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11:36:55
序論:在您撰寫空間美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在痛苦中掙扎、淪陷、寸步不離。一次再一次得抵達那些悲傷得極點、然后輾轉(zhuǎn)、重復。最后,還是沒有一個徹底明了得完結。就這樣延續(xù)著……
回憶已成詩,落筆兩行淚,感嘆世間情,獨賞月圓缺。
劍鋒芒,情絲殤。紅塵自古多凄涼。自彷徨,獨心傷,素人天琊,無盡思量。狂!狂!狂!
路的距離不代表心的距離,少有電話不代表少有牽掛,不常見面更不代表沒有思念,忙碌的歲月也要珍惜這份關懷。
落花無意,流水無情,兩兩交錯,生生永不相見,寡歡!
女人會記得讓她笑的男人,男人會記得讓他哭的女人,可是女人總是留在讓她哭的男人身邊,男人卻留在讓他笑的女人身邊。
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失望。因為有愛,才會有期待,所以縱使失望,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有點痛。
世上最凄絕的距離是兩個人本來距離很遠,互不相識,忽然有一天,他們相識,相愛,距離變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愛了,本來很近的兩個人,變得很遠,甚至比以前更遠。
我從不喜歡讓別人看見我的眼淚,我寧可讓別人覺得我快樂的沒心沒肺,也不愿讓自己看起來委屈可憐。
覆了天下也罷,始終不過一場繁華,還有,血染江山的畫,也抵不過你眉間,一滴朱砂。
塵埃落定,洗盡鉛華,是誰為她袖了雙手、傾了天下,又是誰擁得此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滄桑礙道之憤怒、蒼涼曖昧之絕望。冥冥皆定。
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嘗試信任才能得到幸福。緣分是本書,翻的不經(jīng)意會錯過,讀的太認真會淚流。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沒有什么可執(zhí)著;一百年前,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本沒有因果;一百年后,沒有你,也沒有我。
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在愛的世界里,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
緣起緣滅,緣濃緣淡,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在因緣際會的時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暫的時光。
有煙火的生活,才叫滋潤。有爭吵的日子,才叫別扭。有牽掛的思念,才叫戀愛。有謙讓的歲月,才叫婚姻。
一切的過去都以現(xiàn)在為歸宿,一切的未來都以現(xiàn)在為起點。
無論怎樣,一個人借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人愛,就越是要愛自己。
無法廝守終生的愛情,不過是人在長途旅程中,來去匆匆的轉(zhuǎn)機站,無論停留多久,始終要離去坐另一班機。
我再也不愿意,為了你的笑臉,我變成愛情的小丑,這個愛情小丑,在你的世界里,怎么只有都已沒有,你走吧你走吧,把所有情感都帶走,你別回頭。
一瞬間,凍結了一切,那感覺像被風帶走了知覺,什么都不念。記憶里,荒涼了一片,那代表相思賴等待的季節(jié),明知橋不見,卻仍嘗寂寞滋味。
因為你,我的一切從此辦的有意義,連呼吸都想和你一起形影不離。
有的人你看了一輩子卻忽視了一輩子,有的人你只看了一眼卻影響了你的一生,有的人熱情的為你而快樂卻被你冷落,有的人讓你擁有短暫的快樂卻得到你思緒的連鎖,有的人一相情愿了N年卻被你拒絕了N年,有的人一個無心的表情卻成了永恒的思念,這就是人生。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補償,有些東西永遠無法補償。
我愿菩提樹下細數(shù)百年輪回、愿忘川河中獨守千年等待…卻不愿見你兩行清淚,肝腸寸斷……
1、因為你,我的一切從此辦的有意義,連呼吸都想和你一起形影不離。
2、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嘗試信任才能得到幸福。緣分是本書,翻的不經(jīng)意會錯過,讀的太認真會淚流。
3、世上最凄絕的距離是兩個人本來距離很遠, 互不相識, 忽然有一天, 他們相識, 相愛, 距離變得很近。 然后有一天,不再相愛了, 本來很近的兩個人, 變得很遠, 甚至比以前更遠。
4、無論怎樣,一個人借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人愛,就越是要愛自己。
5、在愛的世界里,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
6、有煙火的生活,才叫滋潤。有爭吵的日子,才叫別扭。有牽掛的思念,才叫戀愛。有謙讓的歲月,才叫婚姻。
7、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沒有什么可執(zhí)著;一百年前,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本沒有因果;一百年后,沒有你,也沒有我。
8、落花無意,流水無情,兩兩交錯,生生永不相見,寡歡!
9、塵埃落定,洗盡鉛華,是誰為她袖了雙手、傾了天下,又是誰擁得此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10、這一生的最愛,在下一世連一點痕跡也不會留下。愛著的人啊,好好握著她的手,下輩子,你的身邊就不再是她了。到了來生,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曾愛過誰?
11、回憶已成詩,落筆兩行淚,感嘆世間情,獨賞月圓缺。
12、緣起緣滅,緣濃緣淡,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在因緣際會的時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暫的時光。
13、女人會記得讓她笑的男人,男人會記得讓他哭的女人,可是女人總是留在讓她哭的男人身邊,男人卻留在讓他笑的女人身邊。
14、無法廝守終生的愛情, 不過是人在長途旅程中, 來去匆匆的轉(zhuǎn)機站, 無論停留多久, 始終要離去坐另一班機。
15、我從不喜歡讓別人看見我的眼淚,我寧可讓別人覺得我快樂的沒心沒肺,也不愿讓自己看起來委屈可憐。
16、滄桑礙道之憤怒、蒼涼曖昧之絕望。冥冥皆定。
17、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補償,有些東西永遠無法補償。
18、一瞬間,凍結了一切,那感覺像被風帶走了知覺,什么都不念。記憶里,荒涼了一片,那代表相思賴等待的季節(jié),明知橋不見,卻仍嘗寂寞滋味。
19、我愿菩提樹下細數(shù)百年輪回、愿忘川河中獨守千年等待…卻不愿見你兩行清淚,肝腸寸斷……
20、覆了天下也罷,始終不過 一場繁華,還有,血染江山的畫,()也抵不過你眉間,一滴朱砂。
21、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在痛苦中掙扎、淪陷、寸步不離。一次再一次得抵達那些悲傷得極點、然后輾轉(zhuǎn)、重復。最后,還是沒有一個徹底明了得完結。就這樣延續(xù)著……
22、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23、一切的過去都以現(xiàn)在為歸宿,一切的未來都以現(xiàn)在為起點。
24、“執(zhí)子之手,與子諧老”。當初是誓言,后來是責任,再后來是習慣。
25、路的距離不代表心的距離,少有電話不代表少有牽掛,不常見面更不代表沒有思念,忙碌的歲月也要珍惜這份關懷。
26、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失望。因為有愛,才會有期待,所以縱使失望,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有點痛。
27、做個女人一定要經(jīng)的起謊言,受的起敷衍,忍的住欺騙,忘的了承諾,放下一切后用微笑來偽裝自己,寧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別相信男人那張嘴。
28、劍鋒芒,情絲殤。紅塵自古多凄涼。自彷徨,獨心傷,素人天琊,無盡思量???狂!狂!
