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科學總結范文

時間:2022-07-29 19:03:03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科學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初中科學總結

第1篇

[關鍵詞] 物理學 研究方法 科學

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中學生必備的素質。我認為,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比單純的記住一個現象、一種結果、一項規(guī)律更重要,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現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及實例歸類總結。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有許多種,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實驗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歸納法、類比法、比較法、圖像法等。

一、控制變量法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確定其中一個因素對被研究對象的影響情況,首先,要控制其它因素不變,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擾因素,只改變這一因素,觀察該因素的變化對被研究對象的影響情況,找出內在的規(guī)律,這就是控制變量法??刂谱兞糠ㄊ翘骄啃詫嶒炛凶畛S玫姆椒ā3踔形锢響脤嵗?

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研究物體的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研究電流與電阻和電壓之間的關系即歐姆定律;

研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線圈匝數和電流大小的關系。

二、轉化法

有些物質的形態(tài)通常是看不見的,可以通過該物質產生的各種效應來研究,也就是通過間接的方法來研究該物質。例如,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風產生的效應如被風刮起的塵土、樹葉、煙、旗面、水波來判斷風向、風速。這種研究問題方法就是轉化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大氣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大氣壓產生的現象來認識它;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電路中的燈泡是否發(fā)光、發(fā)光亮度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以及電流的大小;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其中的小磁針的北極所指的方向來判斷磁場方向;在磁體周圍撒一些鐵屑來判斷磁體周圍的磁場分布情況;判斷電磁鐵的磁性強弱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電磁鐵能夠吸引大頭針的多少來確定;音叉發(fā)聲時的振動不易觀察,我們可以把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通過觀察水面的振動來判斷,也可以把正在發(fā)聲的音叉靠近并接觸用細線吊起的乒乓球,通過乒乓球的振動來判斷。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顆粒,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時通過觀察塑料泡沫顆粒的振動的高度來判斷鼓面的振幅。

三、實驗推理法

有些特定實驗條件不易達到或不能達到,我們可以通過使現有的實驗條件逐漸接近要達到的特定實驗條件,通過現有的實驗規(guī)律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特定條件下的結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實驗推理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通過大量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漸減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變化會逐漸減少,據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不受摩擦阻力,小車的運動速度將保持不變,小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在研究真空能否傳聲時,把正在發(fā)聲的電鈴放入玻璃罩內,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聽到的鈴聲逐漸減小,根據這一規(guī)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在周圍的人將聽不到鈴聲,據此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體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的條件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進行測量,可以通過測量與之有相同效果的物體的物理量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出相同的結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這種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問題簡單化、直觀化,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在著名的“曹沖稱象”故事中,大象的質量太大,在當時的條件下不便于直接測量,可以測量與之效果相同的石塊的總質量,從而得出大象的質量;在電路中,一個電阻可以等效于幾個電阻,幾個電阻也可以等效于一個電阻,如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并聯電路的總電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若干個分力可以等效于一個合力,一個力也可以分解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個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摒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對實際問題進行理想化處理,構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這是一種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時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物理問題,還需要引入一些虛擬的內容,借此來形象、直觀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應用實例:光線、磁感線都是虛擬假定出來的,但卻能形象、直觀地表述物理情景與事實,方便地解決問題,通過磁感線研究磁場的分布,通過光線研究光傳播的路徑和方向;洪水季節(jié),江河中的水有時會透過大壩的底層從大壩外的地面冒出來,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連通器;杠桿是一種理想模型,杠桿在實際使用時,都會發(fā)生形變,這個形變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們就把杠桿理想化,認為它無形變視為一個硬棒,從而使學生在研究時不被細枝末節(jié)的因素影響,順利地得出杠桿平衡原理。

六、歸納法

在研究某一現象的規(guī)律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與之有關的所有現象都列舉出來,而是通過大量與某一現象有關的事實,從中找出共同的規(guī)律,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歸納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的反射規(guī)律;光的折射規(guī)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分子運動論;晶體的熔化特點;液體的沸騰特點;牛頓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壓強規(guī)律;杠桿的平衡條件;功的原理;歐姆定律;焦耳定律,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電磁感應;能量守恒定律。

