行為大學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三)以公共政治理論課為平臺,以革命歌曲為載體,加深高職學生對革命歌曲背景的了解和感悟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政治功能、構建大學生精神家園的思想功能和引導大學生由知到行轉化的德育功能等。高校政治理論課無論在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性與人文性的矛盾,這一對矛盾的存在,既限制了思政課“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和“兩力”(吸引力、感染力)目標的實現(xiàn),也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思想理論作用的發(fā)揮,更嚴重制約著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
實踐表明,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文關懷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新時期、新階段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解決高校思政課政治性與人文性矛盾的根本途徑。而革命歌曲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特定的歷史事件相聯(lián)系,深刻反映著當代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承載著豐富的革命知識和精神內涵,融政治教育價值和人文教育價值于一體,是解決高校思政理論課政治性與人文性矛盾的重要載體,并能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解決思政理論課的“三貼近”和“兩力”問題,大幅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政治理論教學中,每節(jié)課傳唱一兩支革命歌曲,同時講解其誕生的背景,師生共同回顧歌曲產生的歷史,一起體驗革命歌曲所承載的精神,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心靈的感動,共同挖掘其政治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價值,這種形式能將顯性的與隱性的德育因素相融合,基本理論知識與個性發(fā)展規(guī)律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整合,實現(xiàn)了學術性知識與體驗性知識的有機結合。而師生之間的歌曲互動,既增強了師生尋求共同價值追求的認同感,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和諧校園建設做出貢獻,還可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能力,為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實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養(yǎng)基礎。
因此,以公共政治理論課為平臺,以革命歌曲為載體,根據(jù)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結合的具體教育內容,有選擇地把不同時期、不同內涵的革命歌曲引入課堂,恰如其分地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是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新思路,更是充分、有效發(fā)揮革命歌曲政治教育、人文塑造雙重功能的絕佳選擇。
(四)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在革命歌曲傳唱中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
組建合唱團等文藝團體,培養(yǎng)高職學生人文素質 在合唱團組建過程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通過發(fā)聲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合作意識,通過作品排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合唱作品《游擊隊之歌》以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以寫實與象征相結合的藝術方法,塑造了游擊隊員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場景和游擊隊員出生入死、不畏強敵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歌曲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學生在濃濃的氣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為鑄造高尚的靈魂和錘煉健全的人格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將革命歌曲融入校園文化,促進其陶冶價值的現(xiàn)實轉化 校園文化的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決定了校園文化具有長久的魅力,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奮斗的激情,喚起大學生對理想和信念不懈的追求。將革命歌曲融入校園文化,并且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校園文化,將更能發(fā)揮革命歌曲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特別的日子,堅持舉辦參與面廣、影響力大的“革命歌曲拉歌會”、“革命歌曲唱響校園”等活動,用革命歌曲唱出的價值和精神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高地,能抵消多元文化和消極校園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把學唱革命歌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和畢業(yè)感恩教育,讓學生在歌聲中重溫歷史,明確目標,樹立正確的“三觀”,融入學校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對培養(yǎng)軍訓中連隊觀念、班級觀念都具有較好的作用。把唱革命歌曲作為畢業(yè)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使畢業(yè)生在優(yōu)美的曲調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拍中,重溫歷史,振奮精神,為文明離校和順利適應工作崗位打下感情基礎。
革命歌曲所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當代大學生中以革命歌曲為載體,以合唱這種獨具魅力和思想內涵的藝術形式,充分挖掘革命歌曲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陶冶情操,堅定為理想和事業(yè)勇于奮斗、不怕犧牲、大公無私、團結奮進的精神,更可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實踐上還能產生巨大的行動力量,這也是革命歌曲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所獨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陸小玲,董焰.音樂審美素質教育[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1).
[2]胡家祥.審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楊睿.人文素質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影響和制約[J].素質教育論壇,2007(2).