關鍵詞:跨文化 非語言交際 個人空間
1.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人類交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除了使用語言符號進行交流,還大量地使用非語言符號傳達信息。根據(jù)美國人類學家博德惠斯特爾對同一系統(tǒng)文化中的人在對話中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研究結果,言語行為最多只占交際行為中30%左右,而70%的交際都是通過非言語行為來進行和完成的。其中,這70%的非語言行為是通過手勢、眼神、空間和距離傳達信息的。如今,非語言交流更多用于跨文化交際中。
在人際交往中,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可以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上。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空間變化對交際的影響有時比語言的一影響更重要??臻g語作為一種非語言交際和深層文化的組成要素,是探索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個人空間,作為空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由個人的文化,包括歷史背景和價值系統(tǒng)決定的。
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中美兩國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和重要。但由于社會實踐、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存在著不少文化差異,其中空間語言就有很多不同之處,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雙方的空間語言差異有助于順利交流。本文擬從歷史背景、價值系統(tǒng)兩個方面分析中美個人空間文化差異,從中認識兩國人民的文化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有效減少誤解,增進溝通,促進交流。
2.中美個人空間語言差異
霍爾認為,個人空間屬于空間語的范疇。美國環(huán)境心理學家薩默給個人空間下了一個簡明而科學的定義:個人空間是指圍繞一個人身體的看不見界限而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個區(qū)域。換句話說,我們的個人空間是一種無形的包圍在我們身體周圍有邊界的區(qū)域。我們是這個區(qū)域的所有者,誰可以或不可以進入這個區(qū)域,是由我們決定的。一旦這個空間受到入侵時,我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應,有時退縮,有時反應激烈。這些不同反應是我們個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中美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個人空間語言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不同的價值體系,歷史等因素造成的。
2.1價值體系不同
霍夫斯泰德認為: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guī)避、權利距離、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這四個文化價值維度對人們的行為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其中,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極大地影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個人空間語言。
2.1.1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在跨文化交際中,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是主要維度,用來闡釋文化變異體之間相異與相同的。集體主義是在指一種文化中對“我們”的認同度高于對“我”的認同,集體權利高于個人權利,集體化的需求高于個人的需求與欲望;集體主義文化推行組內(nèi)和諧、組內(nèi)合作精神以及以關系為基礎的互動。相反,個人主義是指一種文化強調(diào)個人比集體重要,個人的權利和需求比集體的權利和需求重要。個人主義實行自我效能、個人責任和個人的自。
H.C.泰安迪斯認為,集體主義強調(diào)集體的觀點、需求和目標,而非個人的;社會準則和義務是由集體決定的,而非依照個人喜惡;集體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愿意相互合作。因此,根據(jù)泰安迪斯對集體主義的闡述,可以判斷出,中國是個典型的集體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文化中,集體意識普遍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個人情感上依賴于,注重集體歸屬感。因此,在注重集體價值高于個人意愿的集體主義文化中長大的中國人,更傾向于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所以,他們會易于選擇一個小的距離產(chǎn)生互動,以顯示對他人的友好,便于愉快地交談。這時,他們把互動的參與者包括自己看作一個小的集體,保持一個小的距離互動是他們情感上對集體依賴與信任的表現(xiàn)。
霍夫斯泰德這樣闡述:“個人主義涉及到社會中個人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人人都應該自己照顧自己和直系的親屬?!痹趥€人主義的文化中,個人的目標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們把自我首先看作一個個體,強調(diào)個人的主動性,其次才是集體中的一員。西方文化往往被看做是個人主義的。根據(jù)霍夫斯泰德的研究(1980),美國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國家。美國社會的所有價值,權利和義務都起源于個人,它強調(diào)個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個人的表達,注重個人的隱私?!白晕摇备拍钌钌罡灿趥€人主義的土壤之中。在美國,私人生活和空間特別受到尊重和保護。因此,在交往中,人們也特別注意與對方保持相當?shù)木嚯x,以表示對對方私人空間的尊重。比如,美國人排隊不會像中國人擠在一起,而是相互隔開一些距離,避免冒犯其他人的個人空間;在公交車上或是地鐵里,人與人之間也都下意識地避免身體接觸,如果車上人多,人們寧愿花幾分鐘等下一趟車,而不愿擠在一起。
2.1.2權力距離
另一種文化價值尺度是權力距離,它是根據(jù)連續(xù)的由高到低的權力距離來劃分文化類別的。霍夫斯泰德發(fā)現(xiàn),在一些文化中,那些握有權力的人和受權力影響的人,在很多方面,都相距甚遠,這就是高權距文化;在其他的一些文化中,這兩種人卻非常親近,這就是低權距文化。這種價值維度在少權利和多權利兩方的價值觀中都有反映。
在高權距的國家中,比如中國,新加坡和巴西,人們認為權利和權威是他們生活現(xiàn)實的一部分。自覺和不自覺地,他們都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認為在這個世界中人是不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位置,而這些位置是按無數(shù)的縱向標記安排的。社會等級是普遍的,制度化的平等。人們的很多行為和對空間的運用都與其文化的價值體系直接相關。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交際場景,我們都可以看到高權距文化價值維度的影響。學校里面,孩子們很少打斷老師的講話,而且很少提問問題;學生不會和老師坐的很近,以顯示對老師的尊敬和對權威的尊重;在公司里,職員更不會站在老板很近的地方,因為相對遠點的距離表現(xiàn)了他們的服從和敬意。
許多西方國家比如美國、澳大利亞、挪威和新西蘭都是低權距文化國家,這些國家認為應當盡量最小化社會中的不平等。這些國家的人們相信他們與權力接近,而且應當獲得權力。對于他們來說,階級扮演的是建立在方便基礎上的不平等的角色。下級人民認為他們與上級是平等的人,上級也這么認為。掌權的人,像是公司主管或政府官員,經(jīng)常與他們的下屬或選民交流,盡量看起來沒有事實上那么高高在上。因此,在美國低權距文化影響下的交談中,下級并不刻意地和上級拉開一定的距離。在美國的校園中,人們經(jīng)??梢钥吹嚼蠋熀蛯W生像朋友一樣交談,而不是像中國一樣,學生畢恭畢敬地站在與老師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仔細聆聽老師的教悔。
2.2歷史背景
歷史承載著一種文化認為最重要的信息,文化的歷史包涵了它的世界觀、種族認同和交流的模式。分析一個國家的歷史有助于我們了解其文化的形成方式,思想觀念的產(chǎn)生過程以及對現(xiàn)在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影響。
每個中國人自我認識與認同都主要來自歷史。不管個人的能力如何、性格怎樣,生活環(huán)境和政治立場有什么不同,也不管住在中國本土,還是分散在世界各地,他們都由共同的中國的歷史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大部分的社會價值觀來自儒家的思想。儒家倫理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奠定了政治基礎。儒家思想提倡溫和,善良,禮讓,節(jié)儉和謙遜,這些歸根結底來源于一個儒家的基本概念――“和”。人與人之間要友好親近,相互禮讓包容,要給對方留 “面子”。因此,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會下意識地縮短與對方的距離,有時,甚至會圍在一塊兒,來顯示友好和親近。此外,中國文化特別強調(diào)男女之間要保持相當?shù)木嚯x,因為儒家文化教導人們: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在中國,女人之間手牽手,肩并肩是常見的現(xiàn)象,而很少見到中國男人與女人有親密的舉動,除非他們是愛人或親戚關系。
西方文化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美國文化強調(diào)自由、科學和哲學,這是典型古希臘文化的特點;提倡民主法律,這屬于古羅馬文化。因此,美國文化是吸收了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精髓的混合文化。而且,為獨立和自由艱苦奮斗的那段歷史,根植于美國人民的心中。后來又受到社會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影響,獨立、個人自由和私人權利的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這些觀念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并反映在人們的交往中。所以,在美國的歷史文化作用下,人們會下意識地與交流的對方拉開距離,來保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害,自已的隱私不受侵犯。
3.結論
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取決于很多條件,正確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空間語言就是其中之一。個人空間語言在不同文化下是不同的,缺乏這個意識就會產(chǎn)生誤解,甚至導致交流的失敗。合理的空間語言有助于促進理解,減少異文化交際的障礙和誤解。通過了解一些個人空間語言在中美兩國文化中的差異,可以消除我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Edward Hall&Mildred Kead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Press (1991)
[2]G.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 Beverly Hills (1980)
[3]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McGraw-Hill (1991)
[4]L.E. Harrison, and S.P. Huntington, 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 Basic Books (2000).
[5]William B. Gudykunst,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rogresses. Sage publications (1992).
[6]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顧嘉祖,陸異,鄭立信主編,《語言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想下你最近一次感受到的消極情緒,例如壓力,憤怒或挫折。當你處于那種消極情緒時你在想些什么?是充滿了混亂的思緒?還是陷于麻木,無法思考?
The next time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a very stressful time, or you feel angry or frustrated, stop. Yes, that’s right, stop. Whatever you’re doing, stop and sit for one minute. While you’re sitting there, completely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negative emotion.
下次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tài)時,或是你感到氣憤或受挫時,停下來。是的,對,停下來。不管你在做什么,停下來坐上一分鐘。坐著的時候,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種消極情緒之中。
Allow that emotion to consume you. Allow yourself one minute to truly feel that emotion. Don’t cheat yourself here. Take the entire minute---but only one minute---to do nothing else but feel that emotion.