七、類比法

有些物理現象、概念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于理解和記憶,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熟知的事物來類比,找出類似的規(guī)律,類比的對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類比法。初中物理應用實例:用水流類比電流;用水壓類比電壓;用抽水機類比電源;用速度類比功率。

八、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于理解、記憶和區(qū)別。初中物理應用實例: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比較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特點;比較蒸發(fā)和沸騰的條件、劇烈程度、特點、吸熱;比較樂音和噪聲;比較電動機和發(fā)動機的構造、工作原理、工作過程、能量轉化;比較火電站、水電站、風電站、核電站,太陽能電站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能量轉化、以及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

第2篇

    一、加強業(yè)務學習,重視整體素養(yǎng)提高。

    新學期開始,要求分備課組學習了新修訂的《課程標準》,認真領會了《課程標準》精神,按照課標要求進行教學。新版《科學》教材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教材,內容體系上、學習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所以要求每位任教科學的教師研究課標和教材,希望老師們能對科學教材有個整體的把握。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全體科學教師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活動機會,積極準時參加教研組活動。在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把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相互研討科學課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體會。大家都認為收獲很多,啟發(fā)很大。不管是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視教學常規(guī)工作,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為了提高我們科學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在學期初就認真制定了本學科的教研組工作計劃,要求分備課組進行集體備課,同年級統一進度,做到資料共享。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在自己的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同時,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不斷吸收新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共同為提高教學效率而不懈努力。

    三、加強校際交流,提高教學水平。

    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們組力求與實驗中學、第二外國語學校等建立聯系。本學期,有幸參加了二外的大教研組活動,在活動中,除聽了兩節(jié)研討課外,各位老師認真聽取二外教師的發(fā)言,而且每位老師都談了自己的看法,積極交流,受益匪淺。另外大家共同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大家獻計獻策,實現資源共享,發(fā)揮好最大效益。

    四、注重活動開展,豐富學生生活。

第3篇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探究;教學

初中科學是一門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各領域知識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好科學對認識科學現象、了解科學規(guī)律、探究科學奧秘有很大幫助。但傳統科學教學中,重教輕學的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弱化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的能動性不能得到有效發(fā)揮。通過在科學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開發(fā)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還可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現階段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以下是筆者有關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實踐的點滴經驗。

一、探究式教學需適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初中階段是教育的一個黃金時期,初中生在生活經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習策略、思維方式等更趨于多樣化,這為我們導入探究式教學奠定了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學定教,要以科學、民主的師生關系為橋梁,暢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以此來不斷適應和滿足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力求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輕松愉悅的方式將探究題材引入課堂。比如:在講“水的密度”時,可通過往裝有雞蛋的清水中加入食鹽攪拌,讓學生觀察雞蛋的運動方式來將有關“密度”的探究課題引入課堂之中,并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適時對其做出點評。教師在對學生點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強的特點,堅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則,即使學生提出的見解存在不合理之處,也應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氣,然后再指出其不當之處和努力方向。反之,則很容易抹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窒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此外,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學,應給予每個學生平等參與的機會,用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全體學生,尤其對后進生要善于發(fā)現其閃光點,讓其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實現差異化發(fā)展。總之,善于挖掘、善于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將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學在課堂中的開展。

二、探究式教學需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

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能自覺且能動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為可貴”。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只有在不斷探究中社會才能向前發(fā)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從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入手,加強對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那么,我們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變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組課本探究題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如能以全方位、多層次的視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將其融入探究教學實踐中,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筆者通過對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題材進行了重組,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這種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筆者將整個探究過程進行了調整,一開始筆者便直接在講臺上推動一輛玩具車行駛,問:“大家看到了什么現象?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得更遠?”學生通過討論說了很多讓小車運動得更遠的方法?!靶≤嚹懿荒苡肋h運動下去?你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觀點?你能說出每個步驟的設計目的嗎?”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提問方式,立竿見影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就還原出了課本中牛頓第一定律的探究實驗。當然,此時還有較多的設計缺陷。這時,筆者通過學生對實驗設計意圖的疑惑,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改進,最終得出了最完善的實驗方案。課中通過對問題情境的簡單創(chuàng)設,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有目的、適應學生認知能力的自發(fā)問題。學生在自我設計和對設計缺陷不斷修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課本的實驗意圖及實驗注意要點。本課不僅輕松完成了教學目標,更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而當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設計成果和牛頓不謀而合時,更是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生活就是科學,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蘊含著科學的原理,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會對這些生活中的科學“視而不見”,因為他們沒有探究的熱情。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更關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學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呢?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思考與嘗試。