[4]周海宏.走出用文學化、美術化方式理解音樂的誤區(qū)——對普及嚴肅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分析[J].人民音樂,2001(3).
[5]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社會文化多元的負面效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導致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滋生。市場經濟的推廣給大學生思想意識帶來的最大沖擊就是商品意識的泛化。把學問當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質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學校教育存在弊端其一,應試教育導致教育急功近利。應試教育體制造成人們過度重視專業(yè)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學生一心死讀書、死背書,忽略了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其二,功利性的專業(yè)設置導致人文氛圍的缺失。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高校課程設置中人文類課程比重減少。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統(tǒng)模式,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隨意性和不規(guī)范性使學生難以接受到系統(tǒng)、科學的人文教育,這勢必妨礙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信息污染帶來困惑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渠道不僅僅限于課堂、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把人類社會不可逆轉地帶入信息網(wǎng)絡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都在沖擊之列。網(wǎng)絡并非一片凈土,網(wǎng)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當代大學生在其影響下,價值觀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價值判斷的困惑嚴重挫傷了他們進取的熱情,他們在認同與失落之間彷徨。高職學生個體的內在原因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首先,我們不能忽略個體的內在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對文化的選擇性、解釋性、領悟性、創(chuàng)造性。由于學習目標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學生不愿耗費更多的時間接受人文知識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不穩(wěn)定,情緒波動大,語言行為過于偏激,經不起挫折的磨煉,接受不了“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不同時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革命歌曲的傳唱以獨有的形式顯現(xiàn)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狀態(tài)、社會風尚和文化理想。這些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更具生動性和形象性。不同時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早期的工農歌曲有助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對民族的熱愛。歌曲的傳唱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黨史和精神。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傳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歸,激發(fā)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革命歌曲的傳唱,有助于當代高職學生堅定信仰,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新時代的贊歌,有助于陶冶高職學生的情操,開闊藝術視野,形成大學生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以革命歌曲培養(yǎng)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
開設《音樂鑒賞》課,提高高職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中國自古以來都很重視音樂與心性情感的和諧發(fā)展。音樂由于特殊的傳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豐富的社會倫理內容,再加上音樂作品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而使音樂教育在對高職學生的現(xiàn)代社會倫理及道德品質教育中凸現(xiàn)其功效。音樂欣賞帶給欣賞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藝術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優(yōu)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已超越了音樂本身。在促進民族文化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欣賞者的言行舉止。革命歌曲的傳唱在我國所起到的社會作用,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學生被美妙的音樂形象所感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革命歌曲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學生在濃濃的氣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為鑄造高尚的靈魂和錘煉健全的人格打下較好的基礎。注重作品選擇重視選擇不同時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拓寬藝術視野,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例如,我們在欣賞和教唱《國歌》的時候,告訴學生這首歌表達的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和前仆后繼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種不惜“把我們的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的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精神。改革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課一般是教師簡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讓學生初聽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賞作品,分析作品的音樂要素及表現(xiàn)作用,熟記音樂主題。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聽講、簡單欣賞,并沒能真正參與音樂欣賞活動。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不能有效地走進音樂,深入體驗音樂。要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音樂欣賞全過程,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情”“境”交融,開發(fā)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資源。在教學中要做到“動”“靜”結合,促進學生審美興趣的持續(xù)發(fā)展;“視”“聽”結合,完善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聽”“說”結合,調動學生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以教育者人文素質提升為重點,發(fā)揮言傳身教的作用革命歌曲的教唱是個溫馨的過程。通過對音樂作品共同的感悟、體驗、演繹,師生間所建立的既是親密的合作關系,又是互動的師生情誼。同時,合唱能使學生在健康的文化娛樂氛圍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過演唱經典歌曲,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練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地學會關注他人、相互傾聽、緊密配合,師生間的凝聚力無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苯逃叩娜粘P袨楹蜕顪蕜t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對受教育者都有明顯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些隱形的教育力量對受教育者有著明顯的啟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學習,擴大知識面,學習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確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個人修養(yǎng),以自己的言行為大學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怎樣有效地促進學生優(yōu)良人格的形成呢?