讓那種消極情緒吞噬你,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去真切地體會那種情緒,不要欺騙自己?;ㄕ环昼姷臅r間 – 但只有一分鐘 – 去體會那種情緒,別的什么也不要做。
When the minute is over, ask yourself, “Am I wiling to keep holding on to this negative emotion as I go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day?”
當一分鐘結束時,問自己:“我是否想在今天余下的時間里繼續(xù)保持這種消極情緒?”
Once you’ve allowed yourself to be totally immersed in the emotion and really fell it, you will b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emotion clears rather quickly.
一旦你允許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種情緒當中并真切體會到它,你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種情緒很快就消失了。
If you feel you need to hold on to the emotion for a little longer, that is OK. Allow yourself another minute to feel the emotion.
如果你覺得還需要點時間來保持那種情緒,沒關系,再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去體會它。
When you feel you’ve had enough of the emotion, ask yourself if you’re willing to carry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If not, take a deep breath. As you exhale, release all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r breath.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jīng)充分體會了那種情緒,那就問自己是否愿意在今天余下的時間里繼續(xù)保持這種消極情緒。如果不愿意,那就深呼吸。呼氣的時候,把所有的消極情緒都釋放出去。
This exercise seems simple---almost too simple. But, it is very effective. By allowing that negative emotion the space to be truly felt, you are dealing with the emotion rather than stuffing it down and trying not to feel it. You are actually taking away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 by giving it the space and attention it needs. When you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emotion, and realize that it is only emotion, it loses its control. You can clear your head and proceed with your task.
這個方法似乎很簡單 – 幾乎是太過簡單了,但卻非常有效。通過給自己空間真正體會消極情緒,你是在處理這種情緒,而不是將其壓制下去然后盡量不加理會。通過給予消極情緒所需的空間和關注,你實際上是在消解其力量。當你沉浸在那種情緒之中,并且明白它只是一種情緒時,你就擺脫了它的控制。你可以清理頭腦并繼續(xù)做事。
Try it. Next time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negative emotion, give yourself the space to feel the emotion and see what happens. Keep a piece of paper with you that says the following:
Stop. Immerse for one minute. Do I want to keep this negativity? Breath deep, exhale, release. Move on!
你下次籠罩消極情緒時,試一下這種做法,給自己一點空間來體會那種情緒并看看會發(fā)生什么。隨身帶一張寫著如下字句的紙條:
停下來。沉浸一分鐘。我想保持這種消極情緒嗎?深吸氣,呼氣,放松。繼續(xù)做事!
關鍵詞:空間 唐人街 華人空間 華裔作家 第三空間
一、引言
唐人街本身就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綜合體,從時間的角度看,它帶有歷史的烙??;從空間的角度看,它是華人聚居的地方,是一個獨立于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世界。唐人街的物理空間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點在美國華裔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得非常清晰。當然,唐人街之于文學的意義不只在于它作為空間場景對于小說情節(jié)要素的建構,更在于它作為一個具有民族身份內(nèi)涵的標記帶給作家的想象和靈感。正是這些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和靈感把唐人街表層之外的實質(zhì)挖掘出來,展示在讀者眼前。
綜觀國內(nèi)外華裔文學的研究,至今已取得豐碩成果。美國學術界基本完成華裔文學史的建構,并且看到華裔文學所包含的社會意義,許多學者從倫理學、文化學、歷史學與社會學角度對華裔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相比而言,國內(nèi)對華裔文學的關注稍晚,但也有不少可喜的成績,特別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于2003年元月建立的華裔文學研究中心,為國內(nèi)學者研究這一領域搭建了平臺。國內(nèi)研究主要可以分為文化研究與文本研究:前者關注文化身份的確定、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以及華裔家族史的根源;后者用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視角對文本進行分析。這些研究雖然對揭示華人生存狀態(tài)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意義有很大作用,但是都忽略了華人寄居的空間――唐人街本身在華裔作品中的不同展示,而唐人街的空間產(chǎn)生發(fā)展與中美社會的變化息息相關,同時也引起作家不同的情感反應。對唐人街空間意義的關注,不僅會加深對華裔作家心態(tài)的認識,而且為研究華裔文學打開又一扇窗子。
本文分析20世紀60年代后第二代華裔女作家伍慧明的《骨》和最具實力的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的《女勇士》中對唐人街空間的再現(xiàn),闡釋不同時期華裔作家對這個華人空間做出不同情感反應的原因,特別強調(diào)了在“第三空間”語境下新一代移民作家對唐人街的空間建構。
二、第二代華裔作家
根據(jù)美國國家人口調(diào)查統(tǒng)計局的規(guī)定,第二代移民指的是在美國出生的移民子女,其父母至少一人來自國外。第二代的華裔作家就是美國的第二代移民,他們生在美國,接受的是美國文化教育,注重自我和個性。正如尹曉煌所說,他們一方面接受美國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又深受其父母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從一出生就開始在文化沖突中成長的經(jīng)歷使得他們對自身、對唐人街的認識更加深刻。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華裔文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開闊(尹曉煌,271)。60年代的民權運動、女權主義運動、特別是1965年通過的新移民法案,對華裔作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這一時期的第二代移民的華裔作家往往不同于以黃玉雪為代表的華裔先驅(qū)作家,他們不再竭力展示唐人街的異國風貌,也不再抒發(fā)他們對美國文化的向往。相反,他們試圖真實再現(xiàn)華裔美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身份困境,從而為讀者建構一個存在于異域又保持些許本色,充滿矛盾的唐人街。而作家貫穿作品始終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不同于早期華裔作家,他們不再以一種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唐人街,他們的思想是靈活的、多面的、深刻的,一種更為包容開放積極發(fā)展的觀念在他們腦中形成。