如在上“杠桿原理”一課時,筆者以自行車為教具,并讓學生利用所學科學知識解釋自行車各部分的構造原理。一開始,學生只會愣愣地回答:“自行車就是這么設計的唄?!焙髞?,筆者通過讓他們摸車把手、坐車座、觀察車后反光片等,讓他們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摩擦力學、壓強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學原理。這種以生活素材為教例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頓時表現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筆者圍繞自行車腳蹬給學生講解了力臂與力矩的杠桿學原理,此課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杠桿原理的認識。從學生后來的表現中,筆者覺得這次的引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下課聊天時常會圍繞“為什么,怎么做?”這個話題進行交流,班級中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三、探究式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探究方法的指導

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可見,傳授給人學習方法比傳授給人既有知識顯得更為重要,科學教學同樣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常會設計一些探究課題,讓學生尋找多種解決方案,并在適當時機加以引導,以便多層次、多角度開發(fā)學生的才智。

筆者曾在課堂上提出過如何辨別氧氣和二氧化碳這么一個開放性的探究課題,要求學生采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別。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案:①將兩種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其是否變渾濁;②用帶火星的木條,觀察其是否能復燃;③通入石蕊試液中,觀察其是否變色;④稱量法,認為同等體積下質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特性,運用植物和動物實驗加以甄別。那么,對于這么多的方案,教師該如何指導呢?筆者首先對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做了肯定評價,又適時地指出了部分實驗方案的不足之處。如稱量法雖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鑒于氣體密度小的事實,這種方案在目前實驗條件下較難完成;利用氧氣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確實能加以辨別,但植物實驗所需時間久,且過程觀察不明顯,而動物實驗又要以犧牲小動物為代價,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鑒于此,正面指出前幾種利用化學方法加以鑒別的設計方案更便捷,進而引導學生在平時的自主探究設計時盡量向科學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之,在初中科學的探究式教學中,目的是要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過程轉化為主動學習過程,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求知的積極欲望,為我們培養(yǎng)21世紀創(chuàng)新型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忠民.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J].科學課,2011,(07):6-8.

第4篇

科學復習的特點是知識面廣,涉及內容多,也導致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對科學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傳統的復習方式只會制約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筆者開始思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有幸在縣初中科學“三多四層”有效復習設計的研討會上得到專家的指點,再通過網絡查閱大量有關資料,筆者認為復習過程中結合“知識結構圖”來幫助學生復習是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知識結構圖”是把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并制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圖示(圖1).其制作主要圍繞“知識結構”、“三維目標”、“導學思路”三個方面展開,它將課程的主題放于圖的中央,以中心發(fā)散的形式添加內容,第一分支為主干知識,再進行二級、三級分支,為主干知識增加細節(jié).知識結構圖能夠構造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便于學習者對整個知識架構的掌握,有利于直覺思維的形成,促進知識的遷移.本文介紹筆者在利用“知識結構圖”進行復習的幾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

1不用揚鞭自奮蹄――知識結構圖在預習過程中的應用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畢業(yè)班的學生學習負擔相對較重,基本上沒有預習的時間和習慣,這往往也是導致他們復習低效的原因之一.利用知識結構圖預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預習的興趣,真正從學生內心驅動學生,收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效果,并且能節(jié)省預習的時間,讓預習更高效.

1.1認識知識結構圖

由于學生以前對知識結構圖認識不夠系統,所以在施行初期,復習課上筆者先展示通過Inspiration軟件制作的“知識結構圖”(如例1、圖2),并對其進行分析拆解,讓學生了解它的制作過程,并介紹知識結構圖能把零碎的知識層次化、系統化,讓學生了解其優(yōu)點,樂于使用知識結構圖進行預習,為將來進一步使用打下基礎.

例1圖2是復習“構成物質的微?!币还?jié)內容時第一次展示給學生的“知識結構圖”中的一部分.