一、加強認知教育,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看待人生、看待自然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的總觀點,是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的最高層次的參照系。人格,實質上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上的展現(xiàn)。人在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受阻、工作失誤、思想出錯、人際關系失調等無一不與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推動優(yōu)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動力,也是構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其人格健康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里斯認為:“認知障礙是一切人格障礙的根源”。為此他創(chuàng)立了“認知療法”,把它作為預防和拔除人格障礙的根本方法,強調要加大認知力度,幫助人們確立真正內心的理性觀念,形成堅定的認知信念和認知準則,這才是解決人格障礙的根本。因此,應高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性教育和認知訓練,可通過課堂教學、理論講座、專題報告、社會調查與研究等形式,使他們學會正確地觀察、分析和理解客觀事物與社會現(xiàn)象,學會冷靜、穩(wěn)妥、積極的態(tài)度審視人生、認識環(huán)境和對待生活。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是培養(yǎng)學生人格素質的奠基性工程。
二、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重、自強不息精神,促進學生自我肯定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強。這是對高尚人格渴望與追求的最重要的內部動力。現(xiàn)代學生人格結構中普遍性地少了銳氣,多了情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自尊、自重、自強精神。一個對自身價值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必然是志存高遠,以歡快、充實、進取的態(tài)度和行為去從事生活,對待人生。為此,應采取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重、自強精神,可通過組織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志趣活動以及有助于個人特長發(fā)揮的活動,激勵、扶植和推動學生去獲取成功,使他們從小就充滿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三、積極組織交往活動。拓寬學生心理空間
人格培養(yǎng),學校和課堂是主渠道,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僅靠學校和課堂還遠遠不夠,需要在更廣闊范圍內組織學生進行交往學習,讓學生在廣泛的交際往來中感受時代脈膊,體驗友情的美好,懂得協(xié)作的重要。健康的人格總是離不開交往的,離群獨居,必然心胸狹窄;互不溝通,往往滋生疑慮心理和對立情緒。為此,一定要注重學生社交意識和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可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文娛聯(lián)歡、體育競賽、通訊聯(lián)絡、旅游參觀、社會調查等活動,從中增強他們主動社交的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社交習慣,鍛煉其社交能力,為他們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礎。
四、合理組織競爭活動,培養(yǎng)勇為人先精神
競爭意識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劑良藥,是推動個體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動力。有了大膽開拓、勇為人先的競爭思想,各種可能發(fā)生的人格障礙就會緩沖化解,甚至煙消云散。為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向學生傳播競爭思想,使學生具有競爭觀念;另一方面要合理組富有競爭性的活動,如學科競賽、學風競賽、評等評優(yōu)、升學教育等,使學生受到競爭的熏陶和訓練。
五、增強學生人格建構意識,引發(fā)學生自我完善
人格培養(yǎng)是強化與內化的統(tǒng)一,需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需要學生具備強烈的自我建構意識,主動發(fā)揮能動機制去分析自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人格的塑造過程,說到底,實質是個體心理結構的自我組織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了自我建構人格的明確要求和強烈愿望,并主動尋找自身人格中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這些弱點,教師的指導與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為此,應努力設法增強學生人格建構意識,使他們懂得優(yōu)良人格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并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構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嚴格解剖自我,然后選擇有針對性的座右銘來激勵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我所教班級學生約有75%的人喜歡寫下自己喜愛的座右銘,內容涉及到積極進取、自信自強、嚴謹治學、道德修養(yǎng)、勇于奉獻、少說多做等方面,無疑這些名言警句對學生人格的改造是有幫助的。還可指導學生以寫日記、周記方式來自剖人格弱點,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設想和措施。指導學生針對自身弱點有選擇地投身實踐活動從知行統(tǒng)一的角度來完善人格,也是一種積極重要的自我建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