三、第二代華裔作家對唐人街的空間再現(xiàn)與空間建構
第二代華裔移民作家雖然繼承了早期華裔作家所關切的中美文化沖突和融合問題,但是他們對待中國印象、中國文化的情感和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情感變化體現(xiàn)在對唐人街的空間再現(xiàn)中,他們在刻畫唐人街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構建一個“第三空間”,試圖通過這個空間來緩和中西文化的沖突,找到一個適合華裔族群定位民族身份的平衡點。這樣,唐人街因其強烈的政治歷史內(nèi)涵而成為“第三空間”。它絕非是簡簡單單的曼哈頓或者其他街區(qū)的一角,它也不僅是美國華人成長奮斗的地方,它既見證了中美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與融合,又包含了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探索身份的歷程。
【關鍵詞】 城市空間;審美文化;符號
城市化是當今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主要趨勢,而相應的以城市為中心的審美文化也逐漸成為當下學術界的一個跨學科研究熱點。這一視域中既有城市這一限定空間的景觀風貌,又有活動主體人的歷史展現(xiàn),其中前者為后者提供必要的空間,成為人類文明積淀的實際載體,又是審美觀照的客體對象,而后者則充當了審美實踐改造的主體,對地域范圍內(nèi)的人類文化進行各種審美實踐,呈現(xiàn)出線性發(fā)展軌跡。在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的卡西爾看來,“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這些條件”。[1]而研究人類文化的各種形式,我們又能夠看到符號的空間與時間的存在,因為“空間和時間是一切實在與之相關聯(lián)的架構”。[2]城市空間作為文化的載體可以說實現(xiàn)了空間與時間的最完美結合,并最終體現(xiàn)其審美文化符號的特殊意蘊。
作為歷史文化承載的代表城市西安,以在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稱名,其城市空間的拓展必然要展現(xiàn)個性美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看到曲江新區(qū)作為彰顯“人文西安”的城市名片,正是重點挖掘整合唐文化的歷史資源,梳理、提煉唐代文化的特質(zhì),即崇唐、賞唐、說唐、看唐、思唐、夢唐必言曲江,用盛唐文化溝通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掀起城市文化尋旅的熱潮。本文旨在通過展現(xiàn)西安曲江這一城市審美空間符號的空間性和時間性特征的實現(xiàn),以其作為范例對城市審美空間意蘊的拓展予以方法論層面的啟示。
一、“曲江”符號的空間性特征:形象空間美與抽象空間美的結合
在卡西爾看來,符號的空間包括行動空間和抽象空間,前者是直接的感官經(jīng)驗把握,充滿著具體的感情的成分與形象,而后者則是“從由我們各種感官的根本不同的性質(zhì)造成的所有多樣性和異質(zhì)性中抽象出來的”幾何學空間,即一種擁有“框架式(schematic)形態(tài)”的抽象空間。[3]雖然行動空間和抽象空間的認識在他的論述中分屬于人類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但是在審美活動中,我們對于美的認識正是循著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上升路徑。進而,對于城市空間的觀照也是從具象到抽象,其作為審美符號的典型性也就體現(xiàn)為形象空間美與抽象空間美的完美結合。
1、形象空間美
作為城市空間的“曲江”首先是具象的人的審美知覺體驗對象,人們進入的是“一個視覺的空間、一個觸覺的空間,一個聽覺的空間,或嗅覺的空間”,[4]而這一空間要通過具象的展現(xiàn)凸顯城市個性內(nèi)涵,就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呈現(xiàn)。從其自然山水風貌的展示到園林建筑的理念的一貫性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首先,曲水婉轉(zhuǎn)的山水情懷。自然山水的尋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宇宙觀的具體體現(xiàn),借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觀照實現(xiàn)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對話性質(zhì),體現(xiàn)天人的互動。它是自然之美的代表,在山水審美意識初現(xiàn)的魏晉時期,士人將其視為擺脫宮廷、都市、社會的空間所在——“山水把先秦以來的隱逸文化以一種美學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5]在現(xiàn)代都市空間中,要體現(xiàn)城市的自然性,也就首選山水空間的構造。曲江因形得名,宋人張禮《游城南記》中有“江以水流屈曲,故謂之曲江,其深處不見底”的描述,又地處樂游原與少陵原中間,高低錯落,山水形態(tài)初具。而今天的曲江新區(qū),承接歷史中此地的山水格局,以曲江池為中心,既在水的布形上做到了泉、溪、瀑布、壇、池、湖齊備,又在水的形態(tài)上顯示出多樣性,靜止、流動、下落、飛濺、波瀾、噴射兼而有之。其引入的現(xiàn)代化水景景觀——音樂噴泉,散落遍布大小泉池與山石、廊橋、亭柱相環(huán)相生,充分重視置石、疊山、理水、蒔花這些基本要素,借以回應節(jié)奏匆忙的都市人對于自然山水的向往。
其次,檐閣飛疊的園林雅趣。自然山水作為理想的存在被移至人類的文化景觀中,就產(chǎn)生了園林景觀,這其中加入人工的因素,因此也更能體現(xiàn)人類的審美文化追求。園林是自然,又是居所;是居所,又納入了自然。它事實上就是在自然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空間,因此,其首先體現(xiàn)了“園中精心安排的建筑物體(堂、室、樓、閣、臺、館、亭、榭、等)與自然物體(木、花、草、藤、山、水、地)及關聯(lián)物體(欄、廊、路。墻)”的和諧統(tǒng)一關系。[6]在唐代,曲江即是名重一時的游覽勝地,是王公貴族飲宴、文人雅士游賞和平民百姓娛樂的公共園林。極盛時期代表建筑有紫云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與芙蓉池、曲江池、杏園、大慈恩寺掩映成趣,蔚為大觀。而今天曲江新區(qū)的總體規(guī)劃是環(huán)繞大雁塔先后布置慈恩寺玄奘紀念院、雁塔廣場、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四組唐風建筑群,集中了唐時期的所有建筑形式,園內(nèi)的標志性建筑紫云樓是中國古建筑單體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典型地體現(xiàn)了唐朝風采: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渾,高貴富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雄健的斗拱、深遠的出檐,使整個建筑物穩(wěn)健端莊而又獨具律動之美。
2、抽象空間美
事實上,我們?nèi)祟悓τ谕獠渴澜绲恼J識并不局限于感性材料,我們的審美認識也不僅來自于對山水花石、亭臺樓閣的直接關照??ㄎ鳡栒J為人靠著非常復雜和艱難的思維過程,最終獲得了抽象空間的觀念,并以此“開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個全新的方向”。[7]而城市審美空間的個性事實上就是一個新的審美文化維度,它往往來自于這個空間的開放性結構,包括天際線、標志性建筑、歷史建筑群等因素。
天際線是一個城市審美空間整體形象的輪廓線,由建筑物的墻和屋頂邊際輪廓銜接而成,它與人的心理產(chǎn)生的情感有直接關系,當天際線富有節(jié)奏與韻律感時,與人們內(nèi)心的潛在生命節(jié)奏合拍,就會使其獲得審美的愉悅。曲江新區(qū)的建筑為仿唐建筑,而唐代建筑本身就有突出輪廓的特色,比如屋頂坡度較緩,屋頂曲線恰到好處,較重要的建筑都用線條鮮明的筒瓦,在屋脊上還常用不同顏色的瓦件“剪邊”,用以突出屋頂?shù)妮喞?,素雅的外墻粉飾和立柱突出交錯感。其中曲江大唐文化列柱頗具代表性,柱體由敦厚的方形基座和六重圓形柱頂相結合,顯示出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思想。柱體上精細雕刻著蓮花寶座、佛寺塔頂和唐式吉祥紋樣,體現(xiàn)了唐風唐韻。此外,飛檐雀躍使屋頂多重曲線層次得以構筑、拓展了空間,斗拱奔放而不失精細雅致。既有橫平豎直的方正美,又有此仰彼俯的錯落美,豪放與婉約并至、陽剛與陰柔共濟,正與人生命歷程中的波蕩起落暗合。