1.2制作知識結構圖

教師繪制知識結構圖時可以借助Inspiration等相關軟件,而學生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能在紙上繪制.通過前期幾次知識結構圖的制作過程講解,學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布置他們在預習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制知識結構圖.基本步驟如下:先通讀將要復習的內容,確定主題,寫在紙的中央位置;然后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分類,分出一級知識點,二級知識點,并以發(fā)散的形式分布在主題的周圍;最后逐級補充知識點,以及在連線上標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完善知識結構圖.

雖然在繪制知識結構圖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最終制作出來的作品也不盡如人意,但是通過知識結構圖的制作,學生可以初步理清教材的知識網絡,明確自己的困惑,為下一步認真聽課做好準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主動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也大有幫助.

2向青草更深處漫溯――知識結構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45分鐘是利用“知識結構圖”提高復習效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體體現如下:

2.1知識結構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初步完成知識結構圖,然后交上來由老師進行批閱,對他們作品中出現的不足或錯誤進行一定的提示或修改,再選擇幾份比較有代表性的好作品讓他們在課堂進行展示,并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圖進行分析講解,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完善;另外還可以選擇較好的幾組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中,這樣能激發(fā)學生預習和渴求新知識的欲望.通過知識結構圖的展示過程,多數知識點的復習都是由學生自己負責講解,教師只需要適時地加以補充,學生成了學習真正的主人.

2.2知識結構圖幫學生提高記筆記的效率

傳統的筆記通常是線性筆記,這樣的筆記雖然條理清晰,但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缺點:(1)埋沒關鍵詞,不易記憶.重要的內容應該由關鍵詞來表達,而線性筆記中關鍵詞往往被埋沒在一大堆相對不重要的詞匯中,使得大腦不易理解此類信息,記憶也就相對困難較大;(2)浪費時間較多.傳統的復習筆記一般知識點覆蓋全面,所記的東西多而雜,記錄浪費時間而且不利于學生聽課;(3)不能有效刺激大腦.傳統筆記的線性表達阻礙大腦作出聯想,因此對創(chuàng)造性和記憶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維過程.利用知識結構圖記筆記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例2在復習電學相關知識時,通過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知識結構圖”(圖3),此圖也可以成為學生筆記的內容.

這樣的筆記關鍵詞突出,記錄時只記關鍵詞及它們的聯系,能節(jié)省較多時間.另外,在使用的時候不需要在眾多不相關的詞匯中去找關鍵詞,也能節(jié)省不少時間.知識結構圖展示的是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易于在關鍵詞之間產生清晰合適的聯想,能幫助加深記憶,并引領學生“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應用知識結構圖記筆記除了能節(jié)省時間以外,還能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知識結構,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做筆記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思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的知識要點,并且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效益更加長久.

3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結構圖在鞏固練習中的應用

“寧可不講,不可不練”,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理科復習的關鍵點就是練.那么怎樣練才能真正高效呢?以往老師們總是喜歡搞“題海戰(zhàn)術”,覺得多做一些總會好一些.“題海戰(zhàn)術”固然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在當前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通過筆者的觀察發(fā)現,學生復習過程中常呈現這樣一個特點,即“知識能懂,不會解題”,其實就是缺乏知識遷移能力的一種表現.

通過“知識結構圖”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題的效率.在知識復習結束后,已經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圖,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讀完題目后把這道題考查的知識點在結構圖上標出,這樣就能很好地把知識和題目相結合,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例3上完復習研討課,聽了專家和同行們的建議后,筆者再次修改了《質量守恒定律》復習的教學設計,歸納出以下知識結構圖(圖4).

在鞏固環(huán)節(jié)給出如下練習:

(1)某有機物X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則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C、H、OB.C、HC.C、OD.H、O

(2)某有機物X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的化學方程式為:X+5O23CO2+4H2O,則X的化學式為;

(3)密閉容器內有A、B、C、D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表1所示.

