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11:36:59
序論:在您撰寫留守兒童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父母長期分離,導致人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親人或其他人監(jiān)護,也無法彌補在親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極易在人格發(fā)展上表現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二)學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農村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普遍重視文化課,忽略了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質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學校自身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課的設置上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課時不足、經費不夠等。
(三)城鄉(xiāng)戶籍制度限制
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員的自由流動和發(fā)展,也對城鄉(xiāng)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利于留守兒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觀念淡薄、隱患多,極易受到傷害
留守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fā)育均不成熟,極易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或者參與打架、賭博、吸煙等不良活動;或者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經常上山、下溝、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他們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導致很多留守兒童的身體、精神受到傷害的案件屢屢發(fā)生。
二、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確保教育的公平、和諧發(fā)展
要想把留守兒童列入幫扶對象,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問題,鼓勵他們自立自強、努力學習,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各級政府必須加強輿論宣傳,特別是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強化社會關愛,充分發(fā)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同時,社會熱心人士也可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富有愛心、責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二)家長要盡可能地關心自己的孩子,充分發(fā)揮家庭監(jiān)護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盡可能回家與孩子團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加強與孩子的情感溝通,鞏固親子關系,做到打工與子女教育兩不誤。實踐表明,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孩子與父母互動的過程,如果雙方實現了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機制,充分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尤其是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第一,要把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納入自己的工作職責和范圍,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考評;第二,要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班集體,發(fā)揮集體的教育功能,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的關心和愛護;第三,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手拉手”互動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兒童檔案,分類教育管理。
(四)堅持家訪制度,建立家長通訊錄,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系
所謂父性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充滿父親角色特性的教育?;蛘咄ㄋ椎卣f,由父親來實施、體現父親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2]。由于父母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和受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人們習慣地認為父親是外界事物的參與者,母親則是家務活動的中心。男人給家庭提供安全保護和物質供養(yǎng),女人則懷孕、生育、撫養(yǎng)、教育子女,履行著“相夫教子”的“天職”。
在家庭中,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特點各異,作用有別。母性屬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對陰柔,具有慈祥溫柔、親切文靜、注重感性的特點,因此難免對孩子過度保護,也難免愛絮叨,限制過多。孩子的許多非常有益的活動被禁止,小小的“惡作劇”也總被呵斥,這對男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動作協(xié)調、性情培養(yǎng)和想像力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而父性屬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對陽剛,具有剛毅果斷、強健有力、不拘小節(jié)、注重理性的特點。他們鼓勵、寬容孩子冒險,玩一些動作幅度大、看起來不那么安全的游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父親會經常參與孩子的游戲。同時由于父親粗獷、豪放的天性,與父親生活時間長、受父親影響多的孩子,容易繼承父性的基因品質,諸如大度、開朗、喜動、自尊心強、喜歡交往、更社會化,甚至更幽默詼諧,等等??傊?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同時汲取父性、母性的養(yǎng)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諧之氣,達到感性與理性美的統(tǒng)一。若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發(fā)展都是不完整的。如今的孩子剛性不夠、骨氣不足、意志薄弱、沒有主心骨,許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傾向,女孩子更有“軟弱化”的傾向,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頗。
二、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已有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些農民工中,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諸如惡劣的住房條件、高昂的借讀費用、交通安全無保障,等等。于是他們或者單方留下撫養(yǎng)孩子,或者將孩子單獨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從而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兒童[3]。據建設部城鄉(xiāng)建設經濟研究所“流動人口”課題組對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11市的調查統(tǒng)計,在這11座大城市31.7萬流動人口中,農村男性占71.90%,農村女性占28.10%,男性是女性的兩倍半[4]。而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則通過細微的資料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從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生活的狀況。(見下表)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構成(%)
(資料來源:2008年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
如上表所示,有22.48%的男童和22.86%的女童是與留守的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有21.46%的兒童是與母親及祖父母兩代人生活在一起,有51.11%的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與父親單獨留守的兒童只占18.89%。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與母親一方單獨留守的比例逐漸增高??梢?相當多的留守兒童是長期和女性長輩(其中主要是母親)生活在一起的,而父親由于長年累月在外務工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從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沒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失去母愛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缺少父愛的孩子同樣不幸。失去父愛同樣是人類情感發(fā)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5]。這些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父愛,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該報告結論還顯示,0-17周歲的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留守兒童規(guī)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而且這個比例還會持續(xù)增長,相應地父親常年外出的留守兒童人數也會不斷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父性教育。