標志性建筑是城市空間審美個性的主要參照物,一方面要顯現(xiàn)其城市的獨特氣質(zhì)性,另一方面又要包納歷史、溝通現(xiàn)在、指向未來。以曲江新區(qū)中大唐芙蓉園的紫云樓為例,張錦秋大師言及其完成依靠現(xiàn)存的資料加上合理的想象發(fā)揮,因為詩文、繪畫、典籍中并沒有關于紫云樓的正式記載。因此她從敦煌壁畫中借鑒了一部分樓宇的樣式,于是有了紫云樓上四座用拱橋相接的精巧的闕亭。民間流傳紫云樓玉樓金殿磋峨高聳,皇帝逢曲江大會會登臨此樓,俯視綠洲遙望曲水。為凸顯皇帝居高臨下的氣勢,她又專門為紫云樓增加了一個12米高與古城墻的高度一樣的臺座,使它的大氣更為高張,在既往大國的輝煌中熔鑄進今天社會奮進向上的總基調(diào),進而引起人們內(nèi)心的崇高感,向前邁進。
另外,歷史建筑群是一個城市歷史的沉淀,是人類文化的符號性代表。如我們看到的,曲江的唐風建筑群開拓的是一個整體的富含內(nèi)蘊的文化空間,讓我們得以在古今對話中獲得超時空的審美愉悅。
整體而言,形象空間與抽象空間可以說是城市審美空間作為文化符號的正面和反面,二者的融合共生出全面的人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審美追求。
二、“曲江”符號的時間性特征:符號化記憶之美與符號化未來之美的聚合
按照康德的說法,空間是我們的“外經(jīng)驗”形式,而時間是我們的“內(nèi)經(jīng)驗”形式。對于外部空間的體驗最終可以通過某些具體的文化形式在時間的縱軸上匯聚并勾連,體現(xiàn)為符號的記憶與符號的未來的聚合性。如果說城市審美空間個性的外在形象主要側重于城市的空間結構而展開,那么城市審美空間個性的內(nèi)涵底蘊則主要側重于城市的時間結構、圍繞人的心理結構而展開。其審美文化的魅力不只是在城市的空間上延伸,而且在城市的時間上與民眾的心理中擴展。
1、符號化的記憶之美
“符號的記憶乃是一種過程,靠著這個過程人不僅重復他以往的經(jīng)驗而且重建這種經(jīng)驗”,它包含著一個創(chuàng)造性和構建性的過程,而其中詩歌是這種符號記憶的典型代表,“是那種人可以通過它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做出裁決的形式之一” 。[8]唐詩中寫曲江盛景的約有四百多首,那么,曲江作為符號的記憶就離不開詩人、詩歌和詩韻。
唐代的曲江池如畫的景色和熱鬧的游宴給詩人們提供了一個集體文化空間,這里交織著多樣的生活素材、能激發(fā)詩人充沛的情感與神思,并且也是詩人賦詩的舞臺。其詩歌內(nèi)容有唐極盛時快意游賞中的縱情詩筆,又有衰敗頹落中詩人對盛年的回顧。首先,詩中四時風物不同,景色各異。僅春景就有薛能“曲水池邊青草岸,春風林下落花杯”,[9]張說“魚戲芙蓉水,鶯啼楊柳風”,[10]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11]諸句。其次,詩中社會活動眾多,事件頻仍。有皇帝臣子宴飲的盛況,李白筆下“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春”;[12]有曲江流飲、賦詩校文的文化盛典,“酒后人倒狂,花時天似醉。三春車馬客,一代繁華地”;[13]還有新科及第、雁塔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14]更有盛景不再時的哀嘆,“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15]在詩人們的詩篇里,曲江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各種思想情感浸潤后的鮮活的意象,記述其追逐功名、系念家國、思考人生,甚至探尋朝代更替、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方方面面。詩無所不在,成為以曲江為中心的生活全景的載體。
而今天的曲江也處處圍繞詩這一主題,以回應唐代的文化空間,并憑借既有文化空間歷史沉積的深邃內(nèi)蘊,向現(xiàn)代都市人傳輸審美經(jīng)驗,人們得以借助詩中的描繪重建對于這一空間的審美經(jīng)驗。唐城墻遺址公園中由唐詩三百首組成的雕刻組群和眾多的詩人雕塑,不管是鐫刻于大理石上還是佇立于水岸、池中,它們共同復活了沉睡的文化符號和歷史遺產(chǎn),聚合為一個屬于當代的真實的文化歷史空間。
2、符號化的未來之美
人們的審美經(jīng)驗事實上并不全是建立在對某些景物、時間的回憶上,對未來的期待也是其必要組成部分??ㄎ鳡柗Q符號化的未來為“預言的”未來,并表明 “預言并不意味著單純的預示,而是意味著一種允諾”,在這里,“人的符號力量也大膽地超越了他的有限存在的一切界限”。[16]而這種超越是寓托于城市審美空間的內(nèi)在文化靈魂在市民心理中的拓展。具體而言,個人的審美經(jīng)驗來自于對事物的審美判斷,特定的場域即文化空間對個體心靈想象和體驗空間的拓展為其精神的自由提供保障。這種無形的歷史文化以傳統(tǒng)文化藝術為載體,成為城市未來坐標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中的古典園林作為自然之美與人工之美的結合,向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禪的最佳載體,其追求“天人合一”大格局的渾然與建造“壺中天地”小格局的刻意,將理想中禪道境界的超脫和現(xiàn)實生活的執(zhí)念熔于一爐。曲江新區(qū)作為城市整體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運營管理受現(xiàn)代思維支配,立足于當下人的休閑娛樂之需,但又確實獨具匠心,以拓展文化空間為己任、以細節(jié)取勝:石桌石凳提供休憩,但桌上的方寸間刻鏤書法作品,采用唐楷和草書為主,以體現(xiàn)大唐盛世的氣氛和感受,增加人們的審美體驗;廣場空地與人行走,但布置了地景浮雕內(nèi)容,既有唐代著名書法家的著名作品,也有敦煌莫高窟中豐富多彩的唐代裝飾藻井紋樣,以此充分體現(xiàn)唐文化廣場的主題。其中石材拼接的藻井圖案組織結構嚴謹,紋樣形象生動,極富生命力,作為佛教凈土的象征,也同大雁塔的佛教文化相契合。
除此之外,地域民俗文化也是曲江新區(qū)著力鋪設文化通道的重要方面,陜西民俗大觀園中的組雕薈萃了來自民間日常生活的“陜西怪”,戲曲大觀園挖掘本土符號,譬如臉譜、皮影、剪紙等等,運用現(xiàn)代工藝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形式。
這些文化意蘊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來此游賞的都市人的內(nèi)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都市人心理結構的完形,使其進而肯定審美文化的價值所在并予以傳承發(fā)揚,指向生命存在的未來。這是更深層次上對于城市審美文化空間拓展意義的肯定,因為在歷史的更迭之中,人類的前進總是從有限的現(xiàn)實世界汲取去向未來的養(yǎng)分,由此看來,以西安曲江新區(qū)為代表的城市審美空間的開拓所展示的審美文化層面的豐富內(nèi)蘊可為更多城市空間的建設提供對話場域。
今天,隨著都市人生存空間的日益窄小,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拓力度已成為高質(zhì)量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指數(shù),而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城市空間正因為兼具外在形象與內(nèi)在意蘊,圍繞現(xiàn)實生活而又拓展了審美空間,是在文化繼承中走獨具特色的發(fā)展之路,最終實現(xiàn)人的詩意的棲居,而其建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2] [3] [4] [7] [8] [16] [德] 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 [6] 張法.中國美學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9] [10] [11] [12] [13] [14] [15] 彭定求.全唐詩[C].北京:中華書局,1999.
關鍵詞:空間美學;后現(xiàn)代;學科互涉;表征實踐;體驗
中圖分類號:B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3-0087-06
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以來,空間轉(zhuǎn)向經(jīng)由列斐伏爾、福柯、索亞、巴什拉、布朗肖等理論家的推動,成為20世紀較為顯著的社會思潮與文化表征。一方面,空間轉(zhuǎn)向適應了后現(xiàn)代主義學科互涉的知識景觀,并且溝通了文學審美、地理景觀、城市建筑、室內(nèi)裝修、話語霸權、圖像感官等不同領域,呈現(xiàn)出在后現(xiàn)代時期強大的理論話語;另一方面,空間轉(zhuǎn)向與后現(xiàn)代時期的主體實踐聯(lián)系更為密切,成為主體意義彰顯與價值對象化的載體,“空間的構造以及體驗空間、形成空間概念的方式,極大地塑造了個人生活和社會關系”①。空間轉(zhuǎn)向?qū)崿F(xiàn)了“向外”的文化景觀和“向內(nèi)”的主體體驗兩個維度上的后現(xiàn)代思想文化范式變革,當以空間理論引入、反思美學理論時,不僅能夠豐富美學話語,更能為美學闡釋后現(xiàn)代的文化現(xiàn)象帶來嶄新的視角,并且廣泛地參與到文化表征實踐中。后現(xiàn)代思潮早已打破了古典時期天人合一、境由心生的空間體悟,消解了過于高揚主體性特質(zhì)的審美自律、空間征服與自然祛魅,而是轉(zhuǎn)向了更加開放和多元的審美文化實踐??臻g轉(zhuǎn)向和空間美學不僅豐富了美學資源,更是以其獨特的“空間體驗”“文化表征實踐”等理論有效地闡釋后現(xiàn)代審美文化現(xiàn)象,獲得新的審美發(fā)現(xiàn)與美學啟示。