表1物質ABCD反應前質量(g)3.02.06.80.8反應后質量(g)X2.004.0反應后,待測值X應為;

變式(1)該化學反應的類型為;

變式(2)該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比C∶A∶D=;

變式(3)若物質A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9∶16,則反應中A和D的分子個數比為;

做題前首先由學生對給出的練習進行分析,概括出各題考查的知識點.如第一題考查“元素種類不變”;第二題考查“原子數量不變”;第三題考查“物質質量不變”、“物質質量比一定”等,并將題號標在知識結構圖的對應位置,然后應用相關知識進行解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做一道題其實就相當于做了許多相同知識點的題,而且相關理解是屬于學生自己的理解,即它已經納入到了學生的經驗系統中,成為已有經驗的一部分,下次要再利用的時候會變得十分容易提取,達到以一抵多的效果.

形成習慣以后,學生對于大量的習題還可以進行自主選擇,涉及重要知識點、自己掌握不理想的知識點相關習題要做,重復率較高、已經很熟練的知識點相關題可以不做,這樣既節(jié)省了練習的時間,又提高了練習鞏固的效果.

第5篇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生;教師

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課程意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整個初中階段和所有學科之中。初中科學總復習時期,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為學生的自主復習。該時期,教師只有注重學生的自主復習,才會有較好的總復習效益。結合筆者近3年九年級科學總復習教學情況,就如何注重學生自主復習和提高復習效益工作,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與同行交流、分享,以求進一步內化和提升。

一、增強學生自主復習的意識,養(yǎng)成學生自主復習習慣

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必須必備三個條件:其一是心理要達到一定的發(fā)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內在的學習動機;其三是應具備一定的學習策略。因此,學生自主學習應該是在自我意識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對自己學習行為目的性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有能力并自覺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活動,以使學習進程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

1.感悟自主復習作用,樹立學習主體意識

科學家發(fā)現,人類貯存在腦內的能力大得驚人,人平常只發(fā)揮了極小部分的大腦功能。要是人類能夠發(fā)揮一大半的大腦功能,那么可以輕易地學會40種語言,背誦整本百科全書,拿12個博士學位。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主復習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復習的思想。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復習作用,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的發(fā)展。但是筆者根據近3年的科學總復習教學,發(fā)現學生中會給自己設定學習目標的極少,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而且有學習目標并能將自己的學習計劃認真執(zhí)行的學生,幾乎沒有??梢姡踔袑W生持之以恒的自主學習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了;需要教師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從而讓學生體悟到自主復習的作用,養(yǎng)成自主復習的習慣,樹立起學習的主體意識。

2.調控自主復習時空,確保主動學習開展

據筆者調查,在總復習教學中,半數學生表示大多數老師很少給他們自由討論和提問的時間,并且課堂中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時自己不敢提出來。事實也如此,老師確實很少給學生足夠的時空,更談不上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的情境了?;蛟S有些老師擔心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影響教學質量,其實不然,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有一半學生有獨立支配自己學習時間的愿望,只有約5%的學生希望聽教師和家長的安排,學生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并不贊同。因此,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愿望,將課堂學習活動的時間、空間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多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表達思想和開展活動的時空,幫助學生把繁重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使學生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方向的開展自主復習。平時,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在實踐中觀察、思考,讓學生做到課堂內外都有觀點,通過交流評價,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營造自主復習氛圍,給力主動復習過程

針對接班教學,學期初由于師生間不熟悉,如果此時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內外交流,這樣會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的萎縮。開學初,教師竭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氛圍,促進學生學科的發(fā)展。課堂內尊重學生,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好奇心;課外與學生打成一片,盡自己所能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

教師給力主動復習過程,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和培養(yǎng)能力,學會自主的、感悟的學習,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筆者認為,只要學生有了自主復習的意識,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學習就會變成一件快樂而又持久的事情,才可能實現自主復習,并為終生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二、加強對學生自主復習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

中考復習時間緊迫,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復習的指導。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計劃、復習方法調整,向主動復習要質量,提高學生自主復習的效益。當學生需要時給予指點,當學生茫然時給予建議,當學生成功時給予賞識。教師把握好指導的“度”,做到學生自主建構和教師的引領相統一。幫助引導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

1.指導學生制定自主復習計劃,提高學生復習的目的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自主復習亦是如此。在總復習階段,教師可以把繁重的復習任務進行分解,讓學生制定出自主復習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方向的進行自主學習。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如何開展自主學習,增強學生自主復習的針對性,提高總復習的效率。