三、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對孩子來說,母親角色的缺失是殘忍的,而父親的缺席將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而深遠的影響。
1.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體的良好發(fā)育。不少臨床醫(yī)生觀察到與父親接觸很少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高、體重、還是動作等方面的發(fā)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觸的兒童,而且患有營養(yǎng)不良和傳染病的概率更高。早在嬰兒期,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及肢體運動游戲等給孩子以強烈的大肌肉活動刺激,從而能夠促進孩子身體發(fā)育。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與孩子的戶外活動也增加,這些活動對孩子的身體發(fā)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那些父親長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由于很少有機會和父親在一起,相關的活動或鍛煉就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父母雙方都在外務工的孩子,因為長期由爺爺奶奶帶養(yǎng),看管比較嚴,大部分時間呆在屋子里。長此以往,孩子的身體發(fā)揮肯定會受到影響。
2.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塑造。父親是引導孩子積極情緒的重要來源,父子的交往和游戲容易引起孩子興奮,誘發(fā)孩子的興趣,游戲的多樣化導致孩子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冒險,鍛煉體能,并強化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從而培養(yǎng)了活潑、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種心理品質。而那些缺少父親教養(yǎng)的孩子,個性中可能會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若是男孩,則難以學會自制,并將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與別人的交往;如若是缺乏父愛的女孩子,對男性的認識則可能會有疑慮,這將影響到他們日后與男性的正常交往。
3.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智力的發(fā)展。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對北京、山東、江蘇、廣西與新疆五省(市)區(qū)2100多名在校中學生性格行為特征問卷調查分析后認為,父親的文化素質對于自制力、思維靈活性產生影響。正是由于父親性格、智力的這些特點,常與父親交往的孩子可以從父親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驗、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從而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與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而對于許多的農村孩子來講,他們的父親自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忙于掙錢養(yǎng)家,無暇顧及他們。一般而言,在農村,母親的知識、經驗都不如父親,眼界也不如父親。因此,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親對其想像力、創(chuàng)造意向、認知技能、成就意識等的培養(yǎng)而最終影響到智力的發(fā)展。
4.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fā)展。發(fā)展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分別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并表現出了性別定向的趨勢。學者們同時強調,個體的性別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并且確信無疑地指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父母起著不容忽視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男孩來講,父親的影響更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親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氣質風度來表現陽剛之美。對于女孩來講,父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與父親關系的影響。但是對于那些留守兒童而言,長年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父親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在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塑造方面就會出現問題。如男孩子表現為性格脆弱、膽怯、懦弱、做事猶豫,交往能力差,沒有陽剛之氣,有“女性化”的趨向。又如,女孩子因為缺少父愛,沒有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戀,不僅影響學業(y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
四、父性教育缺失的解決對策
1.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xiāng)分離的各種制度。要制定、實施優(yōu)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具體包括在城市創(chuàng)辦農民工子女學?;蚪蛹{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學校學習,并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讓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問題的前提。
2.改變傳統(tǒng)觀念,提高父親的家庭教育責任感。在現行的家庭教育中,父親應當從“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應該女人管”的傳統(tǒng)觀念中擺脫出來,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孩子的供養(yǎng)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還要認識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兒童時期,而且還體現在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因此,作為父親即使再忙,也要多找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狀況。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陳健翔.應該重視的父性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福林.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4]田家盛.教育人口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1.1文化知識教育現狀
教育薄弱是農村留守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家庭教育現狀,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其臨時監(jiān)護人大多年齡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較低,疏忽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或監(jiān)管不力,使得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現狀,缺乏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成績好壞來評定教學標準,使得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忽視對兒童身體健康的教育指導,對于留守兒童也缺少更多的關照呵護。
1.2道德品質教育現狀