一、空間轉(zhuǎn)向與美學理論的融合建構
空間轉(zhuǎn)向不僅僅是哲學領域的重要思潮與研究范式,更深刻影響到美學理論與文藝理論的進程。正類似于“現(xiàn)象學轉(zhuǎn)向”“語言論轉(zhuǎn)向”和“文化轉(zhuǎn)向”,空間轉(zhuǎn)向也經(jīng)歷了從哲學到美學、再到審美經(jīng)驗的過程。如果說古典時期建構的是“美學――時間性”的樣態(tài),那么在后現(xiàn)代時期則是全球化、都市化和平面化的“美學――空間性”樣態(tài)?!拔覀儫o法返回過去的美學活動,它們是在已經(jīng)不屬于我們的歷史環(huán)境或者困境基礎上精心構造出來的……與我們自身處境相適應的政治文化模式將必然把空間問題作為其基本的構成線索?!雹诳臻g理論中的文化地理、城市設計、賽博空間、異質(zhì)區(qū)隔等都給審美文化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視野;而文學和美學的多元性、生存性、家園感與體驗性等也契合了空間轉(zhuǎn)向的“第三空間”闡釋與“前學科”風貌,二者從而相生共贏地建構起主體心靈世界的無限空間。所以,美學理論與空間理論天然地結合在一起,生發(fā)出闡釋美學的“空間理論”和引入空間性的“美學理論”,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具有后實踐性質(zhì)的“空間美學”。這一美學樣態(tài)不僅僅著眼于空間體驗對生命的詩性言說,更是將美學作為特殊的文化實踐方式,實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建構,以“主體間性”的視野拓展主體性的自由與“自律論”終結之后的敞亮。在當前學科互涉的語境中,文學和美學更需要以多樣化、異質(zhì)性的多元空間適應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后現(xiàn)代價值取向。而空間美學的建構正是在“向內(nèi)維度”的心靈體驗、“向外維度”的文化實踐兩個層面實現(xiàn)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價值。
首先,從“向內(nèi)維度”的心靈體驗而言,空間轉(zhuǎn)向契合了古典美學層面天人合一、神與物游、放逐回歸的情感體驗模式,彰顯出審美的主體性和自由感。進入后現(xiàn)代以來,面對地緣政治學、空間符號學、文學地理學等學科互涉和“播撒延異”的知識狀況,空間美學一方面包容了不同學科的美學泛化走向,另一方面卻深入到主體化心靈審美體驗中,以期從碎片式的存在狀態(tài)恢復完滿的生存體驗,重塑主體在后現(xiàn)代時期的自由景觀。巴什拉《空間的詩學》真正從美學意義上確立了空間的詩性特質(zhì)。在他看來,主體生存的外部空間直接影響到其精神體驗和生存的狀況,在主體的體驗中生發(fā)出無限寂寥的夢想空間,進而通達詩意的“虛靜”宇宙空間。由此,主體的存在價值和空間的本體價值得以產(chǎn)生?!氨幌胂罅λ盐盏目臻g不再是那個在測量工作和幾何學思維支配下的冷漠無情的空間。它是被人所體驗的空間。它不是從實證的角度被體驗,而是在想象力的全部特殊性中被體驗。”③美學空間仍然是人所建構的主體價值空間,主體性的力量和審美實踐一以貫之。美學空間正是主體在與外在空間的依賴、膠著、克服、超越中,完成審美的體驗和終極自由意蘊的追尋,實現(xiàn)精神家園的詩性回歸。
其次,從“向外維度”的文化表征實踐而言,空間轉(zhuǎn)向在后現(xiàn)代時期打破了古典時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穩(wěn)定模式,空間的恒定結構也被改弦更張,成為“把一切舊的神圣的和異質(zhì)的空間重新組合成幾何的和笛卡爾式的同質(zhì)性空間,一個無限對等和延伸的空間”④。這個空間是充滿了權力、話語、傳媒、圖像、都市和身體的流動性空間,廣泛涉及社會學、建筑學、地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多個學科的資源,可謂是空間性的“學科間性”。同時,消費社會和商業(yè)倫理也在重新劃分著空間的領域,重塑人們對都市、生存和身體的心靈體驗,傳統(tǒng)意義上和諧、穩(wěn)定、靜謐的空間體驗已經(jīng)完全被超空間感的幻象與破碎的認知地圖更改,經(jīng)驗化的混亂與差異重新彰顯了物性的豐富與冷漠,正如大都市建筑的迷宮。后現(xiàn)代的異質(zhì)空間和超空間加強了對不同學科的闡釋力度,同時這也與主體“震驚化”“離散化”的審美體驗密不可分。此種混雜的空間帶給主體的已經(jīng)不是與自然合一的崇高美學體驗,而是在充斥著符號與迷宮的身體認同中,自由地選擇適合自身的空間歸屬,感性化、虛擬化和平面化的多維超空間已經(jīng)成為主體生存必然的選擇。比如在新傳媒語境中,賽博空間的建構和超空間的體驗成為后現(xiàn)代嶄新的圖像與意義體驗;在地理學和都市學的視野中,空間性的區(qū)隔、設計與劃分也與權力、身體和文化表征等密切相聯(lián)??臻g性已經(jīng)成為后現(xiàn)代文化的顯著景觀,并廣泛參與到主體的物質(zhì)實踐與精神實踐中。
空間美學的建構從雙重維度契合了古典美學的傳統(tǒng)與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的需要,確證了自身存在的合法化價值??臻g美學不僅為后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更是以自由的主體性建構、多元的文化景觀和介入社會的現(xiàn)實訴求給理論界提供了嶄新的思維途徑和闡釋方法,以其強大的理論包容力為美學理論的研究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二、空間美學的“生存――體驗論”
哲學基礎及文化表征實踐空間性和空間美學的建構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主體從哲學層面的理解與反思。在古典時期,空間性質(zhì)的美學話語是以認識論哲學為基礎的空間體察,空間是物體存在的三維量化場所和數(shù)據(jù),或者是被動的、需要主體以“生氣灌輸”或者“物我同情”的方式進行體察與認知的對象化存在。進入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社會以來,伴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人類生產(chǎn)能力的不斷提高,現(xiàn)代性進程以摧枯拉朽之勢破除了氤氳在古典時期的自然靜謐,人類對空間的改造和征服能力已今非昔比,“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只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⑤,所以古典時期認識論基礎上的空間美學觀點必然式微,這也正是“生存――實踐論”哲學基礎出現(xiàn)的必然性。無論是本體論維度的超驗空間、認識論維度的科學空間還是經(jīng)驗論層面的心靈感知空間,都缺乏主體能動實踐性的參與,成為帶有形而上學色彩的超驗存在,不適應后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實與思想基礎。而馬克思自下而上的“生存――實踐論”哲學不僅給空間性注入了強大的理論活力,直接啟發(fā)了列斐伏爾、福柯、詹姆遜等人的思想,促使了后現(xiàn)代空間轉(zhuǎn)向的生成。
馬克思認為,人類主體的勞動實踐改造了自然空間的原始狀態(tài),并且在實踐成果中反觀自身的存在價值,而這一過程同時也生產(chǎn)著自身“人化的空間”,從而具有了來源于自然卻又與自然相迥異的“家園”空間,“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⑥。而空間美學的實踐性經(jīng)由蒂里希、索亞、巴什拉等理論家的論述,更加側重“精神實踐”的維度,并試圖建構后現(xiàn)代美學“體驗”視域中的文化實踐,體驗也就構成了精神實踐的主要內(nèi)涵?!按嬖冢鸵馕吨鴵碛锌臻g。每一個存在物都努力要為自己提供并保持空間。這首先意味著一種物理位置……它還意味著一種社會‘空間’――一種職業(yè)、一個影響范圍、一個集團、一段歷史時間、回憶中或預期中的一種地位,在一種價值和意義結構中的位置?!雹?/p>
對于空間的感知和體驗決定了主體的生存狀況和意義的彰顯,并且此種“審美”維度上的體驗也可以直接有效地介入和分析多元文化中的主體性價值問題。所以,空間美學體驗的實踐方式不僅僅為文學和美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方法論資源,更以個體充滿生命感的感受與經(jīng)驗介入到不同的空間領域中,進而實現(xiàn)對生存空間、文學空間和多元文化空間的審美解讀。以“體驗”作為精神實踐原則就以人為核心并肯定了其理想、信念、感性、情感的力量,并進而實現(xiàn)其意志、能力和道德。由此,審美活動彰顯了作為個體人類的、不可重復的神秘世界,“空間的構造、以及體驗空間、形成空間概念的方式,極大地塑造了個人生活和社會關系”⑧。這樣,就恢復了審美實踐和美學理論“感性學”的原有之意,打破了西方古典美學“邏輯――歸納”方法論,矯正了先驗宏大理性構架對個體審美的傷害,從而進一步恢復美學在后現(xiàn)代時期的應有之義。