2.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復習方法,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筆者發(fā)現有些學生不知道怎樣調整學習方法,有些學生就一味地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多數學生不知道怎樣進行自主復習。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差異從實際出發(fā),很有必要加強學生自主復習過程中的學法指導,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狀態(tài)。同時告誡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方面是靠自己在復習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方法獲得。在復習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特點,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自主復習方法,教師還要注意及時幫助學生發(fā)現和總結,并適時組織、交流和推廣,使大多數學生的自主復習過程不斷地得到優(yōu)化,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3.指導學生選擇自主復習內容,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學業(yè)考試的難度系數告訴我們,要保住基礎分,不要“顧難失易”。教師指導學生階段性選擇自主復習內容,使復習更具有針對性。

針對教材內容復習,需要仔細品味才能掌握重點知識的精髓。因為教材中的許多問題都很經典,對學生來說,怎樣科學地看書是自主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先從宏觀著手,通過看目錄和標題,把知識點放在體系中,以便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從“厚”讀到“薄”。此外,很多重要的知識點要特別仔細地閱讀和理解,從一個知識點分散出許多相關的知識,又把書從“薄”讀到“厚”。根據《學業(yè)考試說明》,不放過書本中文字、圖、表以及閱讀等,為細化知識打好基礎。

學生只看教材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讓學生主動查找資料,去解決一些問題,以使他們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如:教材章節(jié)后面的很多問題探究,可以在課本主干知識的引領下,通過主動尋找相關資料解決相應問題,從而有效了解問題研究所要闡明的知識或現象,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還可使他們對知識點有理性的認識。對于第一輪復習中的錯題進行有計劃的重新自我評價與反思,以求完善知識體系,提高思維的嚴密性。復習后階段,又重返書本(教材、學業(yè)考試說明、復習用書)和做過的試題,對知識點和題目(包括對題和錯題),進行再思考,提高學生對自身問題的認識程度,在接下來的復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有助于學生在學業(yè)考試中發(fā)揮出更好的成績。

三、規(guī)范學生自主復習過程,發(fā)展學生學科綜合能力

自主復習是一個疲乏而冗長的過程,如果在達到學習目標或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肯定,這將會對學生的成績提高起到促進作用。通過規(guī)范學生自主復習,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信息、語言表達、解讀數據、推理判斷、分析計算、實驗設計等各項能力,讓學生感覺到自主復習過程是充實的、有效的。教師通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管理,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梳理知識、建構體系,提高思維的嚴密性

針對《學業(yè)考試說明》中的知識條目,布置學生梳理書本知識,不放過教材中文字、圖、表以及閱讀等等。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的過程來指正學生錯誤認知、修正學生不完善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起正確的知識。

針對第一輪復習中所出現的錯題,要求學生對錯題進行精心分析,滲入錯題中其他選項或者衍生問題的思考。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2.精選習題、重返書本,對知識點進行再思考

針對審題不清、不能靈活應用的知識、有效信息篩選等問題,精選題目,進行知識鞏固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時注重解題技能的訓練。

重返書本(教材、學業(yè)考試說明、復習用書)和做過的試題,對知識點和題目(包括對題和錯題),進行再思考。提高對自身問題的認識程度,在后續(xù)的復習過程中不斷地改進,有助于學生在學業(yè)考試中發(fā)揮出更好的成績。

或許有些老師或同學認為重返書本和復習用書,對知識點和題目(包括對題和錯題)進行鞏固是浪費時間,認為這個過程不可取。其實不然,學業(yè)考試的難度系數告訴我們,基礎知識的落實是最起碼的,而且這個過程照顧到所有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對學業(yè)考試都充滿信心。

第6篇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2018年已接近尾聲,在本年度,我們教研組積極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立足課堂,狠抓質量,克服學科教師單一等客觀因素,我們教研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俗語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回顧本學期的工作,我們有著幾分充實、幾分感慨,現將一學期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教研總結

1.教研組簡介:

初中部文科綜合學科教研組共5名教師分別任教歷史、地理和道德與法治3門學科:歷史教學任務由涂建萍老師和李紅娟老師共同擔任,地理教學任務由鐘慶華老師擔任,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由劉情情老師擔任。本年度以來,我教研組針對教學要求和課程實際,積極探索,先后開展教研28次(其中上學期13次,下學期15次),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氛圍逐漸濃厚,學習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2.關注自身發(fā)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1)本年度我們教研組涂建萍老師以《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交通》為內容進行市級公開課講授,此外,教研組先后兩次組織組內老師聽評課。在聽評課過程中,每位老師積極參與,認真?zhèn)湔n,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呈現了一堂堂貼近日常教育教學實際的常態(tài)課。

(2)積極學習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教研組內多位老師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不斷強化自身研究問題、創(chuàng)新教學的能力素質,目前正在開展的課題研究共三例,分別是涂建萍和劉情情老師的區(qū)級課題《基于初中歷史課程拓展的校本課程實踐研究》,涂建萍老師的市級課題《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新模式研究》,鐘慶華老師的《自制簡易教具對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激發(fā)的研究——以濰坊綜合保稅區(qū)實驗學校為例》。

(3)積極參加外出培訓,切實利用好外出培訓這一學習交流經驗的載體,本年度我組共參加外出培訓10次(歷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分別3次,地理學科4次),省級研討會2次,市級研討會8次。

(4)充分利用多種資源,拓展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組內每位老師積極參加遠程研修,并認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研修學時。在繼續(xù)教育學習過程中,每位老師本著對自身負責,對教育負責的態(tài)度認真學習,均獲得結業(yè)證書。此外,每學期每人撰寫典型教案2例,并以此作為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的平臺。

3.探究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1)地理:

地理課堂模式不固定,在初一階段上學期由于內容較抽象及學生剛剛處于初中生獲得適應階段,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課堂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冊,培養(yǎng)學生看圖習慣,其次是針對學生對于地理術語及相關詞匯書寫不熟悉的實際,課堂中圍繞“讀、寫、記”進行;初二上學期學習中國地理,內容多、細,需要學生背誦的內容較多,同時八年級上冊文字內容變多,需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所以在八年級上學期學習中,課堂上一是課前默寫,二是主干知識梳理,三是疑難點講解,四是典型問題分析,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2)歷史:

采用目標引領下的史料分層教學法,根據不同層次學生興趣、基礎和能力,在教授同一教學內容時,對同一個班內不同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優(yōu)、中、差生以相應的三個層次的教學深度和廣度進行合講分練,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精選史料,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成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主要因素,能夠做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學有所得,思有所進,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

(1)注重教材內容和實際情境的有機結合 

道德與法治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們在真正理解知識的同時,能夠學以致用。 例如,在講授愛在家人間時,讓學生回家為家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且長期堅持。從這時候起,被動學習已經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被調動了起來,目的性更加明確,從而容易接收課本中的信息。 

(2)注重教材內容與時政熱點的有機結合

充分利用好午練和周末時間,著力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意識,并養(yǎng)成將社會熱點整理成文字資料的良好習慣。同時將與本科學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入教學之中,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授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時引用《焦點訪談》欄目中“2018-雷霆”專項行動:破獲百余起臺灣間諜案件等。

4.關心學生發(fā)展,形成教育合力

(1)學生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體,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學年先后兩次開展家訪工作,我們教研組的老師走訪了包括尹浩然、馮雨琦、孫佳偉在內的部分貧困學生,給他們帶去了學校的關愛,鼓勵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2)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我們本著決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的理念,積極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充分利用教研時間,針對不同學困生的具體表現,討論分析背后的原因,探討解決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從而逐步轉化特困生。例如,針對學困生上課不愿聽講、擾亂課堂秩序的現象,教研組內老師們集思廣益,一方面通過有意無意的關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尊重,另一方面采取抄寫、背誦課本知識點加分鼓勵的方式,讓他們在課堂互動中融入、提升。

二、教研中存在的不足

1.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課堂講授時間較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最好的調動,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與理想效果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的“求關注”心理沒有在課下得到很好的疏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因素。

2.待優(yōu)生培養(yǎng)需進一步加強

 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關注度稍低,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相對少,沒有制定針對性的輔導計劃,輔導方式集體化。

3.作業(yè)布置反饋不及時

 由于本教研組老師均存在一人教授兩個以上年級的客觀情況,且每周每班課時相對少,因而存在作業(yè)反饋不及時的現象。

三、下一步教研重點

1.探索教學新理念

積極加強對課程標準、最新教育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討論,更多、更好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加強教研組老師之間教學資源的交流和共享。