農民工弱勢的社會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學?!爸刂禽p德”的傾向,使得廣大的農村留守兒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問題:知,多表現在自我認識不足,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容易不良行為的影響;行,表現在行為隨便消極,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緒穩(wěn)定性表現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規(guī)劃》提出要建立健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點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眾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兒童存在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有:孤僻任性、情緒消極、冷漠自私、自暴自棄、自由散漫等,甚至會產生叛逆、厭世、自殺等極端行為。根據基層婦聯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在遇到挫折時,認為生活沒意思占4.7%,而產生過自殺念頭的占0.5%。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往往沒有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與關懷,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
2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變務工方式,盡可能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親;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長長輩,最好也有較為年輕一些的,能夠積極主動、可靠地承擔留守兒童的教育;父母要與留守兒童、學校老師、委托監(jiān)護人保持密切聯系,隨時、及時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情況等,且保障留守兒童正常的物質需求。
2.2學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老師除了要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的教育外,不可忽視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與輔導;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感情溝通,建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跟蹤調查檔案。
2.3社會援助
引導社會團體、公益組織、企業(yè)及國際組織參與支持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教育發(fā)展;鼓勵志愿者、大學生村官等到農村地區(qū)開展支教、宣傳教育和醫(yī)療服務等工作,以及各種關愛留守兒童服務的活動;農村村委會、地方政府機構等,落實好農村兒童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做好監(jiān)督,保障留守兒童獲得義務教育的權利,繁榮農村文化,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建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由婦聯、共青團等單位組成專門的機構,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臺的《規(guī)劃》指出:國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臺相應措施。戶籍改革是關鍵,消除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歧視性待遇,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模式,確保農村務工人員與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會政治地位,確保務工人員子女與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明確地方義務教育目標,將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分解落實到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綜合考慮物價上漲、教育質量、信息化教育及學生體檢等需要,增加中央財政的經費補貼,提高在校生的經費標準。落實地方政府責任,明確部門的職責分工,開展監(jiān)測評估,切實提高支持政策和項目的執(zhí)行效率,做好留守兒童發(fā)展的各項工作。
3小結
1.自私狹隘。除了自卑孤僻以外,留守兒童大多具有自私狹隘等不良心理。經調查分析發(fā)現,在為人處事方面,留守兒童大多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關心個人利益,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并拒絕參與團隊活動。在言行舉止上,具有此類心理的留守兒童大多將自我作為中心,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就會發(fā)火、沮喪。
2.厭學情緒嚴重。留守兒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對于學習,他們往往表現得厭煩、毫無興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學習成績也較差。更有甚者,擾亂課堂紀律,并與老師和同學發(fā)生矛盾。當然,除了留守兒童以外,其他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厭學心理,但此種心理在留守兒童身上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3.逆反心理強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這一問題在留守兒童身上則表現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兒童們也有著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審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實現這些需求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以及挫折,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從中產生失敗感和失落感。倘若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調節(jié),將內心深處的心理沖突鎮(zhèn)壓下來,那么他們就極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學校的教育
1.對留守兒童進行尊重和關愛。教育以愛作為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和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對于所有學生而言,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和關愛是其最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呵護以及教導,留守學生對愛的需求則更為強烈,為了對親情方面的缺憾進行彌補,他們就迫切渴望老師的關愛。所以,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時,教師就需從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對其進行呵護和關愛。
2.對良好的班集體進行創(chuàng)建。針對留守兒童自卑、孤僻以及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需采取措施為其營造出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首先鼓勵他們多和同學進行交流溝通,讓他們體會到來自班級大家庭的關心和愛護;其次,需為其創(chuàng)建出一個較好的活動環(huán)境,即鼓勵留守兒童們多參加班集體活動以及校園活動,并將活動中心任務交給具有一定組織領導才能的留守兒童,旨在對其責任感進行有效培養(yǎng)。另外,針對能力較弱的留守兒童,教師需不斷進行鼓勵,并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學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誼。
3.對其信心進行樹立。由于處于青春期,留守兒童的自我評價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需給予肯定,并在此期間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積極采取措施指導他們對自我進行正確評價,即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進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揚長避短。
三、社會家庭管理
1.對留守兒童之家進行建立。需對“留守兒童之家”進行積極建設,即號召社會各界進行捐款,幫助“留守兒童之家”添置青少年書籍、桌椅、紙筆、運動設備等,旨在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論文關鍵詞:營造留守兒童溫馨心靈家園
“離開家鄉(xiāng)爹和娘,背上行李走遠方??崾詈啾V匕?,打工路上自己闖。”鄭源的《打工行》這首歌唱出了無數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出外打工的堅韌和辛酸,他們本希望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讀好書,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與愿違,結果是“掙了票子誤了孩子”。他們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撫養(yǎng)或由祖輩、親戚代管,他們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這樣造成了一個家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這些父母一年到頭在外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無法關注、教育、引導,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為習慣欠佳、學習成績低下、安全隱患多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關。他們渴望得到關愛,渴望溝通理解,渴望幫助指導,但現實讓他們苦悶迷茫,憂郁焦慮,孤獨無助,內向自閉,他們的心靈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班主任大有作為。班主任與留守兒童朝夕相處,最了解他們,又與留守兒童的家長能保持很好的聯系,可以在關愛留守兒童起到橋梁紐帶作用。