作為美學研究而言,我們需要立足兩個視角,一是對個別性審美活動的把握,二是實現(xiàn)美學作為哲學分支應有的學科綜合。因為審美活動本身就是個體“凝神靜觀”的無功利情感活動,需要對自然、對藝術品進行審美體驗??臻g美學作為一種更高層面的理論建構,必須在初次審美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再次的理論綜合??臻g美學的“生存――體驗論”精神實踐為重新恢復感性體驗的美學原則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活力,不僅糾正了“自上而下”的形而上體驗、實現(xiàn)“自下而上”的美學研究原則并確立感性的首要地位,而且在空間的維度中將審美化為存在、將藝術化為人生,在后現(xiàn)代時期保持著嶄新的活力。
建立在“生存――體驗論”哲學基礎之上的后現(xiàn)代主體精神體驗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改弦易轍,更是從精神實踐和符號建構的維度完成了對美學現(xiàn)實性的關照,從而為闡釋后現(xiàn)代多元文化景觀帶來可能。“文化表征”正是文化研究中對美學符號的闡釋和意義澄明的過程,“精神實踐”是本體和原因,而“文化表征”則是符號與呈現(xiàn)。其實,“表征”與“再現(xiàn)”在英文中是同一個詞匯,“再現(xiàn)”是立足于古典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上的本體性美學概念;而進入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時期,經(jīng)歷結構主義符號學、結構主義、西方以及語言論轉(zhuǎn)向,“再現(xiàn)”作為文學和藝術的基本原則顯然已經(jīng)不適合后現(xiàn)代的實際狀況,霍爾在其文化研究和實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表征”的概念:“表征是在我們頭腦中通過語言對各種概念的意義的生產(chǎn),它就是諸概念與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使我們既能指稱‘真實的’物、人、事的世界,又確實能想象虛構的物、人、事的世界。”⑨“表征”正是通過主體精神上的能動過程,對不同的文化產(chǎn)品和審美活動賦予意義。因為在后現(xiàn)代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眾說紛紜、學科互涉、文化研究和審美泛化,所以必須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符號中發(fā)現(xiàn)意義可以被傳達和有效闡釋的領域,并且能夠有機地建構主體的后現(xiàn)代生存體驗?!拔覀兯f的‘表征的實踐’,是指把各種概念、觀念和情感在一個可被轉(zhuǎn)達和闡釋的符號形式中的具體化。意義必須進入這些實踐的領域,如果它想在某一文化中有效地循環(huán)?!雹鈱τ诤蟋F(xiàn)代的文化表征而言,它打破了前現(xiàn)代時期反映論和再現(xiàn)論的僵化模式,更加側重在物質(zhì)實踐和精神實踐基礎上的“意向論”和“建構論”,人的勞動生產(chǎn)活動不僅僅生產(chǎn)了現(xiàn)實的產(chǎn)品,更是以自身精神力量的“投射”完成了“屬人”的文化意義。
后現(xiàn)代空間上的區(qū)隔與體驗更為豐富,實體空間與賽博空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城市設計與地理區(qū)位更加賦予了人的表意、象征、隱喻和霸權,所以更加需要文化表征實踐介入空間性的研究,這也是空間美學的現(xiàn)實意義。比如后現(xiàn)代的“家園”流動感更強,與自然和土地的分離程度也更大,所以文化表征空間的建構就得以個體在“體驗”的維度上實現(xiàn)精神上的家園歸屬。童年的記憶、仿真的影像和熟悉的場景都有可能成為重構家園情結的文化符號。再如電子媒介的賽博空間,本身即為與現(xiàn)實空間完全割裂的計算機“二進制”虛擬場景,但是現(xiàn)實主體以“代入”的方式完成了另外一個身份的主體轉(zhuǎn)換,盡情在網(wǎng)上江湖中逍遙縱橫,這依然是文化表征實踐作用的結果,是一個完全建構在后現(xiàn)代主體心靈體驗基礎上的“異度空間”??梢钥闯觯臻g美學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通過文化表征實踐煥發(fā)了強大的理論活力和適用性價值,能夠有效地分析、闡釋和指導后現(xiàn)代文化景觀,顯示出獨具特色的話語空間。
三、空間美學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實踐的顯性特質(zhì)
空間美學的“生存――體驗論”哲學基礎適應了后現(xiàn)代眾語說雜的文化景觀,增強了空間美學的實踐性與普世性價值。一方面,“生存――體驗論”的美學樣態(tài)打破了傳統(tǒng)時期和現(xiàn)代時期對空間形而上學的絕對認知,消解了主體性膨脹之后對空間的統(tǒng)攝,而是以辯證的眼光審視主體與空間之間的流動性、建構性關系;另一方面,空間美學以其對空間特有的感性話語、情感體察賦予了更多的后現(xiàn)代文化景觀以美感的色彩,拓展了美學闡釋現(xiàn)實和自身發(fā)展的新維度。同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超空間、空間壓縮、空間政治和空間霸權的出現(xiàn),也使得空間美學需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眼光重塑后現(xiàn)代話語。這樣,空間美學便廣泛參與到文化表征實踐和建構符號意義的進程之中??傮w看來,空間美學在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實踐中呈現(xiàn)出“三個融合”的特質(zhì)。
一是“自然空間性”與“都市實踐性”的融合。傳統(tǒng)地理學意義上的空間往往被看做是被動僵化的客觀存在,“(傳統(tǒng))空間同樣被當做一種自然事實來對待,它通過指定的常識意義上的日常含義而被‘自然化’了。它在某些方面比時間更為復雜――它具有作為關鍵屬性的方向、地域、形狀、范型和體驗,以及距離――我們象征性地把它們當做事物的一種客觀屬性,可以測量并因此能被確定下來”;而后現(xiàn)代時期的都市興起、建筑裝修、街道場所等在很大程度上已突破了自然空間恒定的精神體驗模式,成為主體充分發(fā)揮物質(zhì)實踐和精神實踐的場所,進而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內(nèi)涵。時空壓縮、流動空間和場所主義都是空間美學在當今大都市的現(xiàn)實介入。在空間美學看來,當今的大都市建構實現(xiàn)了美學上現(xiàn)實的“同一性”和體驗維度的“差異性”?,F(xiàn)代性工業(yè)文明已經(jīng)成為全球化發(fā)展的目標,大都市的建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地域承載,集中化的商業(yè)摩天大樓、按區(qū)域劃分的不同功能區(qū)、高架立體的交通道路、高度密集的商業(yè)廣場以及同質(zhì)化的迪斯尼樂園、影院和飯店,這些都構成了“千城一面”的獨特景觀。但在同質(zhì)化的物質(zhì)建構中,人們對于流動空間和地域空間的追求卻更加強烈,這正是以空間美學體驗來完成對家園和內(nèi)心歸屬的向往。即使是在后現(xiàn)代破碎、震驚的體驗中,“時空壓縮的這一思考方式,也使我們回到地方的問題和地方的意義,在所有這些社會形態(tài)各異的時空變化語境里,我們?nèi)绾嗡伎肌胤健空\如我們的時代有人說,“本土社群”似乎是分崩離析了,你可以在國外發(fā)現(xiàn)跟家里一樣的店鋪,一樣的音樂,或者就在路邊哪家餐館,享用你鐘愛的異域假日佳肴,當每個人都有了這樣那樣的此類經(jīng)驗,我們又怎樣思考‘本土性’”?個體對空間的懷舊式和審美化體驗構架了都市另類的特色風貌,這恰恰是主體性彰顯的結果。
現(xiàn)代大都市的興起首先體現(xiàn)了主體實踐化了的“場所主義”,將“空間(space)”轉(zhuǎn)化為“場所(place)”并強調(diào)人對空間建筑的能動性作用,隨后又以“時空壓縮”的方式完成主體的美學體驗和意義彰顯,最終形成了個體建構空間、又在空間中流蕩體驗的“流動空間”。比如都市中的閑逛者,他們也許并沒有消費或者其他的目的,而只是以審美愉悅的心態(tài)尋找城市中的心靈認同符號,這樣,他們在人類自我建造的空間中“消費”,同時也建構著自我心靈上的“空間”,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正是在都市空間的游移、變換、體驗和疏離中,完成了具有意識形態(tài)效果的話語反叛。本雅明透過19世紀巴黎的都市空間,敏銳地發(fā)現(xiàn)個體“差異”空間對都市“總體”空間的張力關系,并形成了與同質(zhì)化空間相抗衡的異質(zhì)性審美空間。這一潮流在20世紀也得以繼續(xù)深入,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村群體以及西方隨之而來的都市“內(nèi)爆”與郊區(qū)化現(xiàn)象,這些都是空間文化實踐在后現(xiàn)代繼續(xù)深化的結果。