2.抓好分層輔導

針對作業(yè)、課后輔導等要分層次進行,指導優(yōu)生要深化知識內容,發(fā)揮個性特長。對于待優(yōu)生要有恰當的輔導計劃,分析原因要中肯,措施得力;輔導形式可多樣化,大多數的問題集體輔導,個別問題個別指導,可采用提供資料、小組共同學習、同學幫助等辦法進行。

3.做好學科的轉化

    主要針對李紅娟老師的地理教學和孟娜老師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教研組內要盡力提供條件,幫助她們盡快適應相應學科內容,融入新學科教育教學中。

第7篇

一、常規(guī)教研工作

(一)形成了一支充滿活力的中心組隊伍

中心組隊伍是區(qū)教研的骨干力量,打造中心隊伍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本學期共開展了中小學各四次的中心組活動,開展活動形式多樣,有理論學習、集體備課、課題交流、聽課研討等。為中心組教師提供了理論書籍,供老師學習和參考。組織中心組教師積極參與到常規(guī)教研中,并主持區(qū)的教研活動,鍛煉教師的組織能力。中心組教師也勇于承擔區(qū)的公開課如李秀華、黎璟倩、陳秋香、黃蘭輝、潘津珍等中心組教師,為全區(qū)教師樹立了榜樣。中心組隊伍在對區(qū)教研活動、競賽評比活動中團結、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為把區(qū)的工作做好。并充分發(fā)揮中心組每位老師的特長,在李秀華、鄭文濤、吳碧云等中心組組長帶領下,還完成了農村結對子活動、區(qū)際交流等活動。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中心教師逐漸成長起來,由此也形成了一支充滿活力團結合作的中心組隊伍。華景小學杜姿老師申報廣東省特級教師通過市審核已送省審批。李懌珍老師的《測量擺的快慢》課例獲得全國優(yōu)秀課例及廣東省優(yōu)秀課例評比二等獎。李秀華老師稱為市教研的骨干教師。曹寧老師的課例《各種各樣的花》獲得第七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大賽與實踐活動(noc)的一等獎。吳碧云老師的《人的性別遺傳》課例在廣州市素質教育會議上進行了展示。

(二) 扎實開展實地和網絡教研活動

在實地教研方面,以課例形式為主,結合小課題研究為重點,開展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教研活動。本學期共開展實地教研八次。展示課例9節(jié)課例,其中小學科學6節(jié),初中生物3節(jié)。(如下表)

除了開展課例研討以外,還結合市的小學科學教師物理知識競賽,邀請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楊志武進行物理知識講座;中學邀請了越秀區(qū)教研室的伍文勝老師對全區(qū)的初中生物教師進行《如何進行有效復習》及《如何開展開放式考查活動》的講座,收到老師們的歡迎。另外還在天河公園開展了生物越野活動和小學科學的課外活動方案設計比賽,讓教師們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去領略一份輕松和收獲。

在實地教研中,充分發(fā)揮了中心組老師的作用,從主持到主講以中心組教師唱主角,并要求主持人撰寫教研綜述,并放天河部落,以讓教師能夠在反思本次教研活動的同時,能夠提出更好的建議。但是,教研綜述寫了以后,感覺有點而為寫而寫。下學期講改變撰寫內容,打算更多偏向于課例的評析方面的描述,這是直接對教師有用的,并能夠從點到面,可以把課例的一些好的做法在綜述里加以延伸到同一類型的課,如何去上好??偟脕碚f,實地教研做得比較扎實,教師是有所收獲的。

在網絡教研方面,本學科通過在全區(qū)和中心組征集網絡教研的主題,由中心組教師組織全區(qū)教師開展網上研討。主題有針對性和教師需要的特點,因此教師還是樂于上去發(fā)表建議的。本學期有8次的網絡教研活動,主題和回復情況如下表:

從評論數量來說,小學科學教師比初中生物參加網絡教研要積極。網絡教研積極參與的教師比以往好好一些。多了老師參與和能夠積極發(fā)表意見,不是敷衍的話語,對其他老師是有所啟發(fā)的。

(三) 做好下校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