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2016年9~10月在東海海域38個站位取得的114個水體樣品的氧化還原電位(Eh)和酸堿度(pH)現場測試數據,結合同步獲得的水文環(huán)境要素調查資料,分析了該區(qū)秋季Eh和pH的空間分布特征及主要影響因子。結果顯示:秋季水體Eh值范圍在337. 2~588. 3 m V,平均值為526. 57 m V,空間上呈現不連續(xù)分布特征,內陸架為高Eh區(qū),口門外為低Eh區(qū);pH介于7. 80~8. 24之間,平均為8. 04,呈現近岸低、離岸高、表層高、底層低的特點。針對實測Eh與Nernst理論值非耦合現象,認為非熱力學平衡狀態(tài)下海域高Eh值主要受控制于O2(aq)/H2O電對濃度,其次受海水層化現象阻滯海-氣交換影響,水體有機物礦化分解及Fe(Ⅲ)還原的相對貢獻量增加。此外,Eh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與鹽度呈顯著正相關,表明物理過程是影響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因素。pH與溫度、鹽度均呈顯著正相關,其中長江沖淡水輸入、擴散及混合對近岸pH的影響最為顯著。受濁度、葉綠素a濃度及Eh制約,現場浮游植物生產僅對表層pH變化產生作用?;趐H-T、S建立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扣除溫鹽效應,校正后口門外底層低pH的存在可能是水體層化與有機分解相互疊加的結果。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