都市作為人類現(xiàn)代化實踐的重要產(chǎn)物,一方面具有空間的自然屬性和物質(zhì)實踐屬性,但另一方面都市空間美學也對空間的“定位”和“他者”的尋求中,找到各種異質(zhì)性因素共存的張力關系,并深切關照主體的生存體驗和情感歸屬?!奥蔚姆绞匠蔀榇朔N基本關系的支持者。漫游的團體更需要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與支持,因為他們之間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固定的團體更易于改變。正因為如此,他們常以暫時的特殊力量來掩飾個體之間的差別,這常常勝過客觀上更永久的力量。”
二是“空間生產(chǎn)性”與“空間話語論”的融合。后現(xiàn)代性的空間轉(zhuǎn)向與空間美學不僅僅是個人差異性與群體同質(zhì)性之間的張力,更是成為國界、政治、話語、資源、民族等權力的生發(fā)場域,也是民族國家開展對抗的契機。后現(xiàn)代性完成了政治、文化多元化和民族國家重組的進程,但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卻隨時通過對文化空間、傳媒空間、社會空間和軟實力空間的侵占與滲透,通過類似于??碌摹皺嗔υ捳Z”對本國普通民眾和民族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控制?!翱臻g已經(jīng)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國家利用空間以確保對地方的控制、嚴格的等級、總體的一致性,以及各部分的區(qū)隔,因此,它是一個行政控制下的,甚至是由警察管制的空間”,空間成為權力爭斗的場域和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路徑。但與此同時,空間美學的生發(fā)同樣也可以在空間中對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進行反抗,以個體私化的空間和對空間的直觀體驗能力消解政治的霸權。鮑曼曾經(jīng)把社會實踐空間進行“三分法”歸類:“如果說認知空間是通過知識的獲得和分配在智力上被建構的,美學空間是通過由好奇引導的關注和對經(jīng)驗強度的探索在情感上進行劃分的,那么道德空間的‘建構’就是通過感覺到的/假定的責任的不平均分配來實現(xiàn)的。”認知空間和道德空間在后現(xiàn)代時期都被壓抑和離散的,國家意志和意識形態(tài)規(guī)約著認知空間,成為話語霸權;而道德空間在多元異質(zhì)的后現(xiàn)代時期也呈現(xiàn)出言說的無力感,個體對于宏大敘事的規(guī)約早已厭倦,所以,只有美學空間適應了自由、多元、瞬間、感官和平面化的后現(xiàn)代文化體驗,在主體間性的審美文化中,保持著個體性的一抹亮色。
詹姆遜同樣從理論出發(fā),倡導在文化層面生成全球性的“認知圖繪”美學,其實也正是空間美學的另一種有機表達方式。認知圖繪來自于個體心靈對地理現(xiàn)實空間的理解與再現(xiàn),并且成為一種反抗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美學”,“以物質(zhì)和文學的眼光勾勒出一種潛隱而又陰斂的人文地理學,這種人文地理學必須成為激進的后現(xiàn)代主義政治學抵抗的對象,也成為這樣一種揭開毫無存在必要的面紗的手段:大量吸取當代諸種重構過程的工具性養(yǎng)分”,后現(xiàn)代多元、流動和邊緣化的空間產(chǎn)生的新的空間邏輯、賽博空間、身份空間、交往空間等都是與認知空間和道德空間相迥異的個體化“圖繪”模式。由此,空間美學成為一種符號反抗的話語體系,可以在同樣的空間建構中以個體性、民族性和差異性實現(xiàn)對空間壓抑的反叛,比如帶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可以以審美滲透和民族身份認同的形式實現(xiàn)對同質(zhì)性空間的反叛。空間美學以其強大的審美話語替代了認知空間與道德空間,以文化表征實踐的方式實現(xiàn)了對空間壓抑的反抗,呈現(xiàn)出生產(chǎn)實踐論與話語權力論的統(tǒng)一。
三是“生活空間性”與“身體在場性”的融合。后現(xiàn)代時期主體的日常生活極大豐富,改變了被動依靠自然空間的單一勞動實踐模式,而是在豐富的生活場域中體驗空間的社會文化意義,并在表征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身體性”的感官經(jīng)驗。這樣,也就把形而上的超驗空間轉(zhuǎn)化為后現(xiàn)代時期的日常生活性,美學空間也得以深入到主體生存的方方面面,從空間的維度完成“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訴求。“這些地點(空間)是我們居住和勞動的地方,是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其中的房屋、街道、工廠、辦公室、學校、公園、影院等等,對于這些地點我們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種地方感――對這些地方如何運作的基本理解以及對于這些地點挑剔的情感,像喜歡、不喜歡、愛、恨、接受、拒絕等等”,后現(xiàn)代的眾多空間領域正是以主體的生活范圍以及生活體驗所建構起來的。在前現(xiàn)代時期,因為交通的不便和漫長的旅程,人們對于時空的體驗更多帶有“膜拜”性質(zhì)的崇高感,而后現(xiàn)代時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大大縮短了時間和空間的間隔,高科技大眾傳媒早已替代了傳統(tǒng)的空間意識。所以在“瞬間”的沖擊中,人們更能感覺到的便是以自身生活為核心的空間體驗,更加注重以身體性為核心的、活生生的空間意義建構?!皻v史意識受到了星際意識、地型學意識的壓制,時間性移向了空間性……后歷史帶來了歷史與‘膨脹的現(xiàn)在’的一種新關系?!北热缭诰幼】臻g周圍公園的休閑,在家庭中的電視和網(wǎng)絡,在附近賣場中的品牌消費與文化體驗,等等,都是以“身體”和“生活”為核心的空間文化建構。
伴隨著新傳媒、電子信息和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人們更加注重在空間中的身體體驗,甚至只能在虛幻的圖像和網(wǎng)絡空間中找到存在的價值,這是身體空間發(fā)展的極致?!吧眢w的空間性不是如同外部物體的空間性或‘空間感覺’的空間性那樣的一種位置的空間性,而是一種處境的空間性”,而后現(xiàn)代的處境恰恰是在圖像、感官和視覺的“內(nèi)爆”之中。比如電影所營造的空間正是一種視覺虛幻性的體驗空間,人們在影院的現(xiàn)實空間中感受到的是圖像帶給人的情感意義;網(wǎng)絡賽博空間更是一種虛擬空間,超文本、超鏈接、超自然、主體角色代入等均完成了身體感官的需要。在網(wǎng)絡空間中,人們可以發(fā)泄無意識的不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網(wǎng)上江湖中快意恩仇、俠肝義膽?!斑@種虛擬的基本概念,就是高清晰度。影像的虛擬,還有時間的虛擬(實時),音樂的虛擬(高保真),性的虛擬(畫),思維的虛擬(人工智能),語言的虛擬(數(shù)字語言),身體的虛擬(遺傳基因碼和染色體組)”,這也正是空間的文化表征實踐所造成的“完美的罪行”。
所以,后現(xiàn)代以“身體”和“生活”為核心的空間美學呈現(xiàn)出“超空間”的審美表征。在這樣一種符號所營造的空間中,一方面人們沉浸在唾手可得的空間模擬與仿真之中,感受平面化空間所帶來的感官愉悅;另一方面超空間的多元性也使人們深深陷入虛擬的空間迷失之中,進而失去了對方向感和歷史性的體驗,淪落在后現(xiàn)代的無邊空間之中,“你浸其中,就完全失去距離感,使你再不能有透視景物、感受體積的能力,整體人便融入這樣一個‘超級空間’之中”。但無論怎樣,空間美學完成了對后現(xiàn)代主體身體性與生活性的文化表征實踐,并且從空間維度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主體存在的問題。這也正是后現(xiàn)代審美文化的特征,它正如一把雙刃劍,在自由體驗和主體彰顯的同時是身體的迷失與淪落,而空間美學以強大的理論包容性有效地闡釋了這一文化現(xiàn)象,并將繼續(xù)在歷史中完成美學的話語言說。
空間美學的建構正是伴隨著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應運而生,并且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理論話語與學科范疇。正是因為哲學領域的空間性完成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zhuǎn)型,空間美學也要以“生存――體驗論”來確立自身的實踐性品格,從而完成對各類空間的闡釋與主體生存問題的關注。面對后現(xiàn)代的圖像霸權、民族認同、網(wǎng)絡空間、都市設計等問題,空間美學以文化表征實踐的方式完成了對其符號意義的建構,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進程抹上了一道亮色,延展了美學自身的話語場域。空間美學既能夠反叛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并且彰顯后現(xiàn)代主體的自由體驗,也不可避免地使主體陷入平面化和虛擬化的超空間之中,但后現(xiàn)代文化的特質(zhì)和魅力正在于其流動性和多元性。空間美學建構著歷史的同時,也終向歷史敞開并被歷史檢驗,相信空間美學最終會為后現(xiàn)代的主體生存找到一條永恒的精神回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