關愛留守兒童,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這是走進他們心靈的前提。班主任先讓他們自己填表或寫自我介紹,然后通過家訪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兒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過談心、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愿。如果學生不便向父母傾訴,班主任代為轉達;如果是不當的心愿,班主任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還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讓他們有追求,有奮斗的動力。還引導他們學會傾訴,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師、朋友、父母傾訴,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記傾訴論文的格式。
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常常孤僻、膽小幼兒教育論文,自卑心理嚴重。班主任應引導班級學生關愛留守兒童,組織“關愛留守兒童的幫扶小組”,開展“我和留守兒童交朋友”等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班級如家一樣的溫暖。另外還要讓他們?yōu)榘嗉壸鲐暙I,讓他們能力得到發(fā)揮,心理有歸屬感。
培養(yǎng)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避免留守兒童心理孤獨,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關注留守兒童的交友問題,發(fā)現交友不當,應引導他們及時處理。
留守兒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班主任應要求他們的父母與留守兒童進行密切溝通,每周至少通話一次,每學期至少回來探親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親一次。并教會家長通話時多聽孩子傾聽,多引導,少教訓,少說教。
留守兒童常常由單親、祖輩、親戚做留守監(jiān)護人,由于他們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所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監(jiān)護人聯系,了解學生情況,并和他們討論教育管理方法,并為他們出謀劃策,提高他們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導留守兒童提高自我調控能力。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jié),幫助留守兒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緒,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fā)展。其次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勵留守兒童正確面對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戰(zhàn)。
留守兒童這個弱勢群體,太需要社會的關愛,而班主任能給予留守兒童愛的補償,能給予他們心靈的溝通和至誠的呵護。讓每一個班主任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馨的心靈家園,讓他們的心靈之花在陽光下絢麗綻放吧!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對大多數的認知情況較差,尤其在對海洛因、冰毒、、、麻古的認知上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比較采用χ2檢驗比較952名留守兒童與952名非留守兒童之間對的認知,結果發(fā)現非留守兒童對的認知情況優(yōu)于留守兒童,尤其在對危害的認知上明顯高于留守兒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待的態(tài)度比較采用χ2檢驗比較952名留守兒童與952名非留守兒童之間對的認知,結果發(fā)現留守兒童對的正確態(tài)度差于非留守兒童,尤其在對他人吸毒的態(tài)度上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吸毒可能原因評價采用χ2檢驗比較952名留守兒童與952名非留守兒童認為吸毒的可能原因,留守兒童在缺乏對的正確認知、精神壓力大、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方面所占比例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預防教育的開展情況評價
采用χ2檢驗比較952名留守兒童與952名非留守兒童對預防教育開展情況評價,在禁毒知識的了解渠道及相關知識來源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獲取禁毒相關知識學校教育所占比例較高(59.7%),家庭教育所占比例較低(20.9%);相關知識的來源,老師所占比例較高(65.5%),父母及長輩所占比例較低(31.3%)。2.6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對學校預防教育滿意度比較采用χ2檢驗比較952名留守兒童與952名非留守兒童對學校預防教育滿意度,留守兒童在預防教育內容、形式、現狀等方面滿意度較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留守兒童長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這樣的一個群體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F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這些問題不只是一個留守兒童家庭的問題,它也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安定。筆者通過調查和總結,發(fā)現留守兒童形成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的陪伴、關愛和教育的缺失
我們總是在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由此可以知道,父母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因為他們的收入不能擔負起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和成長需求,所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交給老人照料,因而和孩子長期處于兩地分居的生活狀態(tài)。由于長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就不夠順暢,孩子只能長期處于心理孤獨缺乏安全感的狀態(tài),負面的情緒得不到及時的宣泄,心理問題極易發(fā)生。同時,少年兒童的心理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沒有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起著極為不利的負面作用。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兒童期間的親情和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可能使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2.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對于孩子的監(jiān)護不力,更多的是溺愛或者放縱
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單親來撫養(yǎng),對于那些爺爺奶奶撫養(yǎng)的孩子來說,一方面,老人的年紀已高,沒有太多的精力來關注和照顧孩子,另一方面,隔輩的人對于孩子通常都是非常的溺愛和放縱的,對于孩子的心理變化和負面的情緒關注不夠。孩子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造成老人對孩子的監(jiān)管不到位;對于單親照顧的孩子,多數是由母親一方留守在家照顧孩子。母親在家不但要照顧家中的孩子和老人,還要承擔家庭的生活,雙重的壓力使母親對于孩子的關注和照顧也不到位,為了補償孩子,多數母親會用物質條件來彌補對于孩子的心理關懷的缺失。
留守兒童對于內心關愛的需求其實是可以通過學校的力量來得到滿足的,班集體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可以溫暖孩子的心靈。但是由于這些孩子多處于偏遠落后地區(qū),辦學條件和教學資源、教學理念都有很大的限制,這都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4.社會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不夠
社會雖然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關注度,但是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還是不足的,很多的社會機構只關注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看上去每個學校都氣氣派派,可是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是看不到的,沒有深入的了解和溝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社會的支持。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長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缺乏親情的關愛,使學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遇事比較膽怯;由于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不夠,致使很多孩子行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約束;與人的交流溝通受阻,容易使留守兒童產生極端心